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尽管苏轼的出现犹如黄钟大吕隆隆作响,使词坛风气为之大变,但历时一百六十余年的北宋词坛,始终是婉约词派的天下。此时的北宋王朝尚煊赫繁华,杰出词人灿若繁星,朝廷上下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词风华丽纷呈,各具风采。在男性词人独领风骚的北宋末年,横空出世了一位才情横溢不让须眉的女词人-------李清照。</h3><h3> 公元1084年,北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学修养极深的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拜礼部员外郎,他撰写的《洛阳名园记》闻名天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少女时代的李清照随父亲生活在汴京,生活优裕,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她本身聪颖灵慧,才华过人,小荷才露尖尖角,"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也曾得到当时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的称赞。当时汴京的繁华景象,更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少女时期的她就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她的作品格调轻快,明白如话却又清新奇丽,锤炼无痕自成一体,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宋人多仿之,就连南宋大名鼎鼎的辛弃疾的《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h3><h3> 词作既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风骨神韵。今天我们就来赏析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点绛唇》。</h3><h3><br /></h3><h3> 点绛唇</h3><h3> 李清照</h3><h3>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h3><h3>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h3><h3><br /></h3><h3>词作刻画的是一个浪漫聪颖的少女形象,作者从少女"蹴罢秋千"入手,荡秋千的快乐时光她绝然不提,读者却依稀可见夏日的午后,微风拂面,秋千轻飏,轻纱曼舞,裙裾飞扬,依稀可闻少女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语未尽而意无穷,起句就让读者展开无穷的想象,不得不佩服词人的匠心独运。秋千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中"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等词作中都出现过。上片静中见动,刻画了这样一个活色生香的少女形象,从秋千上下来,纤纤玉手勒得发红却懒得稍微活动一下,粉面桃红,香汗涔涔渗透轻薄罗衣。"露浓花瘦"被很多人理解为露水深重花儿纤瘦,把它定位为环境描写,我不以为然。李清照兰心蕙质,风格清奇,这个平时用来形容体态的"瘦"字在她的词作中多次出现,一个俗不可耐的字在她的笔下却变得灵动鲜活,令人拍案叫绝。"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同是对落红的怜惜,孟浩然的直白表达跟李清照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比,就相形见绌了。《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形象地写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之苦。所以,窃以为此处亦是以花喻人,词人用"露浓花瘦"来形容"蹴罢秋千"的少女香汗淋漓的模样,她娇美纤细的体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额上渗出的汗珠恰似一颗颗晶莹的露珠。</h3><h3>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娇憨神态,画面唯美。下片描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令人莞尔。忽然有客来访,那声音如此温和敦厚,激起少女心中涟漪,她手足无措,慌乱中顾不上穿鞋,就穿着袜子匆忙逃离,头上的金钗也滑落坠地,那怯怯的姿态流露出少女矜持的天性。李煜在早期的宫廷词中曾有过这种描述:"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描述的是后主与小周后幽会的场景,小周后赴约时害怕鞋子发出声响被人发现,就只穿着袜子,提着鞋子而来。都是描写"刬袜",前者俏丽,后者香艳,韵味完全不同。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访的客人,但从少女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一句,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倚门"是有所期待,再一"回首",把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自己,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少女的矜持羞涩、好奇以及春心萌动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多情羞涩含蓄聪颖的少女形象婉然眼前。</h3><h3> 李清照擅长通过对细小动作的描摹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传递情感,文心之细,是前人不曾有过的,后人邯郸学步也是不易的。李清照在这首《点绛唇》里刻画的少女心理细腻逼真,应该也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