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老故事一找回北城壕的记忆

一山一史

<h3>  兰溪老故事一找回北城壕的记忆</h3><div> 开篇之前,先说个笑话。与下文中提到的黄大尖有关,直接上图。</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 <h3>  黄大仙是个传说。千年以来得到神化。石室修仙,吒石成羊。</h3><div> 黄大尖充其量是个小山,石门槛位于黄大尖北坡。这宣传兰溪旅游的网站,居然将黄大尖标成“海拔5433米”,堪比喜马拉雅山。让人足以幽默三秒。</div> <h3>  书归正传。上面影印件来源为《光绪兰溪县志》。说明来自黄大尖石门槛的“后沙溪”经上徐、灌沙堰到仁惠庙,也就是大公殿前,改了道,砌了石磡,变成一条渠道,向南在水阙门外与“后山溪(也叫天仙溪)”会合,折而向西。</h3><div> 这“折而向西”流入兰江的,就是本文要找回记忆的“北城壕”。</div><div> 后沙溪原本在仁惠庙一带是直接向西流入兰江的,河道就是石板路,江西上巷。石板路的石板横着铺,而且每块厚十五公分,就是因为石板下面是水道,流向兰江的出口,也就是江西上巷与江边这里,古时有个“陈家堰”。</div> <h3><font color="#010101">  后沙溪能留给人们记忆的,只剩这个地名“沙溪巷”了。这“沙溪巷3幢”的位置,就是我工作二十年的地方,兰溪市一运的二层的办公楼。我在这里贡献了我的青春。并不“美好”,但值得我留恋至今。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后沙溪并不宽,也就二米多,解放初和平路小学的高年级学生,从养砚巷起跑可以跳过“斗富桥”,胆子大的直接在没桥面的地方跳。 1956年开始填后官塘,化了3年,连同后沙溪一起填平。成了现在的人民北路。</font></h3> <h3>  城壕是古代城墙外的护城河。兰溪在元朝未年是朱元璋,胡大海的根据地,护城河发挥过战争中的作用。人们将北城壕叫“后沙溪”,东城壕叫“后山溪(也叫天仙溪)”。东城壕没有石磡,到解放后仅剩下三米宽的渠道。北城壕有石磡,清代以来吊脚屋盖满城壕,所以保留到六十年代还是老样子。</h3> <h3>  桃花坞区块正征迁,人们纷纷留影,制作录像留念。而六七十年代北城壕边房子征迁,哪有什么影像照片。况且北城壕上建满吊脚屋,大部分城里人感觉不到这儿还有条叫城壕的河。不是住这儿的人讲不出子丑寅卯。</h3><div> 钱梅生老先生八十多了,他家就在两头门,1972年填北城壕,造兰江大桥,他房子拆了,搬到我家隔壁,我们成了好邻居。</div><div> 钱梅生老先生从小生长在北城壕边,对那一带熟得不能再熟。少年,青年时代就与小伙伴在北城壕的新桥坝用网捕鱼。很小的时候就经历过逃日本佬,他父亲用箩框挑,一头坐着他,一头坐着他哥,逃往江西。日寇飞机炸毁三洞桥,他爷爷的弟弟就被炸死在三洞桥下。他讲起这些地方头头是道。</div><div> 我根据我自己的记忆和钱老先生描述,将这条“北城壕”(他们叫后沙溪)描画出来。给年轻人一个展示。</div> <h3>  这几个地方可以找到北城壕的位置。一个是排涝站,一个是复建的宁波会馆,也就是和平公园大屏幕下的茶室。由于古城壕已用涵管埋入地下,且污水管道引入处理厂,所以在出水口已没多少水流了。</h3><div> 北城壕宽十米左右,从水阙门到兰江共四百米。上面除盖满河道的吊脚屋外,应该讲讲的是二座桥,一个水坝。我用CAD画了几个图,大致不错,也希望老辈人补充。</div><div><br></div> <h3>  先讲讲城壕入口的一个塘,这个塘叫张仙塘。现在的位置是东风广场。有三条水流汇入这个塘。一条是后山溪,一条是后沙溪,再一条是后官塘。</h3><div> 后官塘穿过水阙门。水阙门上建有城楼,叫天仙阁。</div><div> 张仙塘在1938年城墙拆除时填平,仅留后沙溪,后山溪,后官塘三条水路渠道。1939年,在填平的塘上造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div><div><br></div> <h3>  在城壕的入口,有一个院子,应该是清代以前就有了。这个院子里有一株古樟树。院子跨在北城壕上,水从院子下面流过。这个院子里的房子就是有名的聚丰园。当地人叫“聚丰楼面馆店”。我们能在纪念碑的照片上看到它。也能在一张早年“水灾”的照片上找到它。因为墙上写有它的字号广告。</h3> <h3>  据说这聚丰楼的房东姓叶。是城里的大户。清代兰溪城里姓叶的富户多。造的房子很气派。以前延安路打铁巷口有个叶姓祠堂。日寇轰炸毁了前厅,解放后在原前厅造了个县委招待所,文革时叫“一招”。</h3><div> 在大寺前路,兰二中对面有个近千平方的叶氏公祠。门厅很宽,四扇大门,大门高四米。六十年代是兰一中校办厂,前厅住了好几户兰一中教职工。我父亲也是兰一中教师,住那十三年。这“姓叶祠堂”后来兰一中造了二幢职工宿舍。</div><div> 清朝《光绪兰溪县志》载,桃花坞与荷花塘之间有条“叶家巷”。就是现在的荷塘巷。这片是叶氏家族聚居区,有个纪念他们祖宗叶诞的“香火厅”,很气派。大门顶有三个大字“尚义堂”。所以现在把这些弄堂叫尚义堂。</div> <h3>  再来说说北门外的一座桥,清代叫北桥,解放前叫北津桥,通往北门外市街,也就是现在的和平路。</h3><div> 北桥桥头有个殿,叫北桥殿。北桥殿的一边墙是砌在桥上的,另一边是架在河中石墩与岸上的,解放后还存在,开过店,当过派出所。</div><div> 沿河靠北岸有一排吊脚屋,都开店,店面所在这条街古代叫新任路,古代新到任的县官从王家码头上岸,一路鸣锣开道,坐轿游街,过北桥从北门入城。解放后叫建国路。</div> <h3>  说说“新桥坝”。坝高一丈,用黄石垒成。坝上的水位与后官塘持平。坝下中间被水流冲成一个坑。坑中有水,坝下河道平时没水。汛期坝上水流冲下形成瀑布。有个水闸可调节坝上水位。</h3><div> 坝顶宽三米左右。青石铺面。有石级通两岸。北岸是两头门,通新任路。北岸石级旁有两个塘湾里下水道的出水口。</div> <h3>  再说说三洞桥。我们叫它三拱桥。官方名称叫福民桥。请大家记住这个日子: 1938年9月23日,日寇轰炸兰溪,炸毁塘湾里一带民房千间。有一颗炸弹刚好落在三洞桥上。当时三洞桥下三个孔共躲有民众近五六十人。其中一孔被炸后,底下的人全部被炸死,共二十多人,血肉横飞。</h3><div> 三洞桥建成年代是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一1572年)。与告天台建成时间差不多。(早先也有石桥,被洪水冲毁)</div><div> 1972年,开始造兰江大桥,这条北城壕连同其上所有设施全部成为历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