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芳华》还在热映中,上至网络意见领袖,下至草根平民们的影评也铺天盖地地在朋友圈中传播着。尽管评价持续呈赞否两级状,但还是不可否认,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或者是文工团散伙饭时大家痛哭流涕,唱歌告别的场景,或者是精神病人何小萍在听到自己排练过的曲目伴奏响起后,在屋外独自沉浸在舞蹈中的样子,亦或者是片尾"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的歌声突然间穿透时空,直击心灵深处的时候,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一个点砸中我们心灵深处自己已经忘记了的柔软,让人不由想要掉下泪来,会想要在座位上再坐一下,仿佛只有再坐一坐才能完成对过往的一个告别,重新回到今天的时空,今天的太阳下。</h1><h1> 虽然大量的影评在讨论善恶,批判集体欺凌,可我更想把它理解成:只是一个不知怎么,活着活着就仓促变成中老年的人们在轻轻地,轻轻地撕开过往,拂去灰尘,缅怀和祭奠曾经的青春。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青春,只是,这个时代的这批人,他们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里,碰巧遇上的是一个政治跌宕,疯狂与禁欲主义并行的扭曲时代,因此,他们的青春祭奠中,因了部队的背景和战争的残酷而比和平时期的致青春更加沉重,也更加让人动容。毋庸置疑,《芳华》是回首青春系列中展开背景最为宏大的,而在表现时代变迁与人性体察的系列中又是最富情怀的。</h1><h1> 其实,冯小刚只是在将编剧严歌苓自己经历过的,一个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云淡风轻地向我们讲起。</h1> <h1 align="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 /></font></b></h1><h1 align="center"><b><font color="#167efb">1. 因为,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回忆</font></b></h1><h1> 很多人评价《芳华》在结构上不够一气呵成,到处充满断裂感。情节上的断裂感大概部分是因为被删减掉的戏份造成的吧。通过简单的一两句旁白方式解释故事的重大变化,表现力确实弱了很多,很多的场景要靠观众脑补,故事才得以顺利被串接起来。</h1><h1> 第二个造成70后及更年轻代际的观众对这部影片无感的原因大概就是整部影片中复原的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标识了。文革、越战、改革开放后大家一切奔钱去的社会乱象这些主题,在勾起经历过的人的无限情感和回忆的同时,也对没有经历过那个岁月的人形成了包围式和爆炸式的审美疲倦,甚至还会带来些许烦躁感。火热的部队生活,今天看起来万分可笑的彼时情形,恰如我们对着00后小朋友大讲当年自己用着BP机的时髦故事一样,年轻人感到乏味也是自然而然的了。</h1><h1>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不再追求一定要突出主人公,一定要围绕主人公的故事去编织故事,就这样淡淡地讲故事,再现曾经的方式也不失为是一种真正能打动有过经历的人的好方式。因为这个片子只是缅怀自己的经历,祭奠曾经的青春,不特意突出谁,也不故意塑造谁,就那么真实地还原当时的生活,恰恰才是最触动内心的一种表现方式吧。让人看了觉得不像电影,倒像是将有过同样经历的人代入进去,一起来回忆自己的美好岁月和悠悠情怀。不用力,很克制,单纯地一起来致青春。</h1><h1> 整个片子中充满着四十多年前生活中标志性的场面再现,描绘着军队生活的热气腾腾,领袖离世带来的冲击,人们单纯得有些傻的信仰和感情,这所有的一切一定会击中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心,不管他们有没有经历过部队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那些自己时时在怀念,却又几乎已经忘记的年轻时的印记和那个年代里的点点滴滴。这就够了,不用再探讨剧情安排怎么样,催人动情的年轻的记忆就足以打动50、60那一代有过共同经历的人。</h1> <h3><h3><br></h3><h1 align="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align="center"><b><font color="#167efb">2. 