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的故事——配有侯宝林相声‘’相面‘’原声录音!

万物华实

<h3>侯宝林(1917-1993),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h3> <h3>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h3> <h3>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相声代表作有《戏剧杂谈》、《醉酒》等。</h3> <h3>侯宝林,满族,北京人。他先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兼职教授。</h3> <h3>侯宝林对相声艺术有三大贡献:1、带头净化相声说演的语言,提高相声的审美趣味。2、在创作和表演的同时,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h3> <h3>3、创作、整理和演出了30余段堪称精品的经典性相声节目。</h3> <h3>在60年的艺术生涯里,他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以他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使相声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h3> <h3>一、“侯宝林”的由来:侯宝林四岁时由舅舅张全斌从天津送给北京的侯家,此后改姓侯。侯宝林少时无大号,只有个小名叫“小酉儿”。</h3> <h3>侯宝林酷爱相声艺术,上世纪三十年代拜京城著名的“相声五杰” 之一的朱阔泉为师。当时, “相声五杰”在西单相声棚使活儿,享誉京城。</h3> <h3>1933年初夏,京剧大师周信芳进京在广德楼献艺,演出拿手戏《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等戏,一时轰动京城,三天的票预售一空。</h3> <h3>周信芳的艺名叫麒麟童,当时就已大红大紫。朱阔泉慕名去广德楼拜会周信芳,一则与大师结交朋友,二则观摩大师演出,学习京戏风格,</h3> <h3>来丰富自己的相声活儿路。这天,朱阔泉匆匆前往广德楼,不料,因没买上票,被门房挡了驾,尽管朱阔泉左右说明、解释,亦无济于事。</h3> <h3>门房说:“这是‘麒老板’定的规矩,请先生多多包涵。”朱阔泉说:“我是朱阔泉,是麒老板的朋友。”门房说:“那好,请朱先生稍候,待我去禀知麒老板。”</h3> <h3>说完,门房急匆匆来到后台,报知周信芳,周信芳沉思了一会儿,说:“在北平,我没有叫朱阔泉的朋友?‘’</h3> <h3>门房说:“朱先生胖胖的……”周信芳说:“不敢认,请回吧。”门房回到门口,对朱阔泉说:“麒老板不认识你,没你这个朋友,请回吧。”</h3> <h3>朱阔泉一听傻了眼,心里说:周信芳好大的架子,于是,又恳求门房再去禀知麒老板。</h3> <h3>谁知门房一听就火了;“再禀知,麒老板也不认识你,还是花钱买票看戏吧。”这句话,只羞得朱阔泉无地自容,气冲脑门儿,</h3> <h3>一跺脚,好!这个朋友不交了!朱阔泉越想越窝囊,好你个麒麟童!我收徒弟就叫“麒麟童”!非羞辱羞辱你不可 !</h3> <h3>后来朱阔泉收了三个徒弟,大徒弟姓李,起名“李宝麒”;接着收了“小酉儿”为徒,起名“侯宝麟”;后又收了姓王的徒弟,起名叫“王宝童”,</h3> <h3>结果“宝麒宝麟宝童——麒麟童”全齐了,遂了朱阔泉的愿。解放后,侯宝林为了消除这场误会,便将“麟”改为“林”了,这便是“侯宝林”的由来。</h3> <h3>二、《婚姻法》面前的坚难抉择:侯宝林在解放前跑码头的时候,常去说相声的地方,一个是天桥,一个就是鼓楼前。</h3> <h3>旧北京最热闹人最多的地方有四个,天桥,前门大栅栏;东单至东四牌楼那一段,还有就是鼓楼前。民间艺人最活跃的只有天桥和鼓楼两地。</h3> <h3>早先演出,侯宝林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无着,但随着他的名气大起来之后,听他说相声的人一多,收入也就一天比一天多起来。</h3> <h3>后来,他不仅置下了家产,还娶了三房太太。而且,这三房太太都跟着他一起跨进了新社会。一直到《婚姻法》颁布实施的那一年。</h3> <h3>侯宝林的第一任太太叫连秀贞,第二任太太叫刘淑芳,第三任太太叫王雅兰(侯耀华,侯耀文之母)。</h3> <h3>按照《婚姻法》侯宝林的三个太太只能留下一个,按规定,留谁?这还是侯宝林自己的事儿。当时的侯宝林在留谁不留谁的问题上给难住了。</h3> <h3>侯宝林只好请三个太太一块儿开了个家庭会议,问她们,谁想留下?这一问不要紧,三个女人都哭哭啼啼地说死活也要跟侯宝林一起过。</h3> <h3>侯宝林说:你们光哭不行,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不是我个人的主意,我也不想和你们分开,可政府不答应。