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i>袁林 ,又叫袁公林是近代历史人物第三大陵墓!</i></font></h1> <h3> 袁世凯居然还有陵墓?以前鲜见旅游公司在这方面的宣传,大概除了河南安阳当地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袁世凯死后葬在哪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公林”三个字为徐世昌的墨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命名!</h3> <h3> 袁林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胜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庄,南临洹水,北望韩陵,东接御道,西依京广铁路。袁林占地一百四十亩,兴建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八月,历时两年多方始完工,耗费一百五十多万元。这座陵墓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璧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古今并存,风格殊异。</h3> <h3> 我们从小就知道,“袁世凯”窃国大盗也!最大的罪过就是“偷”了孙中山的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的权,还做了八十三天的“中华帝国”皇帝,并改元洪宪。在中华历史上也许算不上“寿命最短的朝代”,因为他这个“皇位”根本也没被历史所承认,所以末代皇帝仍然是清朝的宣统,而不是“中华帝国”朝的洪宪。正如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是一样的,纯属于“自娱自乐”形的皇帝梦。</h3><h3> 一般来说,前朝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由后朝的政权来判定,因为政治因素和政权的利益多少都会影响对历史人物功过的判定,这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评定不公平。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这么一位被定义为“窃国大盗”的近代历史人物,负面评价远多于正面评价,他死后的坟墓却保护得如此完好,且不说民国政府为他花费了大量国库,后来日本侵略中国时期也没遭受到破坏,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遭受到红卫兵的破坏,很快就被制止并加以保护了起来。按100年左右的近代人物陵墓算起来,其豪华程度、占地面积当属:</h3><h3><br></h3><h1>1、孙中山在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br>2、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的纪念堂;<br>3、袁世凯在河南安阳的袁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林门票正面</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林门票背面</h1> <h3> 在进入园林参观之前,首先引人注目的不是公园景点关于园林的介绍,而是这块关于国家各级领导人都来参观过袁林的介绍牌,特别要注意的是,毛主席的指示:<font color="#ed2308">“要把袁林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font>!似乎昭示着人们,这里不管埋葬的是谁,作为历史还是要把它保留下来。</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林景区简介:</h3> <h3> 这块牌子也是对袁林的介绍,主要还是强调了“作为反面教材,还是要保护好袁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质袁林原貌图:</h1> <h3> 这是袁林初建时期的沙盘,从其建筑规模来看,基本上沿用了明清时期陵墓建筑的风格:陵前是神道、牌坊、石像生、碑亭、东西祭祀值班房、地面陵寝建筑大院、正殿、最后是陵寝。</h3><h3> 只不过袁世凯去世时正处在外国势力开始渗透中国之时,国外的陵寝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也不可避免的对其有着重大影响。</h3><h3> 袁林兴建于袁世凯死后的当年—1916年8月。由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袁氏部属会同其家人“慎选堪舆,勘定吉壤”,在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之滨为他选择了墓址,绘具详图,招商筑墓,1918年6月落成。 建成后的袁林敞宏阔大,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神道中轴线上,绵亘长达千余米。自洹水北岸的照壁墙起,沿神道北上,跨青石拱桥,过牌楼,转碑亭,穿堂院,入飨堂,再经两侧月门即达袁世凯墓庐。整个墓区原有藜寨围护,寨外辟渠注水,环绕周遭,寨内松柏梅槐浓荫蔽日,在平旷的洹上一带,确是一处景致福地。</h3><h3> 袁林落成后,民国政府内务部会同河南省政府及袁氏家属设立袁公林墓地董理社,并核准董理社拟订的保管规则,以保护管理袁世凯墓。董理社即袁世凯陵墓的管理部门。</h3><h3> 1927年冯玉祥主持豫政,将洹上村袁宅充公,袁世凯墓一度为针织厂所用。拆除了围墙、建盖了房屋,至今也没有恢复原样。</h3><h3><br></h3> <h3> 关于袁世凯陵墓的命名还有一段传说:由于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擅自称“帝”,名不正、言不顺,为天下所不容,引起了全国的“倒袁运动”,最后四面楚歌,只能自动退位,不到六十岁就抑郁而终。大儿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历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万年吉地称为“袁陵”。但遭到徐世昌明确反对,他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当时徐世昌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于是袁克定便弃“袁陵”而称之为“袁公林”。后来老百姓厌恶其擅权称帝的行为,不愿意尊称“袁公”遂改称为“袁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林牌楼说明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望天吼</h1> <h3> 石牌坊是中国古代陵墓的标准配置,问题在于古陵墓的石牌坊都是采用石料,袁家标新立异,为袁世凯牌坊使用了当时市面上时髦的建筑材料“洋灰”,也就是现在并不太值钱的水泥,在那个年代因为是“舶来品”,又是新科技产品,还是属于上好的建筑材料。