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镇晨昏曲

陈肯

<h1>  鲁镇不是一个镇,是厝放鲁迅灵魂的地方。</h1><h1> 十三四年前,我跟着旅游团,来过鲁镇一次,匆匆来匆匆归。那时我很年轻,鲁镇作为旅游景点也很年轻,觉不出鲁镇有什么稀奇之处,唯独觉得这个新开发的景点比较热闹。</h1><h1> 这次浙江省首届中职学校校园文化高峰论坛放柯桥举行,我就住宿在与鲁镇景点一河之隔的鉴湖大酒店,鲁镇重游,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走景点,选择参观时间非常重要。这次游鲁镇,我就选了到达当晚和第二天清晨两个时间段。</h1><h1> 与年轻时来这儿看热闹不同,中年的我更注重在时间静静流淌的氛围中,细细品嚼鲁镇的文化。</h1><h1> 夜晚的鲁镇,除了我等几人,游客绝迹,这也给了我许多独处的妙处来。</h1> <h1>  漫步青石板铺砌,两边挂满“气死风”灯笼的街巷,黛瓦粉墙、枕河背水的店铺,古朴高大、飞檐翘角的台门宅院,匠心独运、千姿百态的石桥石坊,纵横交错的水道小河,让人浮想联翩。</h1> <h1>  鲁镇是“跟着课本游绍兴”最好注脚,它将鲁迅小说中虚构的故乡还原成一幅幅可触可摸的实景。街上塑像栩栩如生,很好的还原了《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等小说中的“祥林嫂寻阿毛”、“阿Q造反”、“孔乙己逗小孩”、“杨二嫂卖豆腐”诸多情节的历史真实。景点以源远流长的越文化为底蕴,将鲁迅笔下鲁镇——作为绍兴府典型的“江南小镇”所包容的水、桥、酒、石、建筑、民俗、戏曲等文化因子整版复制给我们,再现了绍兴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h1><h1> 鲁镇的夜除了灯光,很少掺杂现代元素,时间在这儿凝固的,鲁迅的精神在这儿是定格的。</h1> <h1>  鲁镇景点中心广场,东西两面临水,有石桥连缀对岸。北面是双面戏台,一场《社戏》刚落下帷幕,迅哥儿最喜欢的“铁头老生”大概翻过四十八个筋斗,已经觉出累了,才转进后台休息,留给我一个联想的背影。</h1><h1> 古人有余音绕梁之说,这时候的我“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十多年来,我到底失去了什么呢?原来我已经失去了“闰土”和“双喜”!</h1> <h1>  广场南面就是鼎鼎大名的咸亨酒店,酒店门口,“孔乙己”身穿长衫,面带满足的微笑,用沧桑的腔调对掌柜说:“温一碗酒。”然后站柜台前,排出仅有的九枚铜钱。我跟着孔乙己的影子踱进酒店,排出九个硬币,对店主说:“来一碟茴香豆。”然后拿出一张“毛主席”,“再来一瓶绍兴老酒。”</h1><h1> 店主笑笑不说话,拿出一个碟子和一口海碗。我就着柜台,随性开喝了。年轻时,我很喜欢一大桌人吃喝,现在的我却喜欢独酌,任凭思绪飘离躯体,与“迅哥儿”喁喁私语。</h1> <h1>  在我以为,老酒,无论哪里的老酒,都敌不过绍兴酒来得有韵味。为这话题,我曾与三门的文友们发生过热烈的探讨,他们认为三门本土的“善好酒”最好喝,被倒闭是当年政府的责任。我理解他们的“善好酒”情结,也理解他们在企业倒闭之后,对政府的怨责。但市场总公正得残酷,它不掺杂一丝情感。我跟他们胡诌,绍兴酒打败“善好酒”并不单是市场缘故,绍兴酒更是凭着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将“善好酒”来了个粉骨碎身的打击。</h1><h1> 几个同事电话询问,得知我独自在喝绍兴老酒,非要我带几坛过去给他们尝尝不可。这就是绍兴老酒文化的价值。</h1> <h1>  第二天清晨,我顾不得呵气成霜,五点半就来到了鲁镇。这时的鲁镇还未从梦中完全醒来,或者是天气太冷,眷恋被窝暖和,不愿起床,反正,游客绝迹,行人稀落,仅有几个早锻炼的老者,孜孜于自己的太极世界,一招一式行若流云,柔若杨柳,心无旁骛,与世无争。</h1> <h1>  说起杨柳,鲁镇也是极有特色的。这里的柳树不会一棵孤零零站在寒风中,也不会长在广袤的田地里,它必须为河而生,沿河满是,还一定要在湖里照出个倩影,方肯罢休。河边就是徽派建筑的民居,说它是宫墙柳,最是恰当不过了。这种柔情,与鲁迅的“尖锐、辛辣”风格,很是格格不入。在鲁迅的文章里极少提到柳树的,倒是枣树被他多次提及,“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话放别人嘴里说出来,或许会立刻被鄙视,那不是废话吗?可这话是经鲁迅说出来,自然是千古名言了,反映了鲁迅当年孤寂的生活状态,表明了他与黑暗势力不妥协,要与之斗争到底的绝然决然心志。</h1> <h1>  等我走过每一条小巷石桥,来不及对话每一棵杨柳,朝阳已是越过柳树梢,从河底升了上来。行人和游客走出了各自世界,完全裸露在鲁迅审视的眼光里。鲁镇醒了,鲁迅没再醒来,离民族魂真正醒来大概还有一些时日吧!