你弱你就有理吗?</font></b></h1><h1> 一直不理解网络上,生活中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充斥着打感情牌的各种带路鸡汤文倡导“我弱我有理,你强就必须以神的标准来要求你”,而且这种不讲理的胡搅蛮缠还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仇富的阴暗心理在我弱的包装下竟然就冠冕堂皇起来。一大批人以同情何小萍,借探讨人性善恶开始再次大肆宣扬这种不讲道理的无赖逻辑,而另外很多压根儿没有看过影片的人又在到处引用,这更是一件让人惋惜和着急上火的事儿。</h1><h1> 没错,影片中表现了整个宿舍都在排斥何小萍,甚至文工团的男兵都公开表示不愿意和何小萍配舞。在花季少女的年龄,这样的打击是致命的。何小萍确实如影片中所言,在文工团活得像个笑话。如果只从这一层面来看的话,似乎何小萍确实特别值得人同情。但万事万物,终归要寻个因。那就是,何小萍为什么会被集体排挤和欺负?原因更多地来自于她本身的问题还是只是因为别人的不善良?</h1><h1> 其实大部分观众大概都急于对人性和善恶展开辩论,忘记了这部片子只是再现了活生生的一批人的曾经的生活,而并不是旨在刻意塑造或雕画一个完美的故事演给人看。既然是生活,我们就用生活的逻辑来再次看待何小萍的被排斥。大家相处交朋友也有个对眼不对眼的问题,谁又有权利要求别人一定要接纳你,喜欢你,善待你,关照你呢?这种心理期待本身就是非理性的过高要求。何小萍的悲剧根子上是她带着这种期待来到了文工团。我不知道批判人性之恶的那些人是不是生活中遇到和自己个人经历大大不同,根本不具备做朋友的共同基础,而且第一次接触就又是偷拿别人衣服又是撒谎的人还能张开双臂拥抱她。原因只是因为她可怜。友谊的基础从来都不是同情,而只能是投缘。</h1></h3> <h1> 其实,严歌苓塑造的何小萍是一个因自己从小家庭原因受尽冷落而导致精神上不够健康的人。扭曲的心理状态下,她又是一个正值花季年龄,也对美,对爱,对情有渴望的女孩儿,甚至这种渴望,比别人来得更加猛烈,才好治愈她从小到大的爱缺乏。但可惜的是,她的认知里,很多做事方式是与大部分人共同遵守的规则是相悖的。比如偷拿林丁丁的军装拍照,被发现后又用撒谎的方式来掩饰,在大众的规则里,这就是清清楚楚的品质有问题,可大概何小萍的认知里,从来没有认知到她这种行为有多糟糕,而只是觉得自己怕公开借会被拒绝,也许还会自艾自怜地独自安慰自己没什么,只是用了一下又还回去了,有什么要紧,她们凭什么不肯原谅我。她大概从来不知道这个方式是造成别人从一开始就讨厌她的起源吧,因为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被打上了品质不好的烙印。</h1><h1> 其实何小萍并不是一个只有善良,甚至善良到只会让人觉得她总是被欺负的人。高原上假发烧事件的发生,虽然本意是害怕自己将会被瞩目,只想退缩,但所用的方式还是一样的欺骗和撒谎。且不说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大概很难想出这么高明的方法来撒谎,在卓玛受伤,演出在即,又只有她曾经排练过这段舞蹈的状态下,她心里从来没有救场如救火的职业精神,也全然没有整个文工团的大局观念,心中环绕的全部都是小我的个人情绪。很显然,何小萍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实人,而是一个也和其他女孩子一样有爱有恨,有企盼也有小毛病的普通女孩,不是可怜到莫名被人欺负的窝囊包,也不是善良的小天使下凡,可惜的是不好的个人经历让她心理上不太健全,从而让自己的悲剧色彩越来越浓。</h1><h1> 那么,何小萍周围的人真的就是只知道欺负她的恶魔吗?虽然后面集体声讨她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最初相识对她坏品性的定性是后面所有事情的一个基础。何小萍的不讲卫生,何小萍的撒谎,何小萍的不合群,这些无论哪条,也很难让她得到她想象中的温暖和友情。周围人后来对她的方式虽然是过分了,这点不提倡,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流能力难道也不是何小萍需要补上的一课吗?</h1><h1>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像何小萍这样的人又何尝没有呢?心理上的不健康不但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悲剧,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然后还用一副可怜巴巴受欺负的形象示人,好去声讨周围那些比她先天条件好,没有受过太多磨难的人有多么不圣母,缺乏人文关怀。