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12月19日,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五年级语文组的吴宝梦、卢曦老师以《清平乐 村居》为例,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展示活动。</h3><h3> 首先由吴宝梦老师进行展示。她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通过高鼎的诗《村居》与本篇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明确诗词的区别,引入课文的学习。随后,先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正音,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地方由教师点拨。疏通字音后,鼓励学生试着使用吟唱法唱读课文,小组共同进行。再读课文,另请一位学生读方言版课文。接下来,结合插图,走进文本。抓住关键字词,提出有趣的问题,如“这对翁媪在聊些什么?”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也学得快乐。</h3> <h3> 第二节课由卢曦老师进行展示。教师采用了温习导入的方式,共同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借此让学生了解词的形式,师生共同书写并念出课题《清平乐 村居》。教师请学生回忆自己眼中的农村生活是怎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问:“辛弃疾笔下的农村生活是怎么样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指名两位同学朗读,相机正音,疏通重点字词。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找出词中的人物和景物。这首词朴实易懂,请学生找出自己能读懂的句子,小组合作探究。请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疏通词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意境。巩固提高环节,教师提问:看着眼前的场景,辛弃疾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师生谈论,展示写作背景,明确词人的思想感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发言。</h3> <h3> 听课过后,老师们集中到604室进行评课,主持人为林飞组长。</h3><h3>一、讲课老师自评</h3><h3> 两位主讲老师进行自评,两位老师结合学情谈了教学环节的设计理念,在课后反思中指出自己的不足。</h3> <h3>二、五年级备课组长古秀丹老师进行点评</h3><h3> 古老师首先对两位教师表示感谢,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点评了两节课的异同点。共同点在于,两位老师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比较到位,思路清晰,通过图文结合来启发感悟学生。吴宝梦老师的课尝试了“四环节”模式,诵读方式多样,联系生活和上下文,启发想象做得不错。但在指导学生打节拍的时候可以先示范引领,再请学生尝试。卢曦老师的课在细节方面可以多注意一些,比如问题的设置有些零散,点拨重点词的时候不够突出,语调要注意抑扬顿挫。</h3> <h3>三、林飞组长点评</h3><h3> 林飞组长感谢两位老师的认真准备,结合古老师的评课意见补充了自己的想法。两位老师展示了两节常规课,比公开课更真实,建议以后语文组内多开展常规课的探讨,发现现实的问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PPT课件要精简,做到明确和清晰,善于利用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设置,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教学环节的设置应注意第一、二课时的分配;利用好导学案;在巩固环节要有及时的反馈。</h3> <h3>四、王丽老师点评</h3><h3> 王丽老师是卢曦老师的“师父”,主要点评卢老师的课。导入部分温故知新,比较扎实,在图文结合中进行描述,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升。自读的要求要具体扎实,明确初读课文的目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很强,教师的引导如果再注重一些会更好。王老师结合具体的字词进行分析,建议教师抓准线索,回归“从读中悟”。<br></h3><h3><br></h3> <h3>五、苏校点评总结</h3><h3> 会议的最后,由苏小莉副校长进行讲话。苏校首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辛苦准备以及评课老师精准到位的点评,小学教学中,课件的呈现要更直观些,建议两位老师将板书互相结合。她强调,要做到“限时讲授”、“先学后教”、“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读书、思考、感悟”,检测巩固必须及时,才会有效。苏校还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在场的教师们进行思考: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落实“诵读+赏析”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们多学习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案例,在博客上积极发言,交流意见和建议,共同进步。</h3> <h3> 看,这是听、评课老师们认真细致的会议记录表。</h3> <h3> 两位老师的教学各具特色,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通过听、评课交流让每位老师都受益,同时也能传递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才能走出自我,走得更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