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b> 重走童年路的活动已过去好多天</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了,大家该写的写,该发的发,音乐<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相册也霸屏了好几天,似乎一切都慢<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慢归于平静。但是每晚睡前总觉得有<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什么事没做,眼前时不时的回放返乡<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片段愉快的场景,一张张熟悉而又陌<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生的面孔不断闪现。原来,我的心还<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在那……</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我有失眠的习惯,沛华妹妹也有。</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但是在望高的那个晚上,出乎意料都<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睡得香,不知是因为太累,还是故乡<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熟悉而亲切的气息让我们毫无顾忌的沉睡?那个儿时充满酸甜苦辣的地方</b><b>,那个让许多人爱恨交加的地方,</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过什么,她<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都那么深刻而又清晰的烙印在你心<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底。一旦这些潜意识被释放,温馨、愉悦、又耿耿于怀的各种情绪汇集成强大的动力,终于让我们放下所有,呼朋引伴,一路前行。</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当一片片低矮灰黑建国初期矿山独</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有的职工宿舍映入眼帘,当一栋栋破<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败而荒凉的建筑扑面而来,有点意<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外,有点酸楚,然而更多的是一种迫切,想要去追寻在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久远了的儿时生活的点点滴滴……<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b></h1> <h1><b> 矿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以前每<br>天都要经过的大门口对孩童极具吸引<br></b></h1><h1><b>力,门两侧摆满了各种零食杂摊。那<br></b></h1><h1><b>时,但凡口袋里有个几分一毛,都需<br></b></h1><h1><b>到大门口交易。一分钱五个鼻涕果,<br></b></h1><h1><b>或两分钱一根冰棒,童年几乎所有关<br></b></h1><h1><b>于嘴馋的记忆都藏在这大门两侧。如<br></b></h1><h1><b>今这里门可罗雀,儿时觉得巍峨堂皇<br></b></h1><h1><b>的大门也斑驳得失去当年气势。</b><br></h1> <h3>位于球场上面的矿武装部,现在是留守管理处。</h3> <h1><b> 在体育场停好车往以前的矿中方</b></h1><h1></h1><h1><b>向走,没想到就有人大喊我的名字。<br></b></h1><h1><b>寻声望去,见我姐姐和年华与一老汉<br></b></h1><h1><b>站在一起,也许受老姐误导,那老汉<br></b></h1><h1><b>把年华当成我了。我迟迟疑疑走近<br></b></h1><h1><b>前,望着眼前神情有些怪异、目光有<br></b></h1><h1><b>点呆滞的人,想不起他是谁。