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过几天就是母亲九十寿辰了,重读闺蜜李杜在2016年3月写的《背影》感慨万千……特此用美篇全文转载。</h3><h3>(穿红衣服的是本文作者李杜)</h3> <h3> 小时候就读过朱自清的《背影》,虽然很感动,却不认为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因为我的父母还年轻,背还是挺拔的。等我到了能真正读懂《背影》一文的年龄,偏又忘了去读它,注意力都放到了自己的事业和小家庭上面,忙得焦头烂额,从没有注意过父母的背是否慢慢弯了下去,结果他们忽然就一病不起,匆匆离我而去了,以致我想不起他们腰背佝偻、脚步蹒跚的老态是什么样子。<br></h3><div> 前两天闺蜜姗姗发在朋友圈的一张父母的手机照,一下子触动了我心底许许多多残存的回忆。姗姗是个大孝女,时常陪伴在老人身边,在陪父母散步时顺便拍下了两位老人携手同行的感人一幕。凝视着老两口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渐行渐远的背影,不由地百感交集。我学习摄影也有三年多了,拍过的照片总有几万张了吧?可是我觉得自己没有一张照片能像姗姗拍的这张打动人心。</div><div> 我和姗姗是一起下农村的知青好友,下乡时正是十八岁的豆蔻年华。记得当年我们下乡的卡车启动之时,只听得姗姗带着哭腔紧张地自言自语:“我妈妈哭了!我妈妈哭了!”顺着姗姗的泪眼望去,只见到了一副窈窕的背影在离我们远去没有回头,所以我并没有见到她妈妈的眼泪,无疑在这分离的时刻妈妈不愿让女儿把悲伤的离愁也带走,只想独自吞下思念的苦果。不过我感觉那真是一副很好看的背影,心想姗姗的妈妈一定很漂亮吧?转眼再看看我的爸爸妈妈,正微笑着向我招手,心里竟对父母产生了几分抱怨——难道你们就这么舍得我?其实不然,只因父母已经历过太多的风雨,亲人间的分离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场虽然寒冷却紧紧棉衣扛得过去的冬雨而已,坎坷的人生已经让他们变得比常人要坚强得多了。后来妈妈告诉我,我下乡后她跟爸爸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但她是笑着跟我说的,粗心的我也感觉不到妈妈的孤独和不舍。</div><div> 后来再去到姗姗家见到了她父母何姨和伍叔叔,果然如我所料,姗姗的确有一个长得非常好看的妈妈,清秀而文雅,而且和蔼可亲,对我们这些后辈嘘寒问暖的,让我倍感亲切。倒是她的爸爸伍叔叔既不高又不帅,也不苟言笑。后来到她家去得多了,和伍叔叔慢慢熟了起来,才发现伍叔叔是个外冷里热的长辈,对我们这些叽叽喳喳的女孩子慈祥宽容得很,每次是他亲自下厨做饭给我们吃。</div><div><br></div><div><br></div> <h3> 这么多年来,我和姗姗的来往就没断过,而且往往是我到她家里去得多,何姨和伍叔叔不但不烦我的打搅,而且还留我吃饭。我特别羡慕姗姗有一个好妈妈:何姨在外是教育系统的一位领导,即使是退休之后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但一旦回到家便立即转变身份,成了一位最温柔的母亲。她对姗姗疼爱有加,甚至是有些娇宠,只要姗姗要有点小闪失,比如说头晕肚子疼什么的,就会紧张得不得了,心疼到眼泪都要掉下来。就是我在他们家也会像一个娇娇女一样被何姨宠两下,只要我去了,何姨定会要光顾一下厨房,安排做这做那的弄几个好菜出来,生怕我吃得不开心。到现在何姨还是很疼我,前几天我被汽车撞了一下,何姨听了后急得六神无主,三番两次催着姗姗来看我,三番两次打电话问姗姗我伤的怎么样。我的母亲已经走了十六年了,自己还能偶得这样一份母爱,心里非常温暖。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愿意去他们家的原因?同时也羡慕姗姗:人说80岁了还需要一个娘,姗姗的父母都还健在,还宠着她,也是难得的心理满足。也许每个妈妈疼爱女儿的方式都不一样吧?我的妈妈就从不宠我,可能她害怕我也会像她一样将来要迎接随时卷来的风暴吧?几个孩子中对我倒是格外严厉些,于是何姨的宠爱养成了姗姗的敏感细致,浑身的女人味儿,而妈妈的严格则养成了我的独立坚强,虽没成得了女汉子,但也还能遇事淡定不慌,从容面对。 </h3><div> 我也喜欢听姗姗讲她们家的故事,虽然都是些家长里短,但每个故事都是温情脉脉的。那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好家庭,夫妻恩爱,儿女孝顺。因为何姨一直担任领导工作很忙,所以伍叔叔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经常是既当爹又当娘,照顾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此外还要照顾貌美如花的妻子,任劳任怨,一直干到老了干不动了才歇下来,真是个典型的五好男人。其实伍叔叔也是重点中学一位优秀的物理老师,肯为何姨做出这样的牺牲,可见他对妻子的爱有多深!我听姗姗说过一个这样感人的故事:年轻时何姨是一所小学的校长,经常加班到很晚。那时中国老百姓的居家条件又很差,烧个热水都难,更别说洗澡了。为了让何姨解乏,伍叔叔每天都要穿过学校一个操场,到食堂提来一桶热水给何姨泡脚。他又希望让何姨回到家能早点休息,总是先提来热水在那等着,有时候久等不回水又凉了,便倒掉重新去打。