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刊首语】将往事沏成茶

<h3>  </h3><h3> 常言道,光阴似箭。步入中年后,这箭已然不是射箭的箭,而是火箭的箭,上一秒,还经常把2017错写成2016,下一秒,2018就来了。<br /></h3><h3> 无论时光怎样流转,那些镌在心里的东西,都不会随之而逝,相反,只会历久弥新,愈加深刻。将往事砌成茶,越陈越香越醇厚。</h3> <h3>  </h3><h3> 刚工作时,我写的第一篇案例是《坐下来,喝杯茶吧》,初上讲台,容易急躁,所以以此警示自己,遇到问题要学会"等一等"。不会忘记,班主任师傅姜仁波老师读后,给出的评语中有四个字:"不温不火",这四个字,给了我莫大的肯定,让我坚信,作为一名师者,心态要平和、言语要柔和、方式要温和。但是很惭愧,时至今日,仍没有做到时时如此。倒是姜老师,性情一直温和有加,后来我与他又搭档过几次,感觉始终没变。2017年暑期过后,姜老师接了新初一,我经常路过他的班级,有时竟会从他对待学生的种种上,产生某种类似"隔辈亲"的感觉,真好!</h3> <h3>  </h3><h3> 还有四个字,叫"一课一得",它最初的提出者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而我初次听闻,是源于我的另一位师傅南青老师,她在给我评课时,讲到课堂要有取舍,一课一得足矣,哪怕是只理解一个问题、只明白一个道理、只掌握一种方法,对个别学生,甚至只识记一个词、一句话就OK。其时,工作伊始,乍听到这四字,怎一个震悚了得!一篇文章有很多精彩之处,很多的学习目标,取哪个?舍哪些?舍的会不会考?这个方法可行吗?……所有的问号都站在老师的角度,而忽略了谁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体。</h3><h3> 学生不是应季而开的花,即便是花,也不是每一朵都像连翘一样,只待春风拂过,就竞相绽放。南青老师的启发,让我开始真正地去思考教学、去研究学生、去琢磨课堂,逐渐地我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不贪多不贪快,稳一点慢慢来,一课一得要得法,得得相连是妙法,一课永得是至法。</h3> <h3>  </h3><h3> 一晃儿,十数年过去了,当初写下那篇案例时,我并不爱喝茶,而现在,身边熟识的人都知道,我嗜茶如命。</h3><h3> 2017年年初的某一天,我突然想到,每天的工作离不开学生,就像我每天的生活离不开茶。茶有千种,滋味各不相同;学生百样,个性也各有千秋。不同的学生就像不同的茶,有的深刻如越陈越香的普洱,有的单纯如未经雕琢的白豪银针,有的开朗如大线条的太平猴魁,有的细腻如温润的金俊眉,有的豪放如浓烈的老班章……茶的品种不一,泡茶的技巧也不同,只有摸清茶性,才能品到最好喝的茶。&nbsp;面对千人千面的个体,为师者也要拿出茶人的心态,慢斟细琢,不急不躁,静心品之,从容悦纳。</h3> <h3>  </h3><h3> 随后,教学生涯的另一篇案例《学生如茶》新鲜出炉,很开心,能把自己的最爱和自己的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转眼到了2017年岁尾,在学校的例行大会中,在李校长讲话时,我听到了一句熟悉的话"等一等,慢慢来",霎时,那"不温不火""一课一得"的记忆一下子喷薄而出,我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在"等"和"慢"的基础上,李校长做了升华,"等待不怠,待中关爱;缓慢不漫,慢中关怀;留白不白,白中有彩",文字很美,意蕴很深,耐人寻味。</h3><h3> 记得有首小诗写道:<br /></h3><h3> "一年很短,</h3><h3> 短的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h3><h3> 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了。"</h3><h3> 然而秋霜未尽,冬霰已然露头,2018就这样悄悄地来了。时间总是过的很快,仓促的让人害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h3><h3> 细数过往,或许,有一点小小的幸福,有一点小小的收获,再或许,有稍许遗憾、稍许感伤。无论如何,都希望每个人的2018,能胜过2017,纵使窗外山瘦水寒,内心也一路盛装,把祝福和希望别在衣襟,愿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流年静好。</h3>

一课

学生

一得

老师

课堂

陈越香

师者

南青

李校长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