当老汉<br></b></h1><h1><b>把目光焦点与我对视,他突然爆发出<br></b></h1><h1><b>更惊喜叫声:"你是,你才是<br></b></h1><h1><b>□□□!(此处省略名字)""哦<br></b></h1><h1><b>哟,你现在那么肥了?"(这句话出卖了我儿时有多瘦)。在他一连串</b></h1><h1><b>狂喊之下,我也脑路大开,想起他是<br></b></h1><h1><b>一个姓龙的初中同学。太不敢认了!<br></b></h1><h1><b>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从头到脚穿戴整<br></b></h1><h1><b>齐的男孩,虽不帅,但每天都清清爽<br></b></h1><h1><b>爽干干净净,怎么也跟面前这位有点<br></b></h1><h1><b>邋遢满脸风霜的大叔对不上号。一时<br></b></h1><h1><b>间,我竟无言以对,只觉得用岁月是<br></b></h1><h1><b>把杀猪刀都不能准确形容几十年的人<br></b></h1><h1><b>生沧桑了!我所能感觉到的是:生活<br></b></h1><h1><b>的重压、人生的不易,远比时间对人<br></b></h1><h1><b>的摧残来得严酷!然而,尽管他看上<br></b></h1><h1><b>去垂垂老矣神情呆滞,却瞬间把我认<br></b></h1><h1><b>出,难道不是一种难以磨灭的同学情<br></b></h1><h1><b>谊牢牢刻在他心底一角?它经得起时<br></b></h1><h1><b>间的蹉跎,顶得住人生的压力,也可<br></b></h1><h1><b>能是在孤寂无助时,能拿得出来填补精神空虚的心灵鸡汤了。</b></h1><b><br> </b> <h1><b> 告别了龙同学,一路走过,又有几个闻讯前来相见的老同学,从童年身影一跃到壮年大叔,还真让人难以接受。我们学着儿时看英雄儿女的桥段,拿下头戴的帽子:"啊芳,你还记得我吗?"即刻,几十年的时光障碍被排除,人生,似乎只剩下少年和老年……<br></b></h1><h1><b> </b></h1> <h1><b> 走到以前矿中旧址,一排排的校<br></b></h1><h1><b>舍已无踪迹,站在空旷的操场让人迷<br></b></h1><h1><b>茫,尽管耳畔回响着广播体操旋律,<br></b></h1><h1><b>却难再现当时的场景。以前两排教室的中间大路,也荒芜成一条小路。</b></h1><h1><b> 瞅见路旁一白发苍苍的大娘在水龙头前盛水,刚想打听什么,不料大娘回过头来却被我们一眼认出她是以前矿里赫赫有名的妇女主任!我和妹妹激动得当即用钟山普通话朗诵她一首很著名的三八诗句"妇女好比翠竹青,旧社会石板压上面。毛主席搬开青石板,妇女顶起半边天!"朗诵完后等待她的认可,然而她一脸懵圈,倒弄得我们有点尴尬。等见到我们老姐,她才泪眼朦胧而又笑意盈盈地与姐姐紧紧拥抱。看来,当年我姐"望高好女儿"的名声并非浪得虚名。</b></h1><h1><b> </b></h1> <h1><b> 离开妇女主任,又迎面碰上几个老阿姨。尽管认不出我们,但一说我老妈的名字,都鸡琢米般点头确认。也难怪,我妈当年是矿里的出纳,每个月全矿的职工或家属都要从妈妈手里领出工资,即使不认识矿长,也要认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我老妈!</b></h1> <h3>左二是当年闻名全局的人大代表曾宪亮。</h3> <h3>这就是我老妈。虽已近九旬,却还对数字(工资)极其敏感。</h3> <h3>在望高的晚餐,有幸请来了以前的老<br>师,几十年不见,老师的身体没什么<br>大变化,还是那么精神矍铄,神采飞</h3><h3>扬!祝老师们健康长寿!</h3> <h3>我们在望高住的酒店,干净,宽敞。</h3> <h1><b> 故乡的路、故乡的屋,每一寸每一砖都承载着童年的经历和故事,每一草每一木,都装满了童年的欢乐和期待。</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拉机山</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全矿地势最高的时光机。"汽笛一响唤千家,激情万丈冲山涯。父辈不顾儿女幼,舍弃小家为国家!"就是当时矿山热火朝天大干社会主义建设的真实情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望高,隶属于平桂矿务局,是国家有色冶金工业企业的第一线。她的锡、钨、铅、锌,等矿产品是当时新生的共和国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的紧缺产品,也是苏联专家亲自上门督促生产、等着要的优质半成品,725矿的铀,还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原料。