最多的一晚伍叔叔来回折腾了四次,虽然是等得大动肝火将桶都扔了出去,但等到何姨真正回到家,伍叔叔仍然把一桶热水送到她跟前。</div> <h3> 文化革命的那场灾难是我们俩经常回忆的话题。我的故事就不堪回首了,父亲被打断了两根肋骨,家里被抄过无数次,虽没有妻离子散,但最凄凉的时候爸爸和三个哥哥全被赶到乡下去了,只留下了妈妈带着还未长大的我守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何姨虽没有受过肉体上的折磨,可也是整天如走在钢丝上一般心惊肉跳的。伍叔叔将房间的窗子改成了个活动的,随时可以取下来,以防造反派来抓人的时候好掩护何姨逃走,自己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所以我觉得真正的爱并不是在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的相互关爱,在大难临头时的生死相依。</h3> <h3> 姗姗后来也成了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先是去了深圳工作,后来又移民去了加拿大,她嫁了个事业有成又理解自己的丈夫,所以虽是远隔重洋,却只要有空就回来陪父母。十多年前夫妻俩就帮父母在市中心买了一套面朝湘江的住宅。不过,虽然姗姗孝心可鉴,可是再虔诚的孝心也挡不住时光的流逝:不知是什么时候,伍叔叔渐渐地不下厨了;不知是什么时候,何姨满头的青丝变成了花白;不知是什么时候,家里开始要请保姆了;不知是什么时候,姗姗回家的次数多了起来;再不知是什么时候,家里又多了两根拐杖。前些年何姨和伍叔叔还偶尔去深圳小住,可终究没去成加拿大。再后来,两老就没有离开过长沙。以前两位老人很爱听我唱歌,去年春节时,我主动请缨为二老唱几首歌,还没几分钟,就发现伍叔叔神情疲惫,老人家已经没有精力欣赏我的歌了。</h3> <h3> 在这张照片里,何姨已是满头银发,一双好看的眼睛也被遮上了一副眼镜,不变的是依然灿烂的笑容。何姨仍然是好看的,岁月的沉积给了她更多的从容和高贵。伍叔叔的眼镜反而摘去了,他像个孩子一样幸福地开怀大笑。这个一点也不浪漫,甚至有些刻板的男人,这辈子做了一件最浪漫的事,那就是他成功地使得一位最美丽的姑娘陪着他一起慢慢变老,把他当成了手心里的宝,一刻也不松手。</h3><div> 十几年前,两老就立好了遗嘱,而且还同儿女商量这些财产怎么分配合适,开明得很,一点也不忌讳“死亡”二字,到现在这遗嘱又不知修改了几版了。退休老人能攒下几个钱?都是一度电一吨水这么省下来的。但他们很上心地做这件事情,不止是对儿女,对孙辈都有考虑,多少是份心意。不记得是哪一年,姗姗告诉我何姨和伍叔叔坚持要住到养老院去,拗不过他们俩,便选了一家条件最好的养老院把他们送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咯噔一下——两位老人家怕是力不从心了,打算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度过自己最后的人生,他们可是拥有三个孝顺的儿女啊!养老院难道真是他们愿意选择的归宿吗?无非是儿子也添了孙子了,女儿也是天南海北的飞来飞去,生怕自己日益衰老的身体会拖累了孩子们。</div><div>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何姨和伍叔叔替换了身份,只是老人家浑然不觉罢了。随着伍叔叔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已经寸步都离不开何姨亲力亲为的照顾了。他每天服用的药,是何姨送到嘴边;他每天的营养早餐,是何姨精心安排;他增减的衣服,是何姨随时替换……</div><div> 姗姗终于接受父母越来越老的现实了,她放下了工作、放下了女儿、放下了深圳和加拿大的家回来陪伴老人。见爸爸喜欢去江边散步,只要有空,她就会自己亲自去陪伴。何姨和伍叔叔也没有白疼他们的小女儿,姗姗是这辈子上帝送给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div> <h3>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张既没有构图又没有光影的手机照里,一对相依相偎的日薄桑榆的背影占满了我的视线,让我一下就想起了这八个字。这句形容爱情最高境界的警言,尽管流传了两千四百年,可究竟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有的人还没走到一半就分道扬镳,有的人想做到却难违天命,就像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是执手了,却没能偕老。但是何姨和伍叔叔做到了,尽管他们的脚步是蹒跚的,他们的腰背是佝偻的,但他们还是紧紧地携着对方的手,用拐杖相互支撑着坚定地向前走去,一直到人生的尽头。</h3><div> 作为女儿,姗姗也是幸福的,她可以以寸草之心报得三春晖,因为父母给了她机会,丈夫给了她支持。真羡慕她,我没这么幸运,饱尝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这种伤痛是永远治不好的了,只能默默地祝福这一家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