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的毕业证、纪念册

国少拾怡

<p><br></p><p> 我在家乡的小学附设初中班读完初一后,受种种原因特别是“读书无用论”影响,最后全班只剩下7人,由于人数太少暂停了初二的办班,将我们转入相距只有15公里的邻县的县城中学,插到初一下。在这里的一年半时间,许多事情的记忆早已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了,可是恋家的乡愁、艰苦的生活和刻苦的学习情景却还历历在目。</p><p> 一是想家。第一次远离父母,过寄宿生的生活,想家应该是人之常情,但没想到会这样的刻骨铭心。到校不久我们班就被安排到校“五七农场”学农。&nbsp;“五七农场”&nbsp;地处偏僻,在离校十几公里的一个深山老林里,周边只有几户农家。白天干点农活,也上点《农业基础知识》文化课,晚上没有娱乐,又与同学不熟,好在同时转学有5人在这个班,我们就集在一起神侃淡化想家的煎熬。好不容易以倒计时熬过了两周,到了返校时间,按规定可以放假2天。由于想家心切,返校的那天,我们5人悄悄摸黑起床,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天亮。老师天亮发现后怕出事,还派人来追赶过。还记得刚转学不久回家返校时,为了在家多呆一个晚上,第二天母亲得陪我走一段夜路,等天亮后我才一个人走,这样才能确保按时到校。</p><p> 二是吃苦。70年代初农村缺衣少食,贫穷落后。家人为了我们在外不被人瞧不起,总是节衣缩食,尽量满足我们需求,但是,我们几个同学特别懂事从不乱花一分钱一粒米。我们一个月的菜金就是几毛钱,几乎是靠自带的酸菜,豆腐乳,还有芋子、黄豆蒸开水下几粒盐度过,偶尔才会舍得买个3分的青菜。有时实在馋了就会到老师窗口看看,运气好的时候可以买到剩下的一、两分钱一个的油炸带鱼头,虽然无肉但香呀。我们家离学校15公里,有固定班车需车票0.35元,我们从没有尝试过坐车上学的打算,都是步行往返,特别是返校时还要背负大米干菜,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来说还是挺辛苦,但是想想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就什么辛苦也能吃了。</p><p> 三是勤学。我们上学的这所学校是一所老牌的县一中,办学条件好,设施完善,校风严谨,尤其是师资力量雄厚,我们的科任教师基本上都是文革前高中骨干。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一种幸运,我们也特别珍惜。我们除了认真上课,完成作业外,还经常加班加点。记得有一次半期考,有个同学天没亮就起床想到路灯下复习一下功课,路灯被关了&nbsp;,竟跑到值班室的窗口用竹竿把路灯开关打开,从此,“起早摸黑”便成了他的绰号。</p><p> 应该感谢这段时光,为我们人生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7人从政的4人,有一位县长,2位正科领导;2位从教,其中1人是大学教授、学院院长;还有1人经商也是成功人士。</p> <h3>毕业照</h3> <h3>纪念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