北洋政府专门从日本进口了大量水泥,建成这六柱五楼冲天式的高大牌楼,雄居神道中央。每个柱子顶端都盘踞着一个阔口仰面的神兽——望天吼,为这座建筑平添了几分神秘、威严、镇摄之力。只不过柱子上还残留有文革期间留下来的标语,“...播毛泽东思想”,油漆渗入水泥铲不下去了</h3> <h3> 钢筋水泥的牌楼后面就是汉白玉质的望柱和石像生,分左右两排。</h3><h3>这些石兽、文武官员的排列都和明清陵寝前的石像生无异,只是雕塑风格不同。</h3><h3> 望柱高一丈五尺,耸立于基座之上。柱身六面,满饰花纹。上面的花纹称为“章”,因为总共有十二种,所以称作“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中国传统的帝王专用纹样,它以黼黻[fǔ fú]为中心,四周围绕着日、月、星、龙等不同的图案,经过石匠的巧手雕琢,共同组成了一件难得的浮雕佳作。</h3><h3><br></h3> <h3> 看惯了明清时期的石像生雕塑群,乍一看袁世凯的石像生似乎有些滑稽可笑,不过这的确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这就是历史真实写照,是中国陵墓史上独一无二的石像生。很值得游客一赏。</h3><h3><i><br></i></h3><h3><i>注:石像生曾被红卫兵破坏过,武官的头颅是后接上去的,鼻子也是后用水泥糊上去的。</i></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像生文官身着中华帝国的朝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像生武官身着北洋军的帅服</h1> <h3> 袁林碑亭在石像生后,碑亭面阔三间,亭内有石赑屃,身负高达5.5米墓碑。墓碑雕刻着蟠龙数条,正面刻有“大总统袁公之墓”。为继任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亲笔所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道</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碑亭</h1> <h3> 碑亭,是袁林中比较重要的建筑之一。它面阔三间,亭内伏卧着一座巨大的石雕,叫作赑屃(bixi)。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之一的赑屃喜好负重,所以人们安排它来驮碑。在这个高达5.5米的墓碑上,雕刻出了数条蟠龙,翱翔云中,显现出墓主人身份的非比寻常。墓碑正面则镌刻“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苍劲挺拔的端楷大字,这出自于后来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当时的国务卿徐世昌的手笔。</h3><h3> 传说毛主席到此视察时曾站在这里,对徐世昌的书法大加赞赏。</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碑背后</h3> <h3> 这是散落在林院内一角的残砖,不知道曾经是铺设在哪里的,说不定也是文革期间从那个文物上捣毁下来的吧?(<i>由此也怀疑,袁林现在修葺得这么好,也是近几年才搞好的吧?</i>)</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碑亭后面的三进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值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值房</h1> <h3> 东西值班房虽然在后来的战火中曾被摧毁过,现在又重新修复,用作与袁世凯有关的展览厅。东值房是第四展厅、西值房是第五展厅。袁家的后人人才辈出,这里展览着部分晚辈的成就。</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晚辈中最有名的大概莫过于袁家骝、吴健雄夫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配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配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仁堂前的风磨铜鼎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仁堂</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仁堂内袁世凯的半身雕塑</h1><h3></h3><h3> 景仁堂是袁林的最后一个地面建筑,相当于明清陵寝的享堂吧。一般都是摆放灵牌的地方,袁世凯家人别出心裁,在这里摆放了一座半身雕塑,搞得像“大雄宝殿”似的。</h3> <h3> 现在没有各类祭祀活动了,景仁堂、东西配殿都成了民国初年的北洋纪念馆,陈列着那一个时期的各种展板、遗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黎元洪</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国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世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段祺瑞</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作霖</h1><h3> </h3><h3> 这里漏拍了一张张作霖的照片,只好回来后网上找一张补上,可惜没有了展板上的人物说明。</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世昌书法</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世凯书法</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洹上钓叟袁世凯</h1> <h3> 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张照片:</h3><h3>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帝初立,其父载沣监国。1909年1月2日,载沣下谕,免去袁世凯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及直隶总督职务,令袁“回籍养疴”。</h3><h3> 袁世凯被免职后于当年6月定居彰德(安阳),在洹河北岸筑巨宅,名“洹上村”,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此处原为天津盐商何炳莹的一座别墅,袁购买后扩充改建。宅四周筑高大围墙,建有炮台,由当局派两营马队护卫,俨然一座城堡。</h3><h3> 袁世凯闲居洹上,每天草笠木屐,轻舟垂钓,自称洹上渔翁、容庵老人,一副谢绝尘世的样子。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洹上村筑有铁路专线,时与朝野要人来往,并设有电报房,袁世凯每天都要用一两个小时处理电信“公务”。身居乡野,触角却伸向四面八方,袁世凯无时无刻不流露出重登政治舞台的野心。放下钓竿,就奔电报房,历史上再不会有比这更为嚣张的隐居了。