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的叔爷爷杜严

高天流云(云中)

<h3><p>&nbsp;&nbsp; 我母亲杜玫祖上是河南省的望族,她的叔祖父杜严(1875--1938),字友梅,河南博爱县人。杜严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从名孝廉王子万先生学习,先生叹曰,此子他年必折桂蟾宫,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br>&nbsp;&nbsp;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杜严中甲辰恩科第十九名进士,与国民党元老谭延闿同属于清朝最后一榜进士。杜严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留学日本政法大学。回国后,受职翰林院编修,京师豫学堂监督,派赴河南筹备咨议局。清宣统元年(1909年)杜严当选河南省咨议局议长,后历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河南省都督府秘书,河南省第二届众议院议员及广西省政务厅长等职。</p><p>&nbsp;&nbsp; 下图是杜严在1904年杜严中进士的皇榜,原件在故宫,这是南京贡院的复制品</p></h3> <h3><p>&nbsp;&nbsp;&nbsp; 杜严从政几十年来最大的贡献,就是带领河南人民从英国人手里夺回了河南煤矿和铁矿的采矿权。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潜心营办实业,力图实业救国,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爱国实业家。曾先后参加组建和创办"中原煤矿公司"、"宏豫铁公司",对近代河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杜严在民国元年任河南省府秘书长时,深感我国技术人才缺乏,积极协助李敏修先生创办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分英德法各班,为河南省选派了不少赴国外深造的留学生。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即为后来河南矿业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的前身。<br>&nbsp;&nbsp;&nbsp; 1937年七七事变,杜严正在老家患病,日本人以杜严的名望和日本留学的背景,几次三番网罗人才,因不愿意给日本人做事,杜严带病逃难到四川,后终因国家沦陷,伤感过度而病故。<br>&nbsp;&nbsp;&nbsp; 杜严在任河南民政厅长时,正是修建京汉铁路之时,当时开挖铁路地基时挖出许多古代的石碑,极有文物价值,这些碑的拓片复制约50份就保存在他手里,后来这些拓片辗转被杜严儿子们带到四川,又带去了台湾,后其幼子杜毓淦又带到美国,1980年—2005年分两批,杜毓淦从美国把这批拓片全部捐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p><p>&nbsp;&nbsp;&nbsp; 下图是捐赠仪式和部分藏品。<br></p></h3> <h3><p>&nbsp;&nbsp;&nbsp; 如今这些珍贵拓片保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地下二层的古籍善本馆内,平时并不对外开放。</p></h3> <h3><p>&nbsp;&nbsp;</p><p>&nbsp;&nbsp;&nbsp; 杜严幼年失父母,是靠兄嫂供养大的,杜严视侄儿女如己出,子侄共7人,均为名牌大学毕业,长子杜毓泽同济大学毕业,后任台湾兵工厂厂长,是台湾太极拳的传人。我的姥爷杜毓沅排行在四,上海交大毕业,解放前供职京张铁路。我母亲的五叔杜毓沄北京大学毕业,解放后在对外贸易部任部长助理。我的舅舅杜珣在北京大学力学系任教授,我也是北京大学化学院本科和硕士毕业,家族中有6位上过北京大学。</p><p><br></p></h3> <h3>&nbsp;&nbsp;&nbsp; 这是杜严(字友梅)所书对联一付,传诸后世,上联:一簾凉月梅花瘦,下联:满院秋风桂子香。旁落款曰:"余因衰病侵寻(循)不堪问世,梅瘦竟成语谶。但愿子侄辈能自树立,毋为世所唾弃,则余之厚幸也。“他是希望我们后代子孙能自立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