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触痛了我的记忆《绒花》响彻远去的青春

落叶...随风

<h3><br></h3><div>《芳华》 触痛了我的记忆</div><div>《绒花》 响彻远去的青春</div><div><br></div><div> 落叶…随风</div><div><br></div><div> 自从脑卒中伤了神经后,我的泪点就很低。朋友圈的几个哥们姐们几经劝我去看《芳华》,我回他们说怕hold不住。</div><div> 冬天,是一个适合回忆的季节,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晒的身上暖洋洋的。一个人,一杯茶,一盒香烟,坐在电脑前,把自己致身于《芳华》,祭奠渐行渐远的青春……</div><div> 一</div><div> 一曲《绒花》的前奏瞬间把我带回到1978年冬天,那时我17岁。荧屏中的六五式军装好亲切,可当初我并不像何小萍那样对它有那么强的欲望,因为从初二开始我就穿上了老爸的干部服。心理这样,但还是挑了一张在新兵连时的半身照寄回了家,让老娘看看咱家第二代军人的英姿。</div><div> 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我被挑选为报务员继续在黄埔集训,79年9月底双边带训练结束后我与士江、国栋、进峰、光玉等一起分到了六连,继而又开始了单边带的学习与训练。那时年轻能吃苦,而且记性好,加上教员曲枫对我特别关照,所以在技术上进步迅速,八0年初我就去了前线~~~贵阳中转站。</div><div> 二 </div><div> 与刘峰不一样,我的前线没有刀光血影、没有弥漫的硝烟,但作为总参谋部的“千里眼、顺风耳”,我们中转站所处位置着实可算为前线了。</div><div> 那时中越边境有三个师天天都在与敌方交火,我们中转站就负责把北京方面的指示传到前线指挥部门,同时也把前线战况转发到北京,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机房传出的嘀嘀嗒嗒的无线电波声音紧张而又神秘,特别是每当转发信号时(也就是上级的紧急指令)更是大气都不敢出,大冬天的手心脚心全是汗,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的一字一码关系到前线的千军万马,责任如山。</div><div> 当然,每当发信号时我们这几个跟班的新兵就只能在靠边站,因为怕敌方监听到,每个信号短的只有几十秒,最长也不超过三分钟,而且刚开始时还要更换频率,只有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老台长才能胜任。每当这时连长必须在场,哪怕半夜三更也要把他叫起来,这是规定。发完信号后他总是要出口长气,然后使劲的搓自己的脸,以释重负。</div><div> 那时敌我双方都还没有导弹,如果是现代战争,敌方第一个摧毁的目标肯定就是我们。</div><div>幸运的1980,我们赶在了敌方导弹诞生前。</div><div> 三</div><div> 冯小刚说:那时候,每个男兵心里都驻着一个女兵。我心里也曾驻过一个女兵,只是不知她的心里可曾驻过我。</div><div> 机房的西侧有一个用水泥杆搭起的走廊,大概有十几米长,夏天时,上面爬满了丁香花,在机房闷久了我就常去那儿透透气。哪花儿有黄色的还有白色的,芬芳四溢,时而忍不住贴近它们,把那芬芳深深的吸入我的心肺。</div><div> 下面的八连有一连的女兵,全是花儿,她们也像这丁香一样盛开着,特别是那个叫王丹凤的花儿,她是八连的话务员,那天我和幺华、宝贵他们去贵阳市区玩走散了,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她,她主动的向我打了招呼,她说家里寄来一大包日用品和吃的,刚在邮局取到。见她拿着挺吃力的,我便帮她拎着。她很健谈,她说她家在昆明,父亲是昆明军分区的,十五岁就参军了。她说经常看到我打篮球,还说我打的不错,她还问我怎么知道她的名字,我说,你们八连长的漂亮的女兵我们六连都知道她叫啥,她脸红了……。近十里路,一路感觉不累,快到水土寨时她把包拿了过去,然后就很自然的一前一后的走了,怕连里的人看见不好意思。