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厂/莱比锡艺术区

面条

莱比锡Spinnerei艺术区,曾是19世纪末被煤烟熏黑的砖砌棉纺厂,现在却成了艺术家工作室、展厅和咖啡馆的所在,聚集了80多位艺术家,而原有的机械及棉纺厂工人的照片也良好地保存着。 去年10月来过这儿。有点像北京的798,却远没有798热闹。今天恰逢阴雨,天有些冷,难得见到的几个人,大都缩了脖子,转身就不见了。 柏林墙倒塌之后,棉纺厂开始衰退,并于1990年代中期停产。当最后一批纺织工人离开工厂,艺术家们搬了进来。工作室、艺术品商店、画廊、酒吧、带有漂亮花园的高档餐厅成为这里的新业态。 在今日的艺术界,前东德的城市景观已然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萧索阴沉的社会气氛对应着冷战、物质匮乏、集权主义等政治化语言,它在告别理想国之后却面对一个陷于过去与现在的迷茫的幽灵。在极度的自我克制与理性反思中,德国人在艺术中试图恢复自信的努力,在古老的莱比锡书籍艺术及平面设计学院得到回应。 如今蜚声国际花坛的尼奥.劳赫,就曾在莱比锡艺术设计学院工作和学习,而他如今的的工作室,就在棉纺厂艺术区中。 劳赫 劳赫 劳赫 大约在2005年左右,”新莱比锡画派”(New Leipzig School)、“年轻的德国艺术家”(YGAs)等概念的出现,一群画画的年轻人迅速崛起于国际艺坛。棉纺厂也随之出名 整个艺术区目前有100 个艺术家工作室,11 家画廊。另外还有手工作坊,建筑师、设计师、珠宝和时装设计师工作室等。一家绘画用品商店内,各种品质的材料一应俱全。 画材店 画材店 画廊不定期有作品展出,展出作品水平也参差不齐。其中,不乏已蜚声画坛的成名大师。大师在这儿平民化,远不像国内神一般的遥不可及。 据说,尽管艺术区名声鹊起,棉纺厂并没有随行就市涨租子。有人引用了2006年4月9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一块3800平方英尺的画廊用地,在棉纺厂月租1470美金,而在纽约切尔西(Chelsea)艺术区要花23750美金……又据说,从画室租金来看,棉纺厂每平方米的平均月租约合人民币25元,纽约的价格则是它的18.8倍。 与西德一贯的民主和开放相比,美苏冷战时期的政治压迫和大工业化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很大影响,直到如今,仍能感觉到这里有一种九十年代残留的封闭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倾向。在这种特殊的大背景下诞生的莱比锡画派,虽然是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居多,但多多少少都保留了一些苏俄美术的遗风,构成了莱比锡特有的绘画力量。白 从20 世纪初的工业城市,成长为欧洲最大的棉纺基地,100 年后,它摇身一变,成为欧洲最具吸引力的当代艺术文化生产和展览场所之一。 据说,这个老厂区最初的寂静与浪漫带有一丝“悲剧”色彩,但在今天看来,这种"悲剧"色彩早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