</h3> <h3>老大就说,你每个礼拜都给毛主席唱堂会,你去跟毛主席说说,让他发句话不就解了吗。侯宝林说,这种事儿能跟毛主席说吗?</h3> <h3>就是他想管能管得了吗?这是《婚姻法》规定的,就连他老人家都不能破这个例,我侯宝林怎么就能特殊呢?侯宝林这么一说,三个太太都不言语了。</h3> <h3>侯宝林一看老是这么僵着也不是个事儿,就表态说,老大老二你们就搬出去自己过吧,老三岁数小,生活能力差,</h3> <h3>而且跟我一样,也是个京剧票友,遇上个演出什么的,她还能凑个数,就让老三留在我身边吧。三位夫人无话可说,只好点头同意。</h3> <h3>侯宝林便将家里的家产给她们三个人分分,加上每一个人的手里都有些钱,房子呢,也一人给她们找了一处,这样就保证了老大和老二的生活。</h3> <h3>侯宝林总算把这难事摆平了,在“婚姻法”面前总算有了交待。</h3> <h3><font color="#010101">三、文革中的“相声剧”:“文革”乍起,侯宝林被打成黑帮,“造反派”要批斗他,他穿着黑色长袍,被押上批斗台。</font></h3> <h3>“造反派”喊:“打倒侯宝林!……”侯宝林闻声便趴下来。“造反派”斥问:谁叫你趴下的?</h3> <h3>侯宝林答:你们不是喊打倒我吗?我不打就倒,响应你们呀。此言引起台上台下一片哄笑。“造反派 ”也忍不住笑,然后问他为什么要趴下。</h3> <h3>侯宝林一本正经地说“这可不是我自个儿想趴下的,是你们要我趴下的嘛”。 “造反派 ”分辨说“我们只是喊打倒你,并没要你趴下呀”,</h3> <h3>侯宝林还是趴在地上一脸严肃地说:“是呀,我如果不全身着地儿,怎么能叫打倒呢?”</h3> <h3>“造反派”说侯宝林破坏批斗会,喊口号:“打掉侯宝林的嚣张气焰!”</h3> <h3>命令:给他戴高帽!侯宝林马上从长袍中取出一顶纸帽,挺精致的,向“造反派”呐喊:“不用找,不用找,我自己带着呢。”</h3> <h3>侯宝林自己戴上纸帽,那纸帽仅有半尺高,“造反派”说:“太低!这算什么高帽!”</h3> <h3>侯宝林不慌不忙地说:能高,能高……说着,将头一摇,纸帽子便升高半尺。台下又是哄笑,连台上主持批斗的人也忍不住笑了,</h3> <h3>批斗会的严峻恐怖气氛为之一泄。主持批斗会的人强忍了笑,说还低。侯宝林又一摇头,纸帽又长半尺。于是整个批斗会场笑声阵阵。</h3> <h3>“造反派”急呼口号,企图扭转气氛,结果除了高音喇叭中的口号声孤零零地缭绕,却没人跟随呐喊。台上再说什么,也被笑声淹没了。</h3> <h3>一场批斗会就此流产。“造反派”遂将批斗改为游街,侯宝林一上街道,便改成跑步。“造反派”说:不要跑!</h3> <h3>侯宝林说,不跑,这么长的街道,什么时候游完啊,你们不是说要看我的态度吗?我这是表态,支持革命小将啊!</h3> <h3>侯宝林软中带硬的对抗,使“造反派”不敢再开他的批斗会,只好罚他去打扫厕所了。某日,造反派头子来找关押在牛棚里的侯宝林,</h3> <h3>对他说:快换上干净衣裳,江青阿姨召见你了。侯宝林说:你是听错了吧?我是黑帮,江旗手怎么会找我?</h3> <h3>造反派头子说:快走,快走,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侯宝林来到钓鱼台,江青笑迎侯宝林:侯大师,你来了。侯宝林忙说:不敢当,不敢当,</h3> <h3>眼下宝林是个在押黑帮。江青说:是红是黑,就全看你走的是哪条道了?你跟刘少奇走,当然是黑帮;你跟中央文革小组走,你就成了红帮,</h3> <h3>不,是青(江青)帮,不,是青红帮,不,是革命的相声艺术家。</h3> <h3>侯宝林说:不敢,不敢,我如今是关在牛棚里了,哪里还敢指望宝盖头下能有头猪(家)。</h3> <h3>四、为毛主席说相声:侯宝林第一次为毛主席说相声,是1949年4月初。说的相声是《婚姻与迷信》。毛主席被逗笑了,说:“侯宝林是个语言学家。”</h3> <h3>以后毛主席移至中南海,工作之余常请侯宝林到住处说相声。说过一个段子之后,毛主席常常带头鼓掌,说:“侯先生,再来一个。”</h3> <h3>办公厅的同志认真规定了侯宝林与毛主席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让毛主席仰头看他;也不可太远,影响观看效果。</h3> <h3>另外,每次演出之后,毛主席要与演员握手,一定要掌握时机,不要让毛主席站起来,在毛主席欲起未起之际抢先一步,与毛主席握手道别。</h3> <h3>侯宝林对领袖充满感情,每次他做得都很圆满。旧段子很快说完了,为了使毛主席听的相声不重复,侯宝林开始搞创作,自编自演,</h3> <h3>侯宝林阅读了大量古书作为养料。有一次他编了个调侃诗人的相声,讽刺腹中空空,又要附庸风雅的俗人。</h3> <h3>作诗曰:“胆大包天不可欺,张飞喝断当阳桥,虽然不是好买卖,一日夫妻百日恩。”听着这前言不搭后语的“歪诗”,</h3> <h3>毛主席笑得弓下腰,半天直不起来。</h3> <h3>1975年“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由于毛主席的支持,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在邓小平的协助下,筹备召开四届人大一次会议。