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配乐 《怒江边的情歌》</p></font></h3> <p class="ql-block"> 此次云南行摄之旅由昆明出发,经楚雄、大理、保山、腾冲,于腾冲游览、拍摄了<b>银杏村、腾冲热海国家地质公园</b>;<b>和顺古镇</b>。而后沿<b>怒江</b>(车行进在怒江峡谷狭窄的公路上,一侧为高黎贡山,另一侧为碧落雪山)溯江而上,达<b>知子罗</b>参观、住宿<b>老姆登</b>村,再继续逆怒江而行到达目的地----“人神共聚的地方”<b>丙中洛(雾里村、茶马古道、秋那桶、四季桶)。</b>离开怒江,访大理云龙县诺邓古村,赏大理无量山樱花,于楚雄彝人古镇体验彝族风情,最后返昆明。全程近3000公里,历时11天。虽旅途劳顿,但云南的山水美景及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全车人,一路欢声笑语。(网图)</p> <p class="ql-block"> 三江并流图,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三江并流的上部在西藏东南部,下部分在云南省。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p><p class="ql-block"> 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澜沧江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称湄公河,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中国南海;怒江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网图)</p> <h3> 怒江(12月6日由和顺古镇出发,驶向怒江)</h3> <h3> 怒江澡塘会是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盛会。每年大年初二到初七,住在高山峡谷的傈僳人都要背毯子、被子,带着米、肉、油、盐、菜和炊具,相会到怒江边有温泉的地方。他们在岩壁下、石洞里、石缝中铺上干草,展开被子,成就他们七天的“家”。开起了露天宴,下到烫人的简易石砌温泉澡池中,洗去污垢,舒展筋骨,然后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对歌跳舞。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相聚在热气腾腾的温泉水中一边搓洗,一边说笑,嬉戏打闹,其乐融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澡塘会”,其实就是傈僳族的狂欢节。</h3> <h3> 正在洗浴的傈僳族女子</h3> <h3> 奔腾的怒江</h3> <h3> 怒江老虎跳,传说在此老虎曾越过江面抵达对面的岩石。</h3> <h3> 飞来石,1983年3月19日清晨2点,一声巨响,校舍内10多名教员被惊醒,发现一块巨石飞至院内,傲然耸立于脚下近80平方米的扁型磐石上,四周建筑皆毫发无损。</h3> <h3> “知子罗”傈僳语“好地方”之意。三十多年前它曾经是怒江州府所在地,二十几年前曾是繁荣的县城,如今,常被人伤感地称为“记忆之城”或“废城”。知子罗坐落于碧罗雪山西麓海拔2023米处的山梁上,一千多年前,氐羌的一支乌蛮部落后裔,从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到达怒江之上的知子罗繁衍生息,他们称为“怒苏”,是碧江怒族的起源,往昔从古南诏国(现大理)经知子罗再翻越碧罗雪山到达高黎贡山只需一天就可以进入缅甸。自此知子罗成为古老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集市之一。</h3><h3> 曾经的图书馆八角楼<br></h3><h3><br></h3> <h3> 由于地处山腰,发展空间有限加之怒江江边公路开通后,知子罗的命运就此改写。1974年,怒江州府下迁到六库。1986年,碧江被撤销县制‘被拆分为两部分,分别并入泸水县和福贡县,昔日辉煌的碧江就这么从地图上消失,只在原址上留下的所谓的“废城”——知子罗。它还保留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屋建筑,这里仿佛将小城的历史定格哪怕沧海桑田他仍好像活化石一般的存在,来到这里都会找到逝去的童(少)年记忆和历史遗痕,因此很多经历过城市大变迁的都市人们都会不辞辛劳的来到这里追思怀旧,吊古寻幽,因此这儿被称为“记忆之城”。</h3> <h3> 原县政府旧址</h3> <h3> 碧江县撤消后,当地政府把房子分给了住在山上的怒族和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如今的知子罗全村只有1100多人。街道空旷,偶见村民。</h3> <h3> 路边的肉摊</h3> <h3> 山坡上的菜园</h3> <h3> 知子罗教堂</h3><h3> 当晚住宿碧罗雪山半山腰的老姆登村。</h3> <h3> 一大早由老姆登私家酒店登山前往房东老宅用早餐,用早餐的旧木楼地面由竹藤编制,很新奇别致。</h3> <h3> 女主人在生火烧水,一家人在为30人的早餐忙碌着。</h3> <h3> 借早餐机会登楼顶拍摄,水塘边的建筑为老姆登教堂。</h3> 日出后的高黎贡山极其美艳,朝霞萦绕在山巅,月亮悬挂在彩云之上。右侧为高黎贡山的少女峰,凸起的部分为女神皇冠,女神之巅在怒族语音“知子罗”,因知子罗正对高黎贡山的女神皇冠,故名。 <p class="ql-block"> 彩云盘旋在高黎贡山之上,随风变幻着形状</p> <h3> 老姆登教堂</h3> <p class="ql-block"> 客栈窗前层峦叠嶂</p> <h3> 早餐后由老姆登下山,继续沿怒江公路驶向丙中洛。</h3><h3> 途中怒江边观“石月亮”</h3> <h3> 石月亮,即远处的山峰顶部有一形似弯月的洞。</h3> <h3> 下午3点半到达贡山县腊早村,换乘六人座小车前往丙中洛(因怒江公路正在施工拓宽公路,禁大车驶入)。</h3> <p class="ql-block"> “江中松”奇观,即怒江中有一小小的岛,原有一棵松树生长于此,现松树已枯死。</p> <h3> 于晚6:30,太阳落山前赶到了丙中洛,观赏怒江第一湾。</h3> <p class="ql-block"> 丙中洛拂晓</p><p class="ql-block"> 丙中洛镇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北靠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南临捧当乡,东接德钦县燕门乡,西邻独 龙江乡。</p><p class="ql-block"> 丙中洛原名为“碧中”,藏语意为“藏族村”,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迁徙到此处定居后,在原“碧中”的基础上加上“洛”的音,意为“箐”或“地方”之意,于是就从“碧中”演变为“碧纠洛”。</p> <p class="ql-block"> 丙中洛镇地势北高南低,怒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江两岸是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了典型的峡谷地貌。</p> <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雾锁怒江已很久没有见到了,此行很幸运</p> <h3> 日照金山(贡当神山)</h3> 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北面,去秋那桶村的途中的怒江对面。村里约有60户人家,有藏、怒和傈僳族,他们非常纯朴,好客。 清晨,雾里村被云雾笼罩,名符其实 一个美丽的小山谷中坐落了一个美丽脱俗的小山村,这种美丽让所有的人惊叹! 隔江拍摄,未进入村庄 秋那桶村是云南省在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至此以上即进入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丙察公路(贡山县丙中洛镇至察隅县察瓦龙乡公路)由此经过,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怒族传统文化重点保护区之一。<div><br></div> 秋那桶村教堂<br> 秋那桶人称“人神共居”之地,村内环境优美,具有突出的怒族民居特色。秋那桶,怒语、藏语混合语,秋,井;那,黑水;桶,平地。相传此地有一水井,饮之则病,后演变为村名。 怒族人的民居屋顶以石板覆盖,独具特色 大山中的村落淳朴自然,没有任何旅游地的“人工雕琢” 这家正在房顶铺盖石板 劳作中的女子 由于处于山区,骡马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夫妻俩正在处理一只刚宰杀的猪仔,好奇地走上前询问,为什么不养大再宰杀,他们答道,小猪好吃。 <h3> 雾里村附近,一小段真正的茶马古道,这是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紧贴在怒江岸上的绝壁上(网络下载)。</h3> 由废弃的吊桥处走进茶马古道,体验当年走茶马古道的艰辛 如今茶马古道仍在使用,村民们马驮人背往家里运送生活必需品 一座废弃的吊桥,正在默默诉说着百年来从此而过的人们的故事 中午由茶马古道返回时再次拍摄雾里村,此时雾里村阳光普照 四季桶村,四季桶,怒语,四季,酸木瓜;桶,平地。“四季桶”意即长有酸木瓜的台地,怒族聚居村。<br> 四季桶村隶属于丙中洛乡甲生行政村,属于山区。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云南省中医学院四季桶希望小学 <h3> 石门雄关</h3> 于贡丹神山观怒江第一湾,结束这里的拍摄已是中午一点半 <h3> 下午参观丙中洛普化寺,普化寺位于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东风村。始建于五百多年前,是唯一一座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寺院。现为第五世朗秋活佛的驻锡地。</h3> <h3> 怒江普化寺又称喇嘛寺,属藏传佛教寺院</h3> <h3> 2009年10月18日普化寺的白塔落成开光</h3> <h3> 普化寺门前遇到两位可爱的孩子</h3> 离开普化寺回望东风村 远处的白色房屋为丙中洛镇 <h3> 12月9日晨离开丙中洛,途中体验怒江原始渡江工具“溜索”。</h3> <h3> 中途堵车记录了路边的集市,在此才得以看到少数民族妇女艳丽的民族着装。</h3> <h3> 12月9日晚八点抵达六库(泸水市),泸水市为云南省县级市,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所辖,州政府所在地。</h3><h3> 为期四天艰辛的怒江行结束</h3> 泸水市黎明 12月10日由泸水前往大理州云龙县诺邓古村,途径功果桥,该桥为滇缅公路穿越澜沧江桥梁。 <h3> 2017年12月摄于云南怒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