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陕西乃至西北五省,凤翔是名副其实的酒乡,毕竟西凤酒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不是浪得虚名的。 外地人见了凤翔人特别是在酒桌上,就会说“你都是闻着西凤酒长大的”、“凤翔的老鼠都能喝二两”。 确实,对于凤翔人,对酿酒一点都不感到神秘。我上小学时(上世纪八十年代),柳林镇每个村子几乎都有酒厂,我们村里在西凤酒厂上班的人很多,晚上回家就来村里酒厂上班(那时候西凤酒厂大部分职工家就在当地村子,下班就回村子住)。踩曲、挑窖、烧火(这些环节里边烧火还是关键,就和烧瓷器一样)。 住在酒厂边其实是闻不到酒味的,最多闻个酒糟味(做酒应当和做醋一样,如果蒸酒糟时,屋顶飘出的蒸汽里闻到酒味,冷却出来的酒恰恰相反,没有多少酒味了,酒都从蒸汽跑了)。<br></h3><div><br></div> <h3> 凤翔人爱喝酒,以前在老家,包括一些单位,大白天来个熟人,不需要下酒菜,直接拿出一瓶长脖西凤,就用酒瓶盖,两个人都能喝起来。 西北人的豪爽这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h3><div> </div> <h3> 在柳林人眼里,柳林酒就是西凤酒,西凤酒就是柳林酒,没有什么两样。虽然以前的那些小酒厂都倒闭了,但留下来的几个大点的酒厂,前些年一直在给西凤酒厂供基酒。近几年,从五粮液退休过来执掌西凤的徐可强大量采购川酒勾兑西凤低端酒(前期是直接勾兑,后期加入酒糟蒸馏,酒厂人把那叫串串香),这种酒我们本地人一般都是嗤之以鼻的,深入本地人骨髓的,还是西凤的凤香。 </h3> <h3> 凤香型酒的特点我总结为:(一)烈,入口火辣辣。 烈如火,如西北汉子,符合秦人秦风。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口感太烈,也曾经影响了销量,后来酒厂还专门生产了“柔西凤”,广告语就是“谁说我不温柔”,火了一阵子。(二)冽,回味干净,没有杂味。这些年全国的各种香型的酒我也是都尝了尝,白酒之首酱香,周围能喝惯的不多,浓香在陕西市场也不大,清香如汾酒口味太单一,其他新出的什么芝麻香馥郁香不值一提。</h3> <h3> 如今喝白酒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自己也是,但内心深处,对白酒特别是凤香型白酒的依恋倒是越来越深,每次回老家,总要想办法搞一些正宗的带回来,存起来,每天看看,也是一种放松,一种享受。 也许有一天,随着工业化、品牌化的推进,这些酒只会留在记忆里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