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小能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到后来读于丹《论语》心得,林语堂《孔子的智慧》,子安宣邦《孔子的学问》,这几本都是用白话文翻译原文,作者评论的观点很少,而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却是南老先生用通俗的语言去解读,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含有佛家、道家、哲学、历史,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所在。虽感有新的认知,无奈才疏学浅,只能从《论语》涵盖的部分学问所生出的片面心得和大家分享,以期望有高人指点与探讨。</h3><h3><br></h3><h3>之前看过南老讲学的录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说话幽默,很谦逊,至今为止,我遇到的但凡有学问的人,讲话都是慢条斯理而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常说的那种“半罐水响叮铛,满罐水不响”,学问越充实的人,越沉稳。算是更详尽的品读了《论语》,据己浅显理解来走近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做到了,这就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当然圣人永远是圣人,不管是从学问还是做人方面,凡人远及不到。</h3> <h3>孔子提到中国的“礼”,就是哲学学问,有形而上的,宇宙来源的问题,比如经常有人讨论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由谁创造?文学中有张若虚的“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形而下的是宇宙万有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知识,更具象的是人生的价值论、知识论。<br></h3><h3><br></h3><h3>“仁”是孔子的思想中心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有三期发展,在先秦儒家,孔孟荀是代表,那么“仁”是什么?孔子答“克己复礼”,那究竟什么是“克己”呢,用现代话讲,就是心理的净化,而要做到,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的,要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走上正思。《孟子》尽心章句上、下部分对“仁”有更深的领会,如“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宋儒朱熹曾有诗描述这种境界“昨夜江边春水生,朦朣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比日中流自在行”,意即我们心里的烦恼、忧愁,就像江上一艘搁浅的大船一样,怎么都拖不动,等到春天,河水涨起来,船就自然浮起来。</h3><h3></h3><h3><br></h3><h3>在一个组织或社会团体,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人,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相处方式,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以直报怨”和墨子思想都普遍存在,俗话如“睚眦必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都是同类,和老子的道家“以德报怨”还是有区别的。而在生活中难免有那些“巧言、令色、足恭”之人,直白讲就是那些总说虚妄、好听的话,脸上还表现出好看、讨人喜欢的面孔,表面看起来对人很恭敬,但不是真心的人,而“匿怨而友其人”这种人更要远离,太富有心机了。</h3><h3><br></h3><h3>在《论语》中,类似于这种处世哲学很多,之所以还受大家喜爱,不管作为单位领导用人,还是同事之间怎样相处,都很实用。而具体要把它运用恰到好处,是一门大学问,顿悟与渐修是个过程。</h3><h3><br></h3><h3></h3><h3>要让凡人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很难,现如今但凡有点能耐的人,都有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感觉自己比诸葛亮还高明,没有完全认识自己,忘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很难达到“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谦逊、低调。</h3> <h3>二千五百年前的经典著作《论语》,共20篇,21000多个字,是孔子的弟子记载孔子的生平讲学,还有他弟子子夏、子贡的言行。喜欢国学的人应该第一本就去读它,如今在西方也是盛行的,它所囊括的知识足够世代诵读与探究。耶稣没念过大学,所以《新约》是门徒写的;释迦牟尼没有写过一个字,《佛经》都是弟子记载的;老子自己还写了五千字;孔子一生怀才不遇,但是有3000多弟子,贤人72人,有了不起成就的也就一二十人。他不但自己写,比如写《春秋》,删改《诗经》,也会捧他的学生,如果放在当今社会中,真是一位难得的良师。</h3><h3><br></h3><h3>他的学生都是靠他宣扬出来的,比如擅长军事的子路;能做外交官的公西华,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仪容很端肃,应对之间很得体。谦谦君子冉求,擅行政,能治理国家。在众子弟中有他最喜欢的颜回和子贡。</h3><h3></h3><h3><br></h3><h3>可惜颜回32岁就死了。孟子认为天下有三乐:一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尽到孝道和友爱;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于人,胸襟光明磊落,没有对不起人;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颜回是孔子认为的英才,教育他是快乐的。还能从这些句中读出孔子对颜回的赞赏:</h3><h3><br></h3><h3></h3><h3><i>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i></h3><i>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贷殖焉,亿则屡中。</i><h3><br></h3><h3>对于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都不讲究和在乎的颜回,仍对生活不改其乐,实在难得。