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军魂》画册第二章

彭文祥

<h3>  空军高炮15师与11军炮兵处和高炮营首长在抗美援老前线</h3> <h3>陆军第11军高炮营在老挝作战主要阵地</h3> <h3><font color="#010101"> &nbsp;</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二章: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span><br></h3><h3><br></h3> <h3>   中华好儿男</h3><div> --献给高炮营战友</div><div><br></div><div> 四十七年白驹隙,</div><div> 战神藏威丛林间。</div><div> 蚊虫恣肆何所俱,</div><div> 魔瘴侵袭志越坚。</div><div> 一二.三零开首仗,</div><div> 五月十四斗敌顽。</div><div> 无悔青春映彩绘,</div><div> 不愧中华好儿男。</div><div> 智浚</div><div> 2018.1.18于昆明</div> <h3>  援老抗美的硝烟已散去近半个世纪,当年参战的11万中华儿女有269人牺牲在老挝战场,有幸活着回到祖国怀抱的官兵们不少已故,幸存者都已年逾古稀。他们人生中最辉煌耀眼的那段战争经历,却始终挥之不去,抹之不尽。尤其是从昆明军区补充营到11军高炮营的参战老兵,他们在老挝经受了繁重的人力运输任务考验后,再次全副武装奔赴老挝战场,与新入伍的战士一起,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h3> <h3>严阵以待</h3> <h3>准备打仗</h3> <h3>对空作战</h3> <h3>转移阵地</h3> <h3>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越南、老挝发动残酷的印度支那战争。中国政府应老挝民族团结政府的要求,先后派出了9万余人的筑路工程大军到老挝上寮地区修建公路,以利于我援老援越物资的运输。为了保障筑路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根据老挝人民党的要求和中老双方协议,自1969年3月至1973年11月,中国先后派出高炮第72师,空军高炮第15师及其配属的陆军高炮647团、空军高炮55团、陆军第11军高炮独立营和陆军第32师高炮独立营,空军高炮第11师(第304支队)及配属的陆军第30师高炮独立营,共计2.1万人担负援老筑路工程的防空作战任务。他们为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做出了永载军史的贡献。</h3> <h3>陆军第11军高炮营驻地——大理三塔寺</h3> <h3>在三塔寺军营进行高炮训练</h3> <h3>  陆军第11军高炮独立营参加这次境外作战,还得从补充营说起:1970年5月,昆明军区补充营完成援老抗美人力运输任务和抢险施工任务后,整编为昆明军区独立高炮营。按正规部队编制核定人数,全营420多人,设立营部和指挥排50人,一、二、三连(原补充营四连)为双管37炮连,编制105人。补充营9连改为4连,配4管高射机枪,编制68人。5月25日,高炮营经过五天行军驻扎大理三塔寺。同年6月,昆明军区高炮营正式划归陆军第11军管辖,代号为0425部队50分队—54分队。</h3> <h3><font color="#010101">工程兵五支队在老挝筑路</font></h3> <h3>机械化施工</h3> <h3>  此时,我军援老抗美筑路部队在老挝修筑连接胡志明小道的西线和东线公路已打通,美国空军加大对我五支队及其修筑的公路桥梁进行轰炸。在“要准备打仗”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新成立的11军高炮营同我军其他高炮部队一样,战备训练和实弹射击热潮空前高涨。</h3> <h3>毛主席签发的作战命令</h3> <h3>更新装备</h3> <h3>整装待发</h3> <h3>出征动员</h3> <h3>  11月18日,军委毛泽东主席签发援老抗美参战命令,11军高炮营和32师高炮营奉命参加这场战争。听到这一命令,全营上下官兵顿时斗志昂扬,热血沸腾。两年多的高炮兵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全体官兵纷纷写请战书向党组织表决心:“为五个伟大争光!” “为牺牲的英烈报仇雪恨!” 按照作战需要,全营从师团充实了一批1970年入伍的湖北、河南、四川入伍的战士,各连装备全部换成新式双管37炮和4管高机,进口牵引车。很快,各种车辆和火炮全部披上了绿色伪装网,大家做好了出发前的一切准备。