父辈们每天都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儿女们就在企业办社会的大家庭中生活和学习。听着汽笛长大,成了矿山儿女们几十年挥之不去的乡愁……</b></h1> <h3> 我大哥在履行他随队摄影师的职责,所到之处,他都是最辛苦最敬业的一个。</h3> <h1>精彩瞬间</h1> <h1><b>大礼堂</b></h1><h1></h1><h1><b> 一座在当时是那么充满着红色艺术气质的建筑。坚实的外表,赤色大立柱,里面原先是长条靠背椅,后来改成独立的褐色翻板椅。最精致的莫过于礼堂天花板,硕大的红五星造型霓虹灯闪烁,让人对新中国产生强烈的热爱和无限憧憬。儿时对她总是那么向往,她给我们纯真的儿童年代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美丽梦幻的童话故事和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小铃铛》响了,《马兰花》开了;《小兵张嘎》参军了,《闪闪的红星》北上了;《地雷战》打响了,《地道战》穿越了;《白毛女》北风呼呼深山躲债,《红色娘子军》椰林斗恶霸妇女翻身;《红灯记》李铁梅继承遗志智送密电码,杨子荣茫茫林海孤胆擒匪《智取威虎山》;《南征北战》胜利了,《东方红》天亮了!……孩童对电影的痴迷,不亚于每天零食的诱惑。即使没票,也要守到电影后半段放场,或者扒着门缝瞄,爬上窗户看,最不济在路边听着电影台词和音乐也乐此不疲,以至于许多电影台词倒背如流张口就来。</b></h1><h1><b> 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时矿里<br></b><b>的文工团享誉十里八乡,全剧演出<br></b><b>《红岩》《刘三姐》等大型歌剧,还<br></b><b>有著名的彩调剧《双教子》,成为广<br></b><b>西冶金系统一张名片。有意思的是,<br></b><b>我大哥当时正值小学生,帅气乖巧,<br></b><b>品学兼优,却在双教子中出演一个调<br></b><b>皮顽劣,每天带着弹弓逃课去打鸟的<br></b><b>问题少年,与教子有方,女儿成绩优<br></b><b>异的另一个家庭形成鲜明对比。剧中<br></b><b>扮演问题少年母亲的就是小伙伴鸿雁<br></b><b>的妈妈梅老师,她还是歌剧红岩的江<br></b><b>姐扮演者,一位唱腔与外形俱佳的矿<br></b><b>区文艺明星。这个戏因为很具社会现实教育意义,屡屡被点名参加调演,获得很多荣誉。<br></b><b> <br></b><b> 文革开始,大礼堂除了新闻简报,<br></b><b>渐渐没有了好看的故事片,也没有了<br></b><b>演出,被厚厚的石头垒成碉堡,外墙<br></b><b>随处可见枪眼和弹痕……<br></b><b> 现在大礼堂已经封存,再也看不到里边的今日真容,只留下昨日辉煌。</b></h1> <h3>在这里,还有我们姐妹俩一段刻骨铭心的文革记忆,妹妹那一声凄厉的惨叫,多少年都犹在耳畔,挥之不去……</h3> <h1><b>广播塔</b></h1><h1><b> 当时全矿最高的地标建筑,塔身上塑写着毛主席语录: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矿山工人胸怀全球的战略眼光可见一斑)塔顶安放着几个高分贝的大喇叭,早晨的东方红和傍晚的大海航行靠舵手都从这里响彻云霄,文革中的许多重要号令也每每深夜把人惊醒,次日要批斗谁谁从这里发出。它是望高人政治命运的风向标,小伙伴年华沛华的父亲曾很无奈的在这高高的塔身上张贴过一份声明,表达着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倾向。</b></h1> <h1><b>体育场</b></h1><h1><b> 那时叫灯光球场,是矿里体育迷们激情四射青春飞扬的地方,上演过很多颇具规模的篮球赛事,走出过一个个全平桂局家喻户晓的篮球大咖:牛肠、大廖、王教练……说到王教练,他三秒圈内杂耍般的入球让对方的层层防守无地自容,也让后代们闲谈时津津乐道。那时候几乎每隔一个星期就有一场篮球赛事,去灯火通明的球场看比赛,卯足了劲为主队喊加油,拍红了手为得分庆胜利,成为儿时挥洒青春点燃激情人生路的最趣味活动之一。如今,几十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和喧闹,一副农村晒场的散淡模样。</b></h1> <h3>七只麻雀和一个稻草人。</h3> <h1><b>幼儿园</b></h1><h1><b> 当时的幼儿园虽不大,但是很具规格。有统一园服(围裙),有大中小班,有滑滑梯和摇摇板,有早午餐和水果,还有一颗桐油树。这颗桐油树原来只是作为绿化景观而保留在院子里,可是某一天课间操,一位叫啊弟的小男孩一声呼喊"快来吃苹果啊~好甜哦——",顿时小朋友们蜂拥而上,把掉地上的桐油果当苹果来抢吃,甚至互相争夺哭闹不休。