</h3> <h3>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这个会的筹备工作十分艰巨。</h3> <h3>当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以后,周总理拖着沉重的病体,飞赴湖南,向毛主席汇报。</h3> <h3>周总理将会议的各项文件,包括政府工作报告稿、人事安排初步方案、人大代表名单等等呈送给毛主席,请主席作最后审定。</h3> <h3>毛主席这时身体也很不好,精力不济了。他摆摆手说,文件不看了。但我想起两个人,一个是钱学森,一个是侯宝林,</h3> <h3>你查查他们在不在人大代表名单里。周总理立即理解了毛主席的意思。</h3> <h3>他回到北京,经查实,钱学森是人大代表,而侯宝林尚在农村下放劳动。</h3> <h3>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要求有关单位立即将侯宝林“解放”出来,直送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四届人大。</h3> <h3>那时,侯宝林正在干校劳动。侯宝林在地里干活儿,听到军代表叫他“回去洗洗脚,换双鞋准备一下”时,侯宝林心里直打鼓。</h3> <h3>他被送到火车站,问边上的人怎么回事,人家也不告诉他。他到了北京之后马上去革委会报到,</h3> <h3>发现人们都冲着他笑, 对他的称呼也变了,都叫他同志。这时才有人告诉他有革命任务,侯宝林从此才“翻了身”。</h3> <h3>五、幽默应对显功力: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和语言专家</h3> <h3>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未能如愿。</h3> <h3>他竟会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h3> <h3>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文化的传承者,是文明理念的播种者。大师的幽默言语和理性思维,任时光变迁,依然耐人寻味。</h3> <h3>1982年,新中国的曲艺团体第一次来到香港。侯宝林的到来在香港刮起了“侯旋风”,</h3> <h3>他每天都被记者和闪光灯包围,要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h3> <h3>有记者问侯宝林:“我们怎么用英文解释相声?”侯宝林回答说:“有声的漫画。”</h3> <h3>那记者穷追不舍:“那怎么解释漫画呢?”“无声的相声。‘’侯宝林充满哲理的回答,让在座的人钦佩不已。</h3> <h3>一位西方记者问:“侯先生,您说的是普通话,香港主要讲广东话,</h3> <h3>您说的相声香港人能听得懂吗?若是听不懂,会有人来看您的演出吗?”</h3> <h3>侯宝林不假思索地答出一句:“凡是来的都听得懂,凡是听不懂的都不会来。”</h3> <h3>第二天,香港的报纸耸人听闻地登出大标题:“侯宝林说两个‘凡是’。”</h3> <h3>20世纪80年代,作为电影演员的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一些对中国政治制度持有偏见的人便以此为话题,经常调侃中国的演员。</h3> <h3>一位西方记者故意问侯宝林:“您是相声演员,里根也是个演员,但是他当了总统,您认为也能有此殊荣吗?”</h3> <h3>侯宝林平静地说:“里根是二流的演员,而我是一流的。”话语掷地有声,大家听后掌声雷动。</h3> <h3>有一家饭馆让侯先生给题个字,他题了三个字“不起眼”:这是一语双关,一是说饭馆的地方不起眼,二是饭馆的菜有特色让人抬不起眼。</h3> <h3>他从不装知识分子,却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化内涵,他可以说是没有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h3> <h3>侯宝林有一枚闲章刻有“一户侯”三个字,曾令不少金石家为之倾倒。</h3> <h3>若干文化人分析:李白有一首诗“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侯宝林是反其意而用之。</h3> <h3>起初,侯宝林没做太多的解释, 问的人多了,</h3> <h3>他便真诚地说:“没有那么深沉,它的本意指的是这个院里就住着我一家姓侯的。”</h3> <h3>谢谢您的欣赏!只要手机下载注册‘’美篇‘’,就能欣赏百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系列人文微电影!传承中国传统文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