</h1><h1> 其实,冷静一点看,大家只是偶然相逢在人生中,别人又欠你什么呢?谁都没有义务要喜欢一个跟自己完全没有生活交集和共同生活体验的人,你弱就必须全世界都宠着你才合理吗?做人做事要讲理,你的弱从来都不是你周围那些条件好的人造成的,人家只是和你没法做朋友,但并不意味着就要承受你不遵守大众规则的作天作地。</h1><h1> 我们要呼吁的,不是无条件同情弱者而忘记了讲道理。你弱你有理的盛行,伤害的会是整个社会,所有的人。</h1> <h3><h3><br></h3><h1 align="center"><b><font color="#167efb">3. 绕也绕不过去的,是阶层差距所呈现的残忍</font></b></h1><h1> 好多人说看完《芳华》之后的体会之一就是好人没好报,比如活雷锋刘峰,比如懦弱又无助的何小萍。在文工团时期,刘峰虽然平时靠不计回报地无穷付出获得活雷锋称号,但是被林丁丁诬陷猥亵她时,也并没有谁愿意站出来替他打抱不平。何小萍的长期受排挤,受欺负就更无需多言。他俩,一个是县城木匠的儿子,另一个是亲爹被关监狱,在后爹家庭中极度缺爱的女儿。虽然单独看并没有惨到什么程度,但是与周围或来自大城市,或出身高干家庭的文工团战友们比,因家庭出身带来的视野的差距和自信感的极度不足就立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了。</h1><h1> 文工团解散,大伙儿各谋出路之后,在海口的一次战友会面虽然只正面展示了萧穗子和郝淑雯,又通过照片的形式带出了移民国外的林丁丁,通过郝淑雯的语言勾画出了挣大钱的陈灿,但无一例外,他们每个人当年在文工团过得好,如今社会换了新颜后也依旧过得风生水起。而陷入窘境,苦苦挣扎讨生活的,还是刘峰和何小萍这样的普通家庭出身的人。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人生际遇都源于家庭出身,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绝大多数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类似的生活境遇,好的依旧好,差的依旧差,代代相传。</h1><h1> 难道林丁丁、郝淑雯、陈灿、萧穗子也该也和刘峰一样过得一贫如洗吗?显然不是。但他们过得那么好,有钱有自信的样子,确实不仅刺痛了刘峰,更刺痛了千千万一样出身贫寒的观众。于是大家愤怒了,觉得不公平了,似乎只有让那些顺利得让人嫉妒的幸运儿们也倒霉一下才能感觉找回公平。其实很显然,大部分幸运儿的幸运从来都不是以抢夺倒霉蛋的方式获得的,而是来源于几代人家庭的强大支撑。这一点才是最让人既抓狂又无奈的,有力却使不出的憋屈感如鲠在喉却又无法吐露。奈何投胎就是这么个技术活啊。</h1><h1> 我们从来不敢面对,忌讳触碰的就是这个默默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词——阶层。因为阶层差异带来的人生命运和路途的差异实在太强大了,强大到让人有时甚至会感到绝望,因为没有人可以以个人力量去与它抗衡。但是,我们一直被迷魂汤般灌输的人人平等思想又让我们自我麻痹到甚至要相信了否定阶层的存在,还在以王侯将相本无种来激励自己去迎接那个人人绝对平等的美好时代的来临,殊不知世界的本源本身就是多样性和微观状态上的不平衡。不肯面对现实,不愿面对现实,靠心灵鸡汤活着的人啊,就这样骗着自己,也骗着别人。</h1></h3> <h1 align="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align="center"><b><font color="#167efb">结语:芬芳华美,我们曾经走过</font></b></h1><h1> 芬芳是一种味道,华美是一种色彩,合起来就会是记忆中最真实的青春画卷了吧?影片并不想说教什么,又处处在表达,在倾诉。不要过分解读什么,虽然记忆中有鲜血淋漓的战争,有彻夜痛哭的告别,有姑娘小伙子们青春的冲动和错误。大概这就是冯小刚想要的,和严歌苓的一个约定,重现他们共同经历过的文工团生活,追忆那段如火般的岁月芳华投射在他们心中不灭的记忆。</h1><h1> 一代人又一代人,虽然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但却有着共同的对芳华的追忆。 曾经一起走过,就够了。</h1><h1> 不愿让你看见我老去的容颜,我谈笑风生,我柴米油盐,可我心中啊,那被藏起来的芳华岁月,会在岁月无声改变中又蓦然悄悄回到我的心中。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