</h3> <h3>大军出发</h3> <h3>途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h3> <h3>道路崎岖,所向披糜。</h3> <h3>开山拓路,继续前进。</h3> <h3><font color="#010101">1970年12月1日凌晨3点,11军高炮营从大理三塔寺出发。全营由吉普车2辆,运输车12辆,牵引车25辆组成一支摩托化部队,浩浩荡荡挥师南下。12月3日抵达32师驻地临仓,31师各团高机排随即赶到,组成军高炮营5连, 32师高炮营作为第二梯队也集结待命。部队在此集中整训4天,军长董占林亲临现场检阅部队,进行出征前深度动员。</font></h3> <h3>换装老挝人民解放军</h3> <h3>学习出国纪律</h3> <h3>声讨</h3> <h3>  经过一个星期的摩托化开进,12月12日,部队到达中老边境孟腊县,在这里完成出国前的最后整训,更换老挝人民解放军军装,学习出国纪律,兑换代金卷。在境外作战期间,归空军高炮15师指挥,部队代号为303支队61分队。</h3> <h3>越过磨憨国境线</h3> <h3>进入老过边境磨丁</h3> <h3>齐心协力拉炮上山</h3> <h3>占领山顶阵地</h3> <h3>  12月14日深夜,高炮营从磨憨口岸秘密进入老挝,凌晨4点左右,到达东线孟拉(28公里),迅速组织力量将火炮拉上山去。全营在天亮之前占领孟拉大桥山顶阵地,顺利完成与陆军高炮72师302大队换防任务。</h3> <h3>部队在孟拉打响了入老第一仗</h3> <h3>保卫孟拉大桥</h3> <h3>  1970年12月30日傍晚,一架敌机趁着夜幕来临,向孟拉大桥飞来,全营官兵立即各就各位,集中火力向敌机猛烈开火,迫使敌机仓皇逃离,保卫了孟拉大桥安全。这是整个支队进入老挝后打响的第一次战斗,这次战斗送走了1970年,迎来了激烈战斗的1971年。这一年,部队先后从孟拉转移到孟夸,从孟夸转移到孟赛、再从孟赛转移到芒新。</h3> <h3><font color="#010101">侦察敌机</font></h3> <h3>对空射击</h3> <h3>转移阵地</h3> <h3>  1971年 2月18日,敌出动T—28型飞机一架企图攻击防区,敌机向我阵地发射三组火箭弹,因遭打击未遂,敌机消失于防区东南50公里,我营无伤亡。从3月下旬起,孟夸防区空情逐渐增多,空15师44团2营和师直高射机枪连调孟夸,同11军高炮营共同设防,兵员近千人。</h3> <h3>新入伍战士</h3> <h3>政治学习</h3> <h3>战地训练</h3> <h3>  在3月14日,在孟夸战斗期间,11军派遣炮兵处副处长丁国才为组长的军工作组,率领从唐山(66人)、武胜(48人)、重庆(20人)新入伍的134名战士赶到前线。军工作组为指导部队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兵的到来增强部队战斗力。同年6月,从贵州安顺入伍的30名苗族、布依族新兵随即赶来,又为部队增添了新生力量。 </h3> <h3>架设电话线</h3> <h3>作好战斗准备</h3> <h3>敌机发射的火箭弹</h3> <h3>  3月25日,敌一架T—4C在防区多次进行外围侦察,其中一架向工程兵部队修筑的码头发射了4枚导弹;3月29日,两架T—4C飞机在距离阵地8千米处发射了航线校正弹3枚,打在6连阵地左侧200米处,地面升起了200多米高的白色烟柱;4月24日,敌机又发射了6枚鳞烟弹,对阵地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 </h3> <h3> 5月4日上午,一架神S—71高空侦察机从阵地上空掠过,侦察我方火力布署。 5月5日12时30分,敌又出动F—4C鬼怪式歼击机3架,从防区东南方向进入,采取第一架飞机左侧翻吸引我火力,后两架飞机主攻的战术。11军高炮营、 15师44团2营及师直高机连猛烈集火射击,将前后两架敌机击落,另一架逃窜时仓皇发射火箭弹6枚,落于阵地后方和南乌江,整个战斗消耗57炮弹349发,37炮弹614发,高射机枪子弹1382发,部队无伤亡,战果辉煌。</h3> <h3>  5月12日中午,一架T—4C飞机沿着河床底谷超低空飞行,因为是雷达盲区,敌机在头顶后炮手才上炮位,只有高机连三班陆元美在敌机临远时打一个长点射,敌机通过超底空侦察将两营的火力部署情况搞得一清二楚。5月14日中午12点30分,敌出动F4C歼击轰炸机7架,对我防区进行报复性攻击,投下了大量的气浪弹,子母弹,火箭弹。此次战斗击落敌机二架,击伤一架。但是我军伤亡惨重……</h3> <h3>总结战斗经验</h3> <h3>研究作战方案</h3> <h3>  几次战斗,共消耗37炮弹3886发,14.5四联高机弹9147发,我营3连1班5炮手袁乃国荣立二等功,120名干部战士荣立三等功。11军高炮营在老挝战场除几名战士弹片致伤外,全营无重大伤亡。