他头脑聪明,才具高,有德,品德最好,可以称得上道德的标准,“屡空”太穷,从佛学方面解释,他能做到空的境界,可以传道,他继承了孔子学问道统,有师道风范,却没有帝王之才。他奉行了“不迁怒,不贰过”这种修养,诠释和做到了这种行为哲学,在3000子弟中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不乱发脾气,不犯第二次错误,唯有颜回,这也是孔子再三赞叹他的原因。在孔子心中,能和他心量境界相当的也只有颜回,“<i>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i>!”所以,在颜回死后,孔子会有“<i>天丧予,天丧予</i>”的伤心恸哭。</h3><h3><br></h3><h3>庄子在他的《内七篇》里也常提到颜回,大家都知道庄子里的人物大多数都是虚构的,而只有颜回是真实的,可见他的特别,他的地位在春秋时代就建立了,庄子是战国人,可知颜回一直到战国都是赫赫有名的。</h3><h3><br></h3><h3>颜渊之学,就是后来王阳明和他的弟子所做的,其中他有名的弟子王龙溪最敬佩颜渊,他传的就是颜渊之道,此时已到了明代。可见这种学问,一直在流传。</h3><h3></h3><h3><br></h3><h3></h3><h3>子贡多才多艺,豪迈慷慨,不愿做官,喜做生意,还总发财,要放在现在可是富豪榜上第一的人物,孔子晚年的生活全靠他去照应,孔子死后弟子们都守孝三年,子贡更是再守三年。孔子也曾夸子贡,是这样的,<i>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i>。意思是子贡问孔子,你看我怎么样?孔子答:你是个东西,是个瑚琏。看看,对子贡也是褒奖的,瑚琏一般都是在国家大典上才亮相的玉器,有“高、贵、清”的象征。能想象出来孔子对他的学生也是很有亲和力的,有一次孔子在匡受包围后,颜回最后才回来,孔子看到颜回说,你把我急坏了,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答道,老师你还在,我怎么先敢死呢?可见这些学生和孔子的感情有多深厚,其实我们何尝不希望在人生道路上能遇到这样的老师,不仅授给我们知识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可有几人那么幸运呢?</h3><h3><br></h3><h3></h3><h3>孔子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都把握的很准,谁能擅长那些他心中有数,按个人的能力推举做官,放现如今就是领导们要慧眼识英雄,用人唯才。</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读古书,并不是要退回去做古代的人,更重要的懂得如何做今天的事情。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造成的种种烦恼,从古至今都一样。<i>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一下,不可以语上也”</i>,凡当过老师,做过领导人的,就能体会孔子这段话是绝对的正确。</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孔子教育子路,讲的六言六蔽,我觉得可以用来反省自己。一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做事,好心仁慈的人,学问不够,才能不够,流蔽就是愚蠢,所以对朋友、对部下都要观察清楚,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是对某人不仁慈,实际上是对这个人有帮助的。二是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有许多人非常渊博,而不好学,这个学问并不是知识,而是做人的修养。三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过分自信的人,就喜欢用手段。四是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个性直的人要反省,如果不在另一面修养上下功夫,就很容易偾事。五是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脾气大,动辄打人,这是好勇,没有真正的修养,容易出乱子。六是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心肠直,不转弯,个性刚,若不好学,就狂妄自大。这六种也是人的个性,可以分化为十二种性向典型,如同现在管理心理学中将人分为ABCDEF六种特质一样,按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去怎样管理,道理大同小异。所以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征服自己,两方面是互逆的,要有自我的同时去其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论语》中涉及的有谈及自身修养,做人和交友的艺术,待人接物,用人之道,教育问题,甚至细到如何当好领导“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要能做到“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现实生活中,在人生这个舞台上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演员存在,却会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故事、烦恼、事端,看如何去周旋、化解,要看一个人的德行了,正如乾隆皇帝问那位和尚江上有几只船,和尚答曰:两只,一只为名,一只为利,这都充满生活哲学,足够人一生思考。《论语》中也包含着这方面的学问,需再仔细揣摩、消化和吸收。</font></h3> <h3>其实《论语》中的每篇涵义都可以写出无数文章,那怕细到一句话,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包含人生哲学的精华,有消极的、积极的,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但总二十篇又是连贯的,所以我认为《论语》每天那怕读一句,悟出些许道理,日积月累,都够自己受益终身。</h3><h3><br>要想快速了解孔子生平事迹,不妨可以观电影《孔子》。</h3> <h3>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是在不断的更新中,要坚持读书,才能有新的收获,才有“源头活水”。同样的书,隔段时间再读之,会有更深的思索,是有生活中的“活水”注入。</h3><h3><br></h3><h3>我想,像《论语》这类书更是如此,更需多读多思,学习圣人之道,多少都是一种收获。</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dovtey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由高考题到《论语》</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