<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来读莎士比亚全集,读肯.福莱特的系列作品,为他们的作品所折服。于是,研究起他们的写作技巧来,以便弄明白他们是怎么写出这么出色的作品的。当然,有技巧也不一定就能写出出色的作品,还要有其他的东西,比如素材。正如母鸡下蛋,没有蛋茬子,任母鸡怎么努力也下不出鸡蛋来,或许只会拉出鸡屎吧。可是,有了好的素材,但是不会写,不掌握方法,也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于写作来说,技巧仍然很重要,特别是对初入门者更是如此。下面把我的感悟归结起几条来,和大家探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1.对比</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读肯.福莱特的《圣殿春秋》和《无尽世界》这两套书,总能感受到对比这种手法的效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兄弟、姐妹以及同侪之间,拿出一对性格反差较大的人物作为角色,就可以产生鲜明的对比,达到增强故事性的效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比如兄弟、姐妹两人,一个快,一个慢。这就在时间感受上给人造成深刻印象。你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吗?那么你可能就对慢性子的弟弟或哥哥咬牙切齿无法忍受,而对那急性子的哥哥没有同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比如一个善,一个恶。比如一个俊,一个丑。比如一个高,一个矮。比如一个奸,一个傻。比如一个文,一个武。比如一个正,一个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把这样的人物形象安置到故事里,就使作品生动了起来,读者会自动地去找相应配对的角色,一旦找到了,仿佛发现了规律般地欣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对比的方法比较管用,可以吸引注意力,增强趣味性和引起思考。我们不妨学一学这种技术或者方法,看看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2.技法</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无尽世界》中,肯.福莱特运笔娴熟,善用一些写作方面的技法,比如分析、归纳和辩证等等方法,以至于丝丝合拍,引人入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行为背后动机的判断,对原因到结果的推导,对总体到个体的发散,对个体到整体共性的演变,对数量到质量的影响,等等正向、逆向以及双向的作用,形成了若干组合,导向不同结果。我们有理由推断:没有动机的行为是武断的、不足以服人的。没有原因的结果是苍白无力的,同样有粗制滥造的嫌疑。因此,为了使故事丰满,合乎更改思维的习惯,使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是极好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书中对凯瑞丝“异端”审判的一幕就是典型的分析和归纳手法。修道院副院长及凯瑞丝的姐姐、姑姑和姑夫等人,为达目的断然可以将亲人送上绞刑架。让我们看出手段服从、服务于目的赤裸裸的人性之恶。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亲情,无视法律,当然,更不顾忌道德与舆论了。如此一来,把读者深深地吸引进来,令人有揪心之痛、扼腕叹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分析和归纳方法更常见于探案类作品中。不用此法而成功侦破大案奇案,那是瞎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善加利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3.博学</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博学多才,这相当于素质,或者相当于前面我提的“蛋茬子”。《红楼梦》、《莎士比亚全集》是典型代表。《红楼梦》中琴棋书画玩、吃喝拉撒睡、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几无不包,凸显出曹雪芹的多才多艺、博大精深的素养。莎士比亚亦是如此,此二者真乃大师也。值得我们学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博学按说不应该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但可以称为一种渠道和增强写作能力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也。大师的博学并非偶然和天生,必须是下一番苦功搏得,我们亦应学习这样的“博”和“搏”,这是也一种心法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4.匠心</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匠心独运,这是一种技术和科学思维的产物。代表作品如《史记》、《三国演义》和中国古诗词作品等,外国的如《物种起源》、《基督山伯爵》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匠心作品正如匠师精心雕琢之作,它有几个特点:一是具有不可替代性;二是洋溢着增一分肥、减一分瘦的设计性;三是榫卯合牙的精准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拥有匠心,当然不是浪得虚名的,需要真功底、真功夫和真功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5. 明德</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素材,有了技巧,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作品。还需要一个关键的东西,德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代表作《论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德,简单说是目的高尚,方向正确,路径对头。甚至可以不讲技巧,《论语》就是典型的一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德,是写作的灵魂。只有站在心灵的亮处,道德的高处,才可能塑造好的作品。站在阴暗和道德低谷,技法再好,也不会写出好的作品。因此,写作应该提高修养,这是最基本的技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归结起来,这五点并不在一个起点上,甚至不属于同类别。有的属于技能、技巧,有的属于方法途径,有的属于门道和道理。我把它们捏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杂烩,权且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为自己写作功力叹息一声,差距较大,看来我努力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6.习练</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读了《七十二堂写作课》后,在朋友圈里“晒读”中说:“三天可读完,三年能学会,三十年管用。”说的就是写作要用长远功夫的道理。世上有有急智之人,比如曹植,分分钟写就《七步诗》。但是,我们不难推测曹植在背后下的苦功和多年的文学熏陶。更多的情况是,费尽辛劳,历经磨难,方成正果。是暗下苦功,勤奋修习,厚积而薄发的。绝大多数经典著作是耗时多年,费尽波折甚至是经历千辛万苦才成就的作品。练习,习练,是一种基本功,是通向完成或成功的铺路石,那是必然的付出,谁也没有捷径可走,恐怕这很少有例外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般来说,方法不宜多说,说多了反倒使人心乱意乱,徒生烦恼。再则,言多必失。说一百种方法,难免重复,难免前后矛盾。这个说向前,那个说向后,你说谁是谁非?孰真孰假?遇到这种情况,当真有些尴尬。因此,到此打住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