没料想,才半个多小时,参与抢吃的小朋友相继上吐下泻不止,手足无措的老师慌乱成一团,矿卫生院紧急出动救护车……好在抢救及时,平息了一场危机。这个带头吃"苹果"的小男孩是我二哥,长大后这段令人心有余悸的童年囧事成了每次聚会都会被提及的笑话。</b></h1><h1><b> 经过这里,大门紧锁着,估计早已弃用。沛华很遗憾的说:"那时睡觉不分男女,我和张虹睡过一张床。"顿时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心有不甘地在门外合影留念,当做是对"从小便相识,大便情更浓"这个笑话对联的最佳诠释。</b></h1> <h3>辉哥与沛华合谋,把我们从林主任身边骗过来,理应受到"关照"。</h3> <h3>走在三区的大道上。</h3> <h3>左起:更更、辉哥、我老妹。这是在以前平桂矿务局总部、现在的贺州平桂区政府前合影。我们行程是没有这一站的,估计是受辉哥的蛊惑(他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把一帮桂林阔子拐带进这里。本来不想放这张照片,看在背景远端是苏联专家援建的红楼,属于平桂古建筑了,这个面子要给,所以还是放上来了。</h3> <h3>辉哥辉哥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h3> <h1><b>原矿小地址</b></h1><h1><b> 已经面目全非。找不到原来的校舍和办公室,取而代之的是五彩幼儿园和几栋比较新的楼房。放眼四周,哪里安放远方游子的思乡情?只依稀认出原小学操场位置。那里,每当下课铃响起,是孩子们第一个冲去的嬉戏场所,冬天晒着太阳,夏天纳着凉风,同学们交换着零食,不是巧克力不是奶糖,而是绿色无污染的苞谷棒和花生米,还有红薯芋头等五谷杂粮……当年的体操忘了,三忠舞没忘,一群人情不自禁的跳起儿时跳过无数遍的舞蹈,缅怀我们那段被涂上强烈政治色彩的童年。</b></h1> <h1><b> 往四区方向走,夕阳已经开始洒在我们身上,道路两边却不见了旧时茂密的茶树林。想起以前在茶花盛开的季节,放学路上都会在茶树林逗留片刻,用龙脊草的叶梗抽折成吸管,兴致勃勃的吸吮着茶花蕊里边的花蜜。儿时的玩乐有很多,吸花蜜是最简单最惬意的一种,相信不少人都干过这事。</b></h1><h1><b> </b></h1><h1><b> 到了儿时居所,年华沛华姐妹俩找到门前,已经陌生得不见旧时一丝痕迹,只记得她们的邻居是林伯伯(女的)。姐妹俩很早就没有了妈妈,爸爸又因敢于直言在四清被打成右派,文革时期再度被管制。幼小的哥妹仨就由瘦小精干而又以洁癖出名的林伯伯照顾。拿下她俩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狗屎干"(其实是炒干的红豆沙)。为能吃到林伯伯精心制作的狗屎干,姐妹俩是林伯伯说一,她们不敢说二。成功把她俩照管得聪明、乖巧、听话,直至她们全家搬迁。</b></h1><h1><b> </b></h1><h1><b> </b></h1> <h3>以前的矿化验室,现在成了家居。</h3> <h3>老妹小时候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没干过这事,现在秀一把。</h3> <h3>原来一大片的茶树林,现在只剩下这颗"孤寡老树",倍感珍稀。留下它的英姿吧。</h3> <h1><b>我试图在房屋门前那几个砖柱和墙壁上寻找小时候量身高的刻线,也被岁月斑驳得不见痕迹……厨房门口,仿佛看见啊婆忙碌的身影。每逢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厨房瞅瞅今天吃什么。曾经,二哥为吃冬豆玉米饭而大声嚷嚷,丢锅盖摔碗。粮荒年代,饿得寡淡的孩儿们总是对杂粮心存反感,殊不知,今天的养生理念,五谷杂粮是健康长寿之首选。</b></h1><h1><b> </b></h1> <h3>年华沛华姐妹俩。吃着故乡的糍粑,品尝儿时的味道……</h3> <h3>左起第二间是更更的家,我家在后面第五第六间。那时更更家拥有一张也许是全矿唯一的席梦思,厚厚的床垫被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当成蹦床来跳,以至于踩踏得凹凸不平,没少受董爸爸呵斥。</h3> <h3>二哥似乎在给鸿雁妹妹讲述幼儿园吃"苹果"的的故事……</h3> <h3> 路边有人晾晒茶仔,这么熟悉的东西可是我们儿时漫山遍野去拾捡的宝贝。由它榨出来的茶油,几乎就是我们童年生长时期身体所能获得的脂肪来源。在今天,它由于具有多种微量元素,对身体健康有其他油类不可比拟的优点,被现代人奉为珍品,市面上贵得令人瞠目。</h3> <h3>住在我家后面第三栋的众人"外婆",高寿108岁,已经认不出我们了。</h3> <h3>高个子是外婆的儿子和儿媳,人称"高佬舅"。右一是我老姐。