</h3><h3><br></h3> <h3> “洹上村”是袁世凯自己命名的,洹上村名为村,实际只是河南彰德府袁世凯一家宅第的名称。将住宅命名为名“村”虽属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但当地老百姓不管这一套,依然称洹上村为“袁宅”或“袁家花园”。这不,连宅前的石碑都送到展览馆来了。 </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洪宪皇帝袁世凯的龙袍</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总统服</font></h3> <h3> 据史料记载,袁世凯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将他葬在河南省安阳小辛庄,这里距离袁世凯家人居住的洹上村很近。风水很好,南邻洹水、东靠韩陵山、西靠寿安山,临近京汉铁路。小辛庄这个村子不大,只有20多户人家,民风淳朴,听说自己祖辈居住的村庄将要作为“皇上”的陵墓,都很高兴和自豪,全部都是自愿迁居到临近的太平庄和临府庄,小辛庄这个地名从此在安阳地图上消失。</h3><h3> 袁世凯陵墓修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府招标修建的工程项目,负责人是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叔父范寿铭。</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世凯在世的时候留下的一张全家福照片</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块展板简单的介绍了袁世凯</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窃取”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的过程</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帝初立,其父载沣监国,遂罢免了袁世凯。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清廷不得已启用“洹上钓叟”袁世凯,使其重掌北洋军权,与中华民国达成协议,袁世凯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感其功劳自愿让出大总统职位,至使1914年5月袁世凯正式当上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的大总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多方势力讨伐。1916年3月22日,称帝83天的袁世凯被迫宣告退位。6月6日病逝。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洪宪金币</font></h1><h3><br></h3><h3>钱面:袁世凯军装高樱正面像。</h3><h3>钱背:中间铸一条展翅飞龙,上下分环“中华帝国”、“ 洪宪纪元”。</h3><h3><br></h3><h3>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洪宪金币正因为只有83天,世面极其少见,据估市价为:</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9999999/枚</font></h1><h3><br></h3> <h3> 民国五年(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号洪宪。自袁世凯1915年12月25日宣布第二年改元“洪宪”,到1916年3月22日不得不取消帝制,两个月后于1916年6月6日因病去世,一共坐了83天的未正式登基的皇帝。当时天津造币厂铸有带袁头像的“中华帝国洪宪纪念”银币,已成绝版。有人考系民国八年(1919年)天津厂厂长李伯琦令雕版师临摹“洪宪小飞龙拾元金币”图案刻版成模,配上袁像共和纪念币面模,戏铸而成。有大字 、粗尾 、签字等版别。</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仁堂之后就是袁世凯坟丘</h1> <h3> 向袁世凯这样的负面评价远多于正面评价之人,他的陵墓能够保存至今,全赖毛泽东视察袁林在此地说的一句话:<font color="#ed2308">“要把袁林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font>这句话就是在景仁堂大殿之后、墓冢台阶前说的,袁世凯陵墓管理部门特意将毛主席说这句话的地方都标出来,其用意谁都看得出来。也的确为保护陵墓起到了重要的、关键性的一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世凯墓穴全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世凯坟冢背后</h1> <h3> 袁世凯的墓庐是欧式风格的,罗马式的大柱子、浑铁铸就的大铁门、青石砌成的墓庐,与前面的庙堂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墓台前的大铁门呈“山”字形,以浑铁铸成,镶嵌在西洋柱廊式的白石双柱之间。铁门的上端各有一个八角徽章,徽章的中心仍是“十二章纹”,不忘帝王的排场。墓庐为圆形,由三层台阶隆起,周围雕有十二尊石狮。整个墓庐显示着民国初年西洋式建筑特色。据说当年在袁墓的周围,还有大片的树林和祭田,在空旷的平原上凸现出一派显赫。</h3><h3> 据《袁公林墓工报告》记载,袁世凯陵墓内圹为砖圹,外圹为钢筋水泥石子套墙,内有两个圹室(注:圹【kuàng】即墓穴的意思)。建设时先在墓址修了一座砖圹,考虑到砖质庳薄,不能存之久远,于是再在砖圹之外浇筑了一层钢筋混凝土套墙,并为于氏(袁克定的生母)在右侧预留了一座圹室。袁世凯墓穴与明清皇陵的墓穴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留墓道,遗体棺椁放入预制好的圹室之后整体浇筑,然后又在外围砌筑台阶,再加上封土保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被钢筋水泥整体包裹浇筑的墓穴。如果不采用爆破的方式,人工机械是无法打开墓穴的。传说文革期间安阳25中学的红卫兵曾想用炸药炸开墓穴,被当时占用袁林的航校担心殃及校舍而制止,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要把袁林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起的决定性作用,据说同期汪精卫坟墓采用同样的方式建造的坟墓就没这么幸运,由于没有毛主席的指示保护,被全部炸毁,现在已经夷为平地。</h3><h3><br></h3> <h3> 这是在网上找到的老照片,摄于袁林刚刚加造好时的情景。现在周边早已面目皆非,全是围绕袁林景区做旅游生意的商贩。去年是袁林建造100年整,看来这一百年变化还是挺大的。</h3> <h1><font color="#ed2308">编后记:</font></h1><h3> 由于袁世凯所处的清末民初年代离现在太近,对他的的历史功绩的评价还未有定论,或者说还有一些争议,去参观袁世凯陵墓仅仅是了解当时的那段历史的契机,还是静观史官们的结论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