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蘭亭故事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蘭亭》是《蘭亭序》的简称。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蘭亭诗序》、《修禊序》。它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话说《蘭亭》,需要先介绍一下它的作者。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生于公元307年,卒于公元365年。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文职,相当于现在的厅级),所以后世又称其为王右军。</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书画世家。他的父亲、伯父、叔父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其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曾拜卫夫人为师,研习书法,并得其真传。后来,王羲之取各家之长,创造出了那个时代的最佳书体,即王体行书。王羲之不愧为东晋著名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性格耿直,不流尘俗。据史书记载,太守郝鉴想给自己的女儿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女婿,就派门生到王家去考察。门生回来以后汇报说:"王家子弟听说要挑女婿,都彬彬有礼,郑重候选。但羲之却东床坦腹而坐,若无其事。"郝鉴闻言大喜,大手一挥,说:"这正是我要挑的女婿。”</p><p class="ql-block"> 关于王羲之还有一些传说。一是题扇:王羲之看见一个卖扇子的老太太生意清淡,顿生怜悯之心,便在扇面上题了些字。老太太心想,我的扇子本来就卖不出去,你再写上字,我不更惨了。王对她说:"你只要说这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一定会有人买的。"老太太这样一说,扇子很快就被抢光了。</p><p class="ql-block"> 二是买鹅:王羲之特别喜欢鹅浮游的优美姿态。于是,向养鹅的道士提出,要买他的那群鹅。但磨破嘴皮,不管出多少钱,道士死活都不肯卖。后来,听说眼前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就对他说:"我非常喜欢《道德经》,你只要给我抄一篇《道德经》,我就把鹅全部送给你。"王立即铺纸挥毫,很快写完了《道德经》,高高兴兴地赶着一群鹅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兰亭》的故事,大概是这样:永和九年的春天,风和日丽,一帮"文学青年",相约到城郊踏青。他们在小河岸边,兰亭之上,尽情喝酒、吟诗、唱歌、做游戏。末了,推举王羲之把"修禊之礼"记录下来。王不假思索,乘着酒兴,铺纸挥毫,一气呵成,完成了旷世杰作《兰亭诗序》。墨迹,白麻纸本,计28行,324字。历代书家对其评价极高,恕不赘述。我看用简单的"行云流水、龙飞凤舞"八个字形容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特别喜欢王羲之书法,因而诏示天下,搜求王羲之书迹。但遗憾的是始终找不到《兰亭诗序》。当听说它可能在和尚辩才(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的弟子)的手中时,就派监察御史箫翼去索討。箫知道没有确凿证据,明討是不可能得到《兰亭序》的。于是扮成书生,找到辩才结为知己。一天,箫拿着王羲之的名迹给辩才看,并且感叹道:"现在没有比这篇更好的了!"辨才不由自主地说:"我藏的《兰亭》胜此十倍。"并且拿出来给箫看。箫接过后,马上表明身份,出示太宗手诏。辨才大惊失色,但为时已晚。唐太宗死后,《兰亭序》被当作殉葬品埋到了昭陵。由于朝代更迭,沧桑巨变,王羲之书法的真迹早已灰飞烟灭,只能从摹本中寻找消息了。现在,大家公认唐代冯承素的《兰亭序》摹本最好。</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由于作者的立场和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会写出不同的故事。如果是民间传说,那就更是随心所欲、添枝加叶,变得离事实越来越远,甚至面目全非了。所以,读者对于故事不必较真,姑且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看待就好了。如此而已,岂有它哉?</p> <h3>临帖: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h3> <h3>封面插图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