</div><div> 从此,她驻进了我的心里。有时中午我一个人去球场,目的是为了与她“偶遇”,也巧,很有几次在我打一会球后她就端着脸盆出来了,然后在水池旁洗衣服,我们只是相互一笑,从不说话,因为都知道,后面有很多眼睛盯着。</div><div> 在丁香花凋谢的时候我们连从贵阳撤回了长安,走的时候一如往常,她在水池旁洗衣服,我在大卡车上一蹓烟的略过,没有挥手,没有道别。</div><div> 前些日子有几个战友去那里故地重游,还在战友群发了几张中转站的照片和视频。想必他们比我更怀念丢落在那里的芳华。机房和宿舍还在,八连的楼房还在……,只是没有了电波声,没有了那片女兵的笑声,当年八连的那些“花儿”早已被时光的风吹走,散落到天涯。而我们六连这些当年的“草儿”也都进入中老年,归根在故里。</div><div> 如今再说那些心境,也难以真情言表了。</div><div> 四</div><div> 刘峰拥抱林丁丁被人发现,为了自保前程,林丁丁把责任全部推到刘峰身上,由此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后又上战场丢了一支胳膊,但他还是活下来了,算是幸运的。</div><div> 在我离开六连后也曾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一个与我同年入伍的战友,农村兵,话不多,很内向,八二年上了军校。有一天吃完晚饭出去散步,鬼使神差的走到了女兵的澡堂后面,听着里面女兵们的嘻笑声,不由自主的朝窗户上望了一眼,当时里面就炸了锅,大骂他是流氓,还告到了校领导那里,最终学校定他为作风问题送回到连队。后来团里决定将他谴返回乡,那几天连里安排几个人日夜陪着他,怕他想不开出事。</div><div> 可还是出事了,在乘人不注意时他一个人跑到西安火车站卧轨自杀了。指导员带人到那里,只见他被一条草席半掩着,两腿的骨头都露出来了,惨不忍睹。</div><div> 他父亲千里迢迢赶到儿子的坟前,两鬓风霜,一脸芲桑,一句话都没说,一滴眼泪也没流。老人的希望没有了。</div><div> 现在我想,他之所以自杀,是因为“跳农门”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之所以选择在那里自杀,因为离乡入伍落下的第一脚就是那里,那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既然梦已破灭,那就在梦开始的地方结束吧。</div><div> 现在我想,是哪个“林丁丁”告他流氓的?她也看了《芳华》吗?她一生的心地还安逸吗?</div><div> 现在我想,在他返回连队后,有没有一个“何小萍”说:我送你。如果有,也许他另有一翻人生,也许务农,承包良田千亩;也许经商,出入楼堂会所;也许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也许此刻也坐在窗台前晒着太阳,想起这段过往,一笑而过……</div><div> 五 </div><div> 我对《草原女骑兵》这支舞蹈很熟悉,因为在高一时我们大院201师有一支专业的文工团,经常在全军巡回演出。我在礼堂看她们排练过此舞蹈,本来是去看那些漂亮姐姐的,但同时也被她们的舞姿感染了。</div><div> 81年冬天,我们团从各连抽调文艺骨干也组建了一支宣传队,并请西安歌舞团的老师来编排节目。老师看我脖子长、腿长、胳膊也长,就让我学跳舞。我说:老师哎,我打篮球还行,跳舞这不是为难我吗?!可老师说从基本功开始练,能行。没法,只能赶着鸭子硬上架了。</div><div> 三个月基本功训练后就开始排练舞蹈,我参加跳了两支,一支是《再见吧妈妈》,另一支是《骏马奔驰保边疆》。凡看我跳过舞的战友见我就说:迎军,你那是在舞台上打篮球吧?!别人转身跳早落下来了,你还一个人挂在半空中,嘿嘿!抢篮板啊?!</div><div> 这里再说个小插曲。为了节目丰富多彩,西安歌舞团也从中穿插了几个有歌有舞的节目,比如舞蹈《洗衣歌》等。</div><div> 有个女孩非常漂亮,细绒绒的发际线,脸上白里透红,天生丽质。中午,我拿了个箩筐去招待所旁边取煤,好给老师们烧水,她非要跟着去,好大的风啊,取完煤手冻僵了,怎么也关不紧那个栅栏,她迎风紧挨着我,我说:这么大的风,你傻啊!