</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鲁镇晨昏曲(全文)</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鲁镇不是一个镇,是厝放鲁迅灵魂的地方。</h1><h1> 十三四年前,我跟着旅游团,来过鲁镇一次,匆匆来匆匆归。那时我很年轻,鲁镇作为旅游景点也很年轻,觉不出鲁镇有什么稀奇之处,唯独觉得这个新开发的景点比较热闹。</h1><h1> 这次浙江省首届中职学校校园文化高峰论坛放柯桥举行,我就住宿在与鲁镇景点一河之隔的鉴湖大酒店,鲁镇重游,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走景点,选择参观时间非常重要。这次游鲁镇,我就选了到达当晚和第二天清晨两个时间段。</h1><h1> 与年轻时来这儿看热闹不同,中年的我更注重在时间静静流淌的氛围中,细细品嚼鲁镇的文化。</h1><h1> 夜晚的鲁镇,除了我等几人,游客绝迹,这也给了我许多独处的妙处来。</h1><h1>  漫步青石板铺砌,两边挂满“气死风”灯笼的街巷,黛瓦粉墙、枕河背水的店铺,古朴高大、飞檐翘角的台门宅院,匠心独运、千姿百态的石桥石坊,纵横交错的水道小河,让人浮想联翩。</h1><h1>  鲁镇是“跟着课本游绍兴”最好注脚,它将鲁迅小说中虚构的故乡还原成一幅幅可触可摸的实景。街上塑像栩栩如生,很好的还原了《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等小说中的“祥林嫂寻阿毛”、“阿Q造反”、“孔乙己逗小孩”、“杨二嫂卖豆腐”诸多情节的历史真实。景点以源远流长的越文化为底蕴,将鲁迅笔下鲁镇——作为绍兴府典型的“江南小镇”所包容的水、桥、酒、石、建筑、民俗、戏曲等文化因子整版复制给我们,再现了绍兴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h1><h1> 鲁镇的夜除了灯光,很少掺杂现代元素,时间在这儿凝固的,鲁迅的精神在这儿是定格的。</h1><h1>  鲁镇景点中心广场,东西两面临水,有石桥连缀对岸。北面是双面戏台,一场《社戏》刚落下帷幕,迅哥儿最喜欢的“铁头老生”大概翻过四十八个筋斗,已经觉出累了,才转进后台休息,留给我一个联想的背影。</h1><h1> 古人有余音绕梁之说,这时候的我“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十多年来,我到底失去了什么呢?原来我已经失去了“闰土”和“双喜”!</h1><h1>  广场南面就是鼎鼎大名的咸亨酒店,酒店门口,“孔乙己”身穿长衫,面带满足的微笑,用沧桑的腔调对掌柜说:“温一碗酒。”然后站柜台前,排出仅有的九枚铜钱。我跟着孔乙己的影子踱进酒店,排出九个硬币,对店主说:“来一碟茴香豆。”然后拿出一张“毛主席”,“再来一瓶绍兴老酒。”</h1><h1> 店主笑笑不说话,拿出一个碟子和一口海碗。我就着柜台,随性开喝了。年轻时,我很喜欢一大桌人吃喝,现在的我却喜欢独酌,任凭思绪飘离躯体,与“迅哥儿”喁喁私语。</h1><h1>  在我以为,老酒,无论哪里的老酒,都敌不过绍兴酒来得有韵味。为这话题,我曾与三门的文友们发生过热烈的探讨,他们认为三门本土的“善好酒”最好喝,被倒闭是当年政府的责任。我理解他们的“善好酒”情结,也理解他们在企业倒闭之后,对政府的怨责。但市场总公正得残酷,它不掺杂一丝情感。我跟他们胡诌,绍兴酒打败“善好酒”并不单是市场缘故,绍兴酒更是凭着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将“善好酒”来了个粉骨碎身的打击。</h1><h1> 几个同事电话询问,得知我独自在喝绍兴老酒,非要我带几坛过去给他们尝尝不可。这就是绍兴老酒文化的价值。</h1><h1>  第二天清晨,我顾不得呵气成霜,五点半就来到了鲁镇。这时的鲁镇还未从梦中完全醒来,或者是天气太冷,眷恋被窝暖和,不愿起床,反正,游客绝迹,行人稀落,仅有几个早锻炼的老者,孜孜于自己的太极世界,一招一式行若流云,柔若杨柳,心无旁骛,与世无争。</h1><h1>  说起杨柳,鲁镇也是极有特色的。这里的柳树不会一棵孤零零站在寒风中,也不会长在广袤的田地里,它必须为河而生,沿河满是,还一定要在湖里照出个倩影,方肯罢休。河边就是徽派建筑的民居,说它是宫墙柳,最是恰当不过了。这种柔情,与鲁迅的“尖锐、辛辣”风格,很是格格不入。在鲁迅的文章里极少提到柳树的,倒是枣树被他多次提及,“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话放别人嘴里说出来,或许会立刻被鄙视,那不是废话吗?可这话是经鲁迅说出来,自然是千古名言了,反映了鲁迅当年孤寂的生活状态,表明了他与黑暗势力不妥协,要与之斗争到底的绝然决然心志。 </h1><h1> 等我走过每一条小巷石桥,来不及对话每一棵杨柳,朝阳已是越过柳树梢,从河底升了上来。行人和游客走出了各自世界,完全裸露在鲁迅审视的眼光里。鲁镇醒了,鲁迅没再醒来,离民族魂真正醒来大概还有一些时日吧!</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