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西夏皇陵 编辑张建新

张建新

<h1>  西夏皇陵又称西夏王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br /> 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正在宁夏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几个战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的挖出了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部队首长看过后,命令战士们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给宁夏博物馆。<br /> 经过考古人员仔细的研究、测定和挖掘,出土的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有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有"开元通宝"、"淳化通宝"、"至道通宝"、"天禧通宝"、"大观通宝"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有各类铜器、陶器、大量造型独特的石雕和泥塑,认为这是一个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br />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历代皇帝的寝陵,座落在贺兰山东麓,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br /> 该帝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br /> 西夏王陵被选入2000年"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榜中,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以其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h1><h1> 1988年西夏王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7年12月获得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荣誉称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区大门两侧奇特的西夏文字</h1> <h1>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是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时因功再次被赐李姓。</h1><h1> 李元昊继西平王之位后,弃李姓,自称嵬名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改回李姓。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并颁布法令。先后派遣军队攻击并占领了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h1><h1> 李元昊建国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在此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h1> <h1>  鎏金铜牛。是西夏时期的一件青铜器,属于国宝级。这件青铜铸造的牛屈驶而卧,体态健壮,比例匀称·造型逼真·个体硕大。铜牛中空,外表通体婆金。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姿金等工艺集于一体,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 &nbsp;<br /> 西夏所属的河套地区和河西、河外十三个州"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灵州则很早以来就引黄河水而修建了奏家、汉延、唐株诸渠。在西夏元昊时期又修筑了"昊王渠"。</h1> <h1>  绿色琉璃鸱吻套兽。鸱吻,又名螭吻、鸱尾,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第九子。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nbsp;<br /> 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quot;龙吻&quot;。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灰陶鸱吻</h1> <h1>  绿釉迦陵频伽。绿釉陶质,人首鸟身。器表通体施绿釉,釉层不甚均匀。头部雕刻精细,额髻饰五角花冠,边饰连珠纹,头顶束三分式发髻;面相长圆,脸颊丰腴,长眉隆起,细长眼,额心有白毫,上眼睑下垂呈俯视状,高鼻准,方嘴厚唇,大耳垂,宝缯垂肩,颈佩宝珠项圈,结授于背;平胸,双手合十于胸前,双翅展开,长尾高翘;双肋及尾部的条形榫孔内插装双翼,双腿连爪跪骑于贴云纹的长方形基座上,器座空心,底部和后端开口。残损,已修复。<br /> 2003年7月入藏西夏博物馆,2013年定为三级文物。迦陵频伽是一种人首鸟身的形象,佛教利用它来宣传其教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釉四系盖罐</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镇墓兽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兽面塔形罐</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筑构件与瓦当</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釉、红陶迦陵频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彩绘五男侍木板画</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釉刻画鱼纹盆</h1> <h1>  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出土于宁夏灵武窑址,直口,台唇,长颈,壶体扁圆,圜底位于腹之两侧。器腹饰剔地刻花的开光折枝牡丹花纹,其外刻画花叶和弧线纹,纹样粗犷奔放,颇具西域特色。</h1><h1> 器形适合游牧民族使用,为西夏境外的其他窑址所不见,是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物。</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秞罐</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川兴庆古城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夏钱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夏铁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甲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夏官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夏令牌</h1> <h1>  筒瓦。常用于大型庙宇,宫殿的窄瓦片,以粘土为材料,制作时为筒装,经烧制成瓦。器表饰较粗的绳纹,器内除素面外还有麻点纹、斜方格纹等纹饰。</h1> <h1>汉族经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25页)的西夏译本。</h1> <h1>  寿陵西夏文残碑。<br />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br />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理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br /> 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字也随之逐渐湮灭。</h1> <h1>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于1972年西夏陵区八号陵出土,文物级别:一级。