她娇声娇气的说:人家在给你挡风,你还不领情……。</div><div> 还没来的及把她驻在心里,她们团就回市里了,嘿嘿!我才是真的傻逼!</div><div> 六</div><div> 《芳华》中文工团的生活我也亲身体会过,虽然舞台上光彩照人,其实在排练中既枯燥又辛苦,要不怎么会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几年功”呢。</div><div> 90年3月,为宣传“两兰”精神,行里组建了艺术团,我是乐队队长兼萨克斯手,带四个小兄弟和两个小美眉在宜昌歌舞团培训了八个月,后来与歌舞队汇合集中排练,期间又参加舞蹈演出。从组建到最后解散有近三年时间。</div><div> 我们这个艺术团的女孩们才真正是花儿,形象上不逊于何小萍林丁丁她们,大部分才十七八岁,有的还是从专业团体招收过来的。经过宜昌歌舞团总指挥向家驹老师和舞蹈老师郭淑琴老师的精心打造,我们从宜昌演到武汉,有的节目还去北京农总行汇演了。</div><div> 那时我们乐队在全宜昌业余文艺团体中也算高水平了。也是,有向家驹这样上过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总指挥调教我们,水平能差吗?!嘿嘿!</div><div> 那时装台、布景、化妆、撤台都是我们自己干的,辛苦并快乐着。</div><div> 现在经常回忆的并不只是那些辛苦和快乐,更多的是那些水灵灵、娇嫩嫩的花儿,散发着芳香,在我脑海一朵一朵的飘过……</div><div>像熊文艳、刘萍、滕华、孙琳娜、蔡曙光、江蕾、潘燕语、李卫红、黄敏……她们这些花儿,有的还在枝江,有的在宜昌,有的在武汉,有的在襄阳,还有的远嫁广州深圳。她们如今散落天涯,虽说不再娇艳,或许风韵犹存……</div><div>(耳边响起《那些花儿》</div><div>那片笑声</div><div>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div><div>在我生命</div><div>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div><div>我曾以为</div><div>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div><div>今天我们</div><div>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div><div>她们都老了吧</div><div>她们在哪里呀</div><div>我们就这样</div><div>各自奔天涯</div><div>啦……想她</div><div>啦…她还在开吗</div><div>啦……去呀</div><div>她们已经被风吹走</div><div>散落在天涯</div><div>……</div><div> 七</div><div> 《芳华》里严歌苓最后的旁白说出了我的感概,让我再次流泪。在此,我也舒发一下此刻的心情吧:</div><div> 原谅我,亲爱的战友,我不能把你们现在的照片粘贴在这篇回忆里,我怕如今你们的满目疮痍覆盖了你们曾经的年轻。</div><div> 原谅我,那些曾经在我身边静静开放的花儿们,虽然有微信可以视频,有的相距也不远,但我不忍心看到你们芳华已逝的样子……</div><div> 就让那曲《绒花》再次为我们曾经的芳华而唱响,也就此结束我的回忆吧。</div><div>世上有朵美丽的花</div><div>那是青春吐芳华</div><div>铮铮硬骨绽花开</div><div>滴滴鲜血染红它</div><div>啊~ 啊~</div><div>绒花 绒花</div><div>啊~ 啦~</div><div>一路芬芳满山崖……</div><div><br></div><div>(过几天就是2018年了,此文做为2017最后的回忆,我把它献给我亲爱的战友,献给我艺术团的兄弟姐妹,献给曾经陪我共度芳华的朋友、同事以及在那个年代对我报以微笑的路人们……)</div><div><br></div><div> 2017年12月26日</div><div> 拙笔于宜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