右二是住在我后面一栋的小虹弟弟。他爸爸张医师、妈妈董老师,也是矿里的名人。</h3> <h1><b>那时望高房前屋后都有自留地,种瓜种菜一派绿茵生机盎然。也许是出于当时国家物质供应匮乏的考量,为解决国企职工的后顾之忧,允许地处山区的矿工们有自留地,以补充供给的不足。</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我家门口就有一大片菜园子,勤劳的啊婆和姐姐种上各种蔬菜,还有正宗的容县沙田柚果树。每到满园绿色果实累累的季节,就有一拨拨的馋嘴顽童来我家偷柚子。啊婆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与这些坏小子斗智斗勇,倒也闹得不亦乐乎趣味盎然。而我二哥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被邻居更更爸怂恿着脸不洗尿不拉在园子里地势最高的位置练习吹小号,声大且不准,震撼着矿区两千多居民,不被投诉也是奇了怪了。也许,这些好心的叔叔阿姨都善意地把它当成了起床号……</b></h1> <h1><b> 从我家菜园子水沟边的一条小路往下走就是五区了。经过红妹妹的家,鸿雁突然激动起来,指着一栋住房眼里饱含热泪。文革期间,她爸妈也被造反派游斗,下放到艰苦山区改造,几个尚年幼的姐弟孤苦伶仃,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吃冷饭,嚼生红薯,晚上因害怕和思念父母而哭闹。后来被钟伯伯一家收留,给予几姐弟胜似亲人般的照顾,钟家的红妹妹与她们就成了患难时期的至亲姐妹。文革结束后鸿雁全家调离望高,与钟家失去了联系。想不到,这次还乡行程,了却了她们多年寻找的心愿,真的是:"从别后,忆相连,几回魂梦与亲同,历经磨难姐妹在,患难真情比山重。"红妹妹感慨的说"此次还乡行,亲情超越了乡情!"确实,我们在望高的童年史,就是一部文革史,躲不开绕不去,大部分人的父母被批判被下放,子女们独自生活、邻里间相互照应是常事,也因此促进了我们的团结和坚韧,造就了一批经历过文革腥风血雨的望高二代。</b></h1> <h3>鸿雁和她弟弟与红妹妹的合影,也是几十年后第一次团聚。</h3> <h3>与大吒爸爸李老司机合影。以前的司机可是很受人景仰的职业,儿时也多次坐过他的解放牌大卡车。如今李司机仍旧住在望高,守着自己那一方世外桃源。已九十多岁,身体强壮得你看不出他的年龄。也难怪,望高这里山好水好空气清新,是一个很适合养老的宜居地。他前几年还和我们一起去泰国看人妖嗫,留下不少趣话。</h3> <h1><b> 文革后期,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适龄的矿二代热血沸腾的加入了这股洪流。此时的望高,资源接近枯竭,又迎来了国企改革大潮,这个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冶金工业企业,最终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被一改到底。除了留下一排排低矮破旧的职工房舍还住着少量高龄退休者以及他们的后代,就是四周青山上层层叠叠的坟茔了,再也找不回当年热火朝天生机勃勃的国企氛围。然而,作为当年共和国一线的建设者、新中国强大的奠基人,他们不应该被忘记,不应该被冷落。于是,就有了从小离开矿区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矿二代们,每到清明,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回父辈曾经出大力流大汗的故地、吾辈曾经幸福出生又苦中作乐的地方,祭拜先人,寄托情感,成了望高一道重要场景:坟前摆满祭品,锄草修整、烧香点蜡、炮仗声声,哀思袅袅……更有甚者,他们保留着当年的居所,为的是每年回来追思缅怀与父母同在的日子,每次都会在父母弥留之际那个挂历上,写下悼词,表达念想,叙说感恩,多年来初心不改。看者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b></h1><h1><b><br></b></h1><h1><br></h1> <h3>大树将军仍保留在望高的家,戏称"将军府"。当然,这里曾走出过三名军人。</h3> <h1><b> 望高,这块神奇的土地,如果说,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是一个没有选择的必答题,那么,在这里有幸与共和国的历史息息相关、有幸见证父辈们为新中国强大流血流汗奉献一生,则是荣耀的存在!先人们长眠在此,二代们秉承矿山精神继往开来,三代们志存高远,拼搏在现代化强国的各行各业,冥冥中,爷爷们的嘱托和殷殷希冀已经融入血脉,代代相传!</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