目前,西夏陵共出土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十一尊,乃西夏陵之重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夏瓷器&nbsp; 剔刻技法领风骚&nbsp;</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夏建筑,残垣断壁忆峥嵘。</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夏文字,方正繁缛话传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夏铸造,工艺精湛彰国力。</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面鱼纹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马</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臣头像</h1> <h1>  西夏帝陵的总体布局,在现代精确的坐标图上,考古工作者惊奇地发现,九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h1> <h1>历史沿革<br />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他将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迁葬于贺兰山东麓,其中李继迁葬于裕陵,李德明葬于嘉陵。在西夏国存续期间,除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和末主李晛之外,每一任皇帝都记载了明确的陵名,但没有记载埋葬的具体位置。 <br /> 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西夏末主李晛投降,不久后被杀害,葬处不详,西夏灭亡。此后,西夏王陵被蒙古军队严重破坏。<br /> 明代洪武年间,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发现,并且已经出现了认为这里是西夏王陵的论断。<br /> 1938年,德国飞行员乌尔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将他在中国航拍到的相片整理成《中国飞行》一书,其中在银川拍摄的照片中出现了西夏王陵。<br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一度认为西夏王陵是一片唐墓。<br /> 1972年,中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正式作出挖掘西夏王陵的决定。</h1><h1> 截至2014年,已经确定7号陵的墓主人为西夏仁宗李仁孝,182号墓主人的身份为梁国正献王嵬名安惠,其余墓主人的身份的确切证据尚在发掘之中。</h1> <h1>西夏陵的主要特点。<br /> 历朝历代帝王贵胄们既希望陵寝恢宏壮丽,又希望能够不被盗掘,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盗掘的重要屏障,明清两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椁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耸的封土下方;而西夏陵的陵台,却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处,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br /> 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设置在献殿内部,这也是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隐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营造时最为隐秘的工作之一,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设置在宝城的侧面,令人难以察觉,<br /> 20世纪50年代发掘时曾让考古人员苦思冥想,大费周折。</h1> <h1>  西夏王陵,为何不长草,也不落鸟。站在苍凉的贺兰山麓远望西夏王陵的身影,群群乌鸦和麻雀时不时落在光秃秃的石头和枯树枝上,却从不见有鸟兽在王陵上歇脚,从不在王陵上造次。莫非鸦雀也知道封建帝王的权威不容冒犯?这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h1> <h1>西夏陵相关问题新考<br />一,西夏陵的选址及起始尊位考<br /> 一是西夏建都前后的去宋化背景。元昊是在定都兴庆,弃宋自立,坚持蕃化的背景下建立的大夏国。因此,一切皆与宋制不同。<br /> 二是西夏陵选址排斥了中原葬俗<br />  西夏陵选址关乎西夏王朝皇嗣龙脉的传承延续,它与西夏定都兴庆府密不可分,而与中原葬俗的"五音姓利"和"阴阳五行"毫不相干。<br /> 三是西夏陵的选址缘起于佛教信仰,定位于山形地势<br />  元昊所处时代佛教盛行,净土信仰(以供养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主尊,希望死后,三圣能迎来超度,将其接至西方净土)风靡西夏全境。元昊立国后,为其祖宗追谥封号,并选址贺兰山,以佛教九级浮屠规模修了大塚两座。将其祖宗葬于贺兰山东南谷。贺兰山位于西夏首府兴庆府的最西头,是西夏人眼中的西方神山,这里坡高地阔,视野开阔,近可视银川平原,远可望黄河波涛,是建陵最理想的西方净土。<br /> 对照西夏陵所在的地形图,双陵位于三关口的关隘之首。这是兴庆府往西出关的唯一通道。所有出入关隘的人进出关口都能看到雄伟高耸的西夏陵双塔,这种佛教浮屠,对虔诚信佛的大夏子民来说,无异于镇山护关的神灵,既满足了西夏人朝谒祭拜的需要,又是一处提振西夏人的民族精神,聚合全民向心力,寄托民族情感的精神支柱。<br />二,十号陵陵主考<br /> 西夏陵已考证出了9座帝陵的陵主,均与史书记载陵主相符,似乎这项考证工作已经结束,考古学者们认为,却无法画上休止符。因为,在陵区中部的山脚下,确实还存在着一个疑似帝陵的大墓(161号墓),它究竟是陵还是墓?是陵又是谁的陵?有关专家实地考证后认为:这座大墓实际上就是西夏亡国前所建的最后一座陵,即未及封号,也无法封号的神宗遵顼与献宗德旺的合葬陵。<br /> 据《金史西夏传》载,1226年"二月上皇遵顼薨",又载"遵顼在位十三年,改元光定,至乾定四年(1226)乃薨,年六十四,谥曰英文皇帝,庙号神宗"。《宋史夏国传》载,1226年"七月,国主德旺薨。时,蒙古主入夏,城邑多降。<br /> 5个月内,西夏国就连薨二主,国家已到生死存亡,朝不保夕的危难关头。<br /> 十号陵为何没有献殿?献殿是所有帝陵都有的标志性建筑,是后世帝王吊祭先帝的地方,作为遵顼德旺的合葬陵,吊祭他们的应是睍,而作为西夏王朝的最后送葬人,睍自身性命尚且不保,那有可能再来吊祭先君。在这种大势已去,西夏亡国已成定局的形式下,建献殿还有何用?不建更在情理之中。<br /> 西夏皇陵还有多少未解之谜,尚不得而知,我们共同期待更多考古新发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束语</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调歌头.西夏王陵</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骏逸边山皱,龙蛰大河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川风物潇洒,点缀几荒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宋难消浊酒,可汗能遗鹰鹫?夏国劫灰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识蕃文逗,羌笛未悠悠。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潼关谷,萧关牧,玉关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怕应难料,早是世界着丝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路通欧贯亚,百族齐心携手,边贸势方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使江山秀,来供后人游。</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激活文物历史记忆,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让文物走进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