之所以能够取得好的战绩,主要原因是: 全营多数干部参加过援越抗美对空作战,有实战经验。他们对部队训练、阵地选址、掩体设置、阵地伪装等方面严格要求,使这支队伍成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全营老兵都在老挝执行过人力运输任务,地形环境熟悉,生活生存能力强,保证了部队旺盛的战斗力。 </h3><div><br></div> <h3>没有房,自已建。</h3> <h3>没有菜,自己种。</h3> <h3>战地自演</h3> <h3>兰球锻炼</h3> <h3>  援寮抗美在老挝,不但要对空中的敌机作战,还要对地面的蚂蝗、蚊子、毒蛇等病虫害作战,对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作斗争。老挝丛林密布、气候炎热、蚂蟥肆虐、瘴疠横行,每个战士都有深受其害的经历。老挝地处支那屋脊,山高路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特别是对于住在山顶上的高炮兵来说,吃水和吃蔬菜成了大问题。他们只能在雨天用塑料布接雨水解渴,用从山上采来的竹芛、山药和野菜当新鲜蔬菜充饥。但这一切的因难,战士们都战无不胜。</h3> <h3>中央慰问团慰问演出</h3> <h3>部队首长谢幕</h3> <h3>慰问团赠送的锦旗</h3> <h3>  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战斗在老挝的援寮抗美部队。入寮两年来,党中央和云南省先后3次派慰问团慰问部队。慰问团向干部战士送慰问信,赠慰问品,部队深受鼓舞和教育。1971年1月28日至3月6日,昆明军区、云南省春节慰问团对部队进行了亲切慰问。同年4、5月间,国务院、中央军委组成的中央慰问团来到老挝上寮地区慰问参战部队,赠送了锦旗。1972年2月,云南省、昆明军区再次组成慰问团慰问参战部队,广大指战员衷心感谢祖国人民。:</h3> <h3>为老挝儿童看病</h3> <h3>帮老挝百姓收割庄稼</h3> <h3>告别</h3> <h3>凯旋回国</h3> <h3>回到大理,受到军直部队热烈欢迎。</h3> <h3>  11军高炮营配属空军高炮15师执行援老抗美对空作战两年,单独作战2次,击落敌机1架,同空15师44团2营共同作战4次,击落美机4架,击伤2架,战绩辉辉煌、战功显赫,全营无战斗减员。</h3><div> 1972年12月,11军高炮营圆满完成援老抗美对空作战任务,凯旋回到云南大理三塔寺。</div> <p class="ql-block">  &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挝</p> <h3>骨瘦如柴的老挝儿童与我们合影留念</h3> <h3>老挝人民热爱毛主席和苏发努逢亲王</h3> <h3>老挝寺庙里的和尚</h3> <h3>老挝群众喜欢看中国画报</h3> <h3>老挝人舂米</h3> <h3>老挝儿童挑担</h3> <h3>河边风情</h3> <h3>独立桥上的儿童</h3> <h3>老挝幼儿园</h3> <h3> 《热血军魂》编委会</h3><h3><br></h3><h3>顾 问: 何洪江 刘智浚</h3><h3>编委主任: 李云先</h3><h3>主 编: 彭文祥</h3><h3>副 主 编: 马林书 李世奎</h3><h3>编 委: 零景远 刘连国 曹明科&nbsp;</h3><h3> 张明高 赵维君</h3><h3>责任编辑: 杜兴华</h3><h3>美术编辑: 段含昭</h3><h3> &nbsp;</h3><h3> 美篇资料由马林书、杜兴华、张明高、古俊忠、何承艮等战友提供。</h3><h3> &nbsp;</h3><div> </div><div> 本篇文字资料:</div><div> 刘智浚、马林书、李云先、任中华、韦光荣等。</div><div> 本篇图片资料:</div><div> 曹明科、刘培义、刘绍亮</div><div><br></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彭文祥,1968年3月高中毕业后从宜宾市四中入伍,历任昆明军区补充营二连战士、文书,11军高炮营指挥排侦察班长,11军教导大队书记,高炮团宣传(文化)干事等。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被下派到汽车连任指导员,战斗结束后转业从事新闻工作,退休前为宜宾日报社高级记者。现为宜宾市群众文艺协会副会长,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p>

高炮

老挝

部队

敌机

抗美

全营

作战

孟拉

阵地

慰问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