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 前段时间,看了微信群里流传的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做《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说的是梁启超九个子女中,有三个院士,其他的子女也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我感慨,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孙身上,培育了梁氏一家“满门俊秀”。看完他故事之后,我想起了我的母亲父亲。<br></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 我来自农村,母亲没啥文化,她说不上什么高大上的教育良言,农村妇女更说不出“读书改变命运”之类的话语,她只唯一知道读书很重要的理由是:干活很辛苦。所以在每一个傍晚,我们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她的监督下,我们姐弟几个在家里的长条板凳“一”字排开,然后蹲着在凳子上写作业,没写完作业,我们是不可以出去找小伙伴玩的。晚上,母亲也一定是在我们检查完作业之后才会打开电视机。那个年代我们错过了每天下午六点左右的动画片。到目前为止,这个习惯我一直保留,每天必须保证完成任务再去休息玩耍。所以,在我身上,读书时从来没有出现开学前两天加班加点补作业的事情发生。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font></div><div><br></div> <h3><font color="#167efb">我父亲做人老实本分,读了几年书的父亲头脑灵活,在乡下的圩上入口处开了个小店,卖点乡下人的家用杂货,每次逢圩(乡下集市)的日子,我们家厨房就能够看见一堆的菜,有自己买的,也有别人送的。唯一不能理解的是,我父亲每次买回来的菜都不太好,为此,没有少挨我母亲的“骂”。经常散圩的时候,我看见卖菜的老人家提着篮子“送菜上门”,里面有卖剩着的包菜、花菜、茄子辣椒等。看见我父亲都说:你们家吃饭人口多,帮我这点菜消化掉,我好早点回家。每每此时,父亲都乐呵呵的“笑纳”,虽说一块两块价格便宜,但是那个菜的长相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我实在忍不住问父亲,既然花钱买为啥不买好的菜?父亲说:他们也不容易,指望这种点菜卖出去换几个零用钱,再说了,那么晚了,我们买下了,他们也可以早点回家,而且我们也需要那么多菜,价钱也便宜呀。我不知道,这到底是父亲的“精明”,还是父亲骨子里的“悲悯情怀”?</font></h3><div><br></div> <h3> 母亲每天早早的烧好两壶开水,放在店门口,以便来往过路的人口渴了,有一杯水热水喝;父亲经常收集一些布条绳子竹棍之类的东西,以便路人一时之需;我的父亲母亲轮流在我们面前扮演各种 “红白角色”;我也亲眼看见我弟弟糟蹋了村里人地里的西瓜而被我母亲用竹条摁在凳子上抽打;我也清晰记得在一次我恶狠狠的骂了我奶奶几句被我父亲知道后,饿了我一餐午饭的惨痛记忆、、、、、、</h3><div>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我不知道,我现在这个“作品”是否合格,但是我的父亲母亲一直以来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学会与人为善,学会了宽容感恩,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责任和奉献。</div> <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div><font color="#b04fbb"> 现在,我也成为了一位父亲。我也会告诉我儿子,要吃完碗中最后一粒米,我也经常带儿子回家看看爷爷奶奶、、、、、当然,所有的一切,我在努力学我爸妈,我希望我能在实践中将爱延续下去。</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曾国藩说,一个家族要长久兴旺,靠权力、靠财富都难以传承,但良好的家风却可以代代相传。我希望爱的家风将永远在我家族的血脉中传承!</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因为家是最温暖的地方。</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