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昨天,我们在五千多米的珠峰大本营。经过一天的奔波,来到了海拔千米左右的樟木。在上面那种高原反应,到这里完全消失殆尽,整个人感觉非常轻松有活力。四千米海拔的落差,一天之内体验,这种感受,一辈子都不会忘记。</h3> <h3> 樟木口岸:位于西藏日喀则聂拉木县樟木镇的樟木沟底部,在喜马拉雅山中段南坡,东、南、西面与尼泊尔接壤,为国家一级公路中尼公路之咽喉,距拉萨736公里,距加德满都120公里,是中国和尼泊尔之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中国通向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开放口岸。</h3> <h3> 樟木口岸面对尼泊尔中腹地区,畅通的中尼公路带来了樟木边境贸易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地理上形成了从樟木口岸到日喀则、江孜、拉萨以至国内兄弟省区的连接。口岸气候较好,海拔2400米,国界友谊桥头1700米。口岸交通方便,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保障,海关、银行、工商、联检、公安等管理机构健全。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只有90多公里,因而许多境外游客把这里作为他们入藏或出藏的大门。樟木境内有世界第14高峰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冰川和几十个大小湖泊,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可供观光旅游。</h3><h3><br></h3> <h3> 樟木地处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沟谷坡地上,海拔2300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镇。周围自然环境很美,现代化建筑和一些古老的木结构房屋依山交替地散落在盘山而下的公路两侧。</h3><h3>周围为樟木口岸自然保护区。关系:东方有亚东口岸,西方有吉隆口岸。</h3> <h3> 然而,2015年4月那次举世震惊的8级大地震将这里毁灭,不仅多人伤亡,90%的房屋也在这次灾难中倒塌。政府在震后将镇上的居民全数永久转移,口岸也就此关闭,再也没有开放,美丽的樟木小镇,可能就此成为传说。</h3><h3> 我们有幸到过这里,见证过它的美丽和活力。但是,大自然用它的语言,书写了一个新的作品,无可抵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真的不敢相信,这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h3> <h3> 在樟木口岸,逛了镇里所有的繁华,睡了一个好觉,大大的弥补了在珠峰大本营受到的难受的夜晚所带来的体力消耗。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回上了西夏巴马群峰之中,向着我们这次要征服的阿里高原进发。接下来的一周,艰难、困苦。但,是人生另一种考验境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佩枯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七月,阿里高原的措勤。在大雪中迷路。</h3> <h3> 曾经有人说:出国容易,去西藏难;到了西藏又有人说:到西藏容易,去阿里难。</h3><h3> 现在去阿里已经容易多了,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位于我国的西南一隅,隐匿在雪峰环峙的青藏高原最西端的地区,依然神秘而辽远。阿里地区的面积有30.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面积;从阿里地区现在的首府狮泉河镇向东到拉萨,有1750公里,相当于京杭大运河的全长;阿里的平均海拔4660米,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在这片少人涉足的高亢原野之上,包含了许多令人神醉的自然景观和亘古遗存。</h3> <h3> 阿里属二类风区,年平均风速在每秒3.2米以上,大风频率高达8级以上,年大风日数在149天左右。年平均气温0℃,日平均温度变化幅度极大,真正是"晚穿棉袄,午穿纱"。狮泉河镇冬季终年低温严寒,年平均气温不足零度,狮泉河镇冬季极端最低气温-41度,夏季极端最高气温21度,昼夜温差相当大,年温差小年温差小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以上,而夜间气温则降至0℃以下。阿里全年降水量相当少,且季节性强。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20%,而5月到9月间,雨量十分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阿里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全年降雨量相当的少,日夜温差大。阿里的冬季漫长而又严寒<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迷路没能阻止大家疯一把。</h3> <h3> 到阿里高原的第一天,夜宿措勤,艰苦的很。白天没有电力供应,晚上有几个小时供电。大家吃了饭后,就早早的休息了。</h3><h3> 第二天早上我们离开时,天气下着鹅毛大雪。很快就分辨不了天与地,路也没有了。车队很慢的速度,行进在雪海中。突然,后面赶上了一辆警车,呼啸着越过我们向前,逐渐与我们拉开了距离,最后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本以为我们可以跟着它前行,好比有个带路的。失去了它的踪影后,我们的车队只能爬行着前进。</h3> <h3> 我们爬行了几公里后,又看见了那辆警车。这回,它已经在路边的沟里了,无法自行爬出。我们的队伍是有个保障团队的,是我们从丽江带过来的纳西族人,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比我们强健太多。没一会儿,就把那辆警车救了出来。这次,它老老实实的跟在了我们车队后面了。</h3><h3> 接着,我们找到了电线杆,就顺着电线杆走。因为那里的电线杆是沿着公路树立的。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h3> <h3> 去牵引陷进坑里的车,变成了娱乐活动了,在欢声笑语中,陷进去,拉出来陷进去拉出来,很疯狂!</h3> <h3> 因为六月下雪,很多队友的车开始撒野,有车就陷进坑里出不来了。</h3> <h3> 到了后来,就比谁脱的多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野马,被人类驱赶到了这么荒芜的地方。</h3> <h3> 缺氧对大脑的不可逆损害有个程度问题,我们平时所说的缺氧导致大脑的损害不可逆,有两个必要的情况第一是彻底切断氧供,第二是彻底缺氧达到一定的时间,这样的情况下,大脑组织细胞才会发生大面积死亡,出现不可逆的损伤。<br></h3><h3> 高原反应的原因是高原大气压低于平原地带,空气中氧含量低于平原地带,一个常年生活在平原地带的健康人,临时处于高原,氧气稀薄的环境,大脑得不到平时的供氧水平,发出的一种警报机制,表现为,头晕、乏力、呕吐等症状,提示人体处于缺氧状态,但这时候并不是彻底的切断氧源,只是比较低而已,这时大脑组织细胞的状况并没有发生大面积死亡,只是发出警报,不能再缺氧了,再 继续缺氧就会发生损害了。</h3><h3> 在发生严重高原反应后,若没有吸氧等有效救治措施,时间过久确实会是部分病人病情继续恶化,发生脑水肿情况,这时候开始的损害才是不可逆的,常常会发生生命危险。</h3><h3> 大部分人出现高原反应后,只要休息好,慢慢的大脑会调整过来自动适应空气稀薄的情况,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脑损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终于见到了神一般存在的藏羚羊。</h3> <h3> 这一片天空下,是可以与美国黄石公园和冰岛的比美的间隙喷泉。喷泉不喷发时,世界非常安静。喷发时,随着巨大水泉喷向空中,会发出巨大的轰隆隆声响,非常壮观。</h3> <h3> 有人拿了个猪腿放入泉水中,希望能吃到熟的猪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都在这里泡脚,体会海拔四千八百米上的温泉。这个可是全球绝无仅有的体验!</h3> <h3> 此地人烟稀少几乎找不到吃的,幸好找到了一户人家。在藏民家里,我们烧了热水泡了面和干粮。在温暖的房子里休息。当然,也给了他们足够的报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每一个风景,都使人倍感珍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是到了尼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阿里高原,空气稀薄荒凉无比。这趟下来,我体重减了12斤。</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纵观阿里,从边缘到内部,一系列宏大的弧形山系,井然有序地构成高原的骨架。这些山系发轫于高原西北帕米尔"群山之结",向东及东南呈扇形逐渐散开,渐行渐远。从北到南依次是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阿稜山脉、冈底斯山脉、阿伊拉日居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各大山脉之间,镶嵌着一块块辽阔平缓的河谷盆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