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自从《芳华》上映以来,我就很关注它,因为它的背景是70年代末,“十年动乱”刚结束的时候。一位开启我身心灵学习之路的博主,在很认真地看了原著小说和电影后,写了一篇批评文章。我有点动摇是否要去贡献票房。没想到,妈妈非常主动地约我一起在这周六去看这部电影。原因也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我妈妈是1964年出生。那个年代正是她的青春。<br></h3><div><br></div><div>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妈妈对这部电影还是比较肯定的,认为对人性的刻画很真实。随着聊电影,她又和我说了那个年代她看到、知道的一些事。她说,在那个动乱年代,同样是被打倒,命运还是各有不同。我的外婆那时候是刚调到一个学校做校长,自然被批斗。但是因为是刚调过去,学生、老师都不熟悉她,我外婆也没得罪他们,所以没有被当作重点对象,没有太狠。我很难想象什么是没有太狠。我妈有说过,她那时还小,站在广场,人群中,和其他人一起高喊口号,而我的外婆挂着写着“牛鬼蛇神”的大板子垂着头和其他有管理职务的老师一起被批斗。我根本不能想象那个场景。而这还是我妈妈口中的不是太狠。可能妈妈认为真的狠的,就是被作为典型,连江一中当时的一个校长被批斗了,他爱人不服气去闹着要说法,结果被报复,那个校长被斗死了。那个校长是南下干部,爱人没有文化,没有工作,所以平反后家人全部被遣回农村。我妈说,他们一家很惨。但我妈话头一转说,也是他爱人不会做人,没有觉悟,那个时候怎么能闹。像另一个政教处主任的爱人毕竟是老师,就没闹,一直默默支持、安慰自己丈夫,所以一家人就挺过去了。于是,我妈妈得出的结论是,最重要还是保护好自己!</div><div><br></div><div>正如一篇影评所提,《芳华》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去讨论那段时光的契机。很多影评早已不是在谈这个电影本身了,而是表达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但是个人作为历史中的一个个体,注定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盲人摸象,各有各的角度,很难说谁更客观。我们家算是幸运的。外公外婆没有在被批斗中死去,去上山下乡的姨姨和舅舅都活着回家了,当时年纪尚小的妈妈逃过了上山下乡的苦。但是很多家庭没有这么幸运。</div><div><br></div><div>当我们各自抱持着旧有的经验、记忆作为行动、思考的依据,那社会的撕裂是必然的。因为即使在那个动乱、贫穷的年代,人和人之间的命运也是如此的不同,人和人之间的记忆也是如此的不同。更何况现在这个物质财富极度发达的时代?否极泰来!在舆论环境如此恶劣的现在,我却对未来抱有极大的希望!</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