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离婚率高居不下,并且还有上升趋势。许多媒体也都在总结原因,但大多归结于80后的思维特性,年轻人的草率不担当。但是,我们80前的婚姻有多少是稳定和谐,幸福美满的呢? 我们中国人总习惯把家庭里的矛盾当作家丑,即不寻求帮助,也不积极解决。在“外人”看来,一家家一户户都过得不错,可当你成为他们的邻居或闺蜜时,才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询问起矛盾,都会指责对方;询问起解决,都会咬牙切齿;询问起为什么还在坚持,都会把孩子搬出来,一副为孩子牺牲一切的“伟大”情怀。
每每听到为孩子维持婚姻的理由,我都会严厉的批评当事人。我们作为家长是该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快乐的环境。无论是稳定还是快乐,都是需要用心感受的。父母是否融洽,家庭是否温暖,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感受。如果一对没有感情甚至彼此憎恶的家长必须在一个屋檐下相处,不用我举例子,大家也能猜到,气氛一定不舒服,我们看似牺牲了一切为孩子保留的,也是一个气氛不舒服的空架子而已。这种空架子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人格不健全。 我并没有让所有不融洽的夫妻果断分开的意思。我只是希望每个家庭中的成员都能成熟、努力的“经营”自己的婚姻,而不是“维持”,荒废年华!
下面我来聊聊家庭稳定的密码——彼此需要!年轻时我们组建家庭,需要彼此的爱;经过几年以后,爱淡泊了,琐事增加了,我们需要彼此的帮助和宽容;又过几年,孩子求学,老人生病,负担沉重了,我们就需要彼此的支持和分担;又过些年头,事业抉择,诱惑突袭,我们就需要彼此督促进步,紧紧跟随……
其实在每对婚姻出现危机的时候,都是一方甚至双方感受对方对自己的轻视,或是对方对家庭的无益。我们经常会从公众媒体中读到男女抱怨的语句,还被转发十几万次。可见,在社会中,这些抱怨的语句多么能引起共鸣呀。举例说明——“如果有人宠、有人爱,你就乖乖的做个幸福的女人;如果没人宠没人爱,你就勇敢的做个坚强的女人”。家庭里的女人总认为宠爱这事儿老公就该无师自通。一但双方的需求和给予不统一时,就会自怨自怜,甚至放弃信心。其实,你需要什么对方不一定知道;而对方需要什么,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有一个上点年纪的阿姨跟我哭诉,她对家庭任劳任怨,无微不至。可随着丈夫的事业上升,她却越来越被嫌弃。她骂自己的先生是“白眼狼”,忘恩负义。我问她为家庭都付出了什么,她说洗衣、做饭、收拾家、照顾老人、孩子还有他。我问先生工作中有什么烦恼没有,她回答她们从不沟通工作上的事情,她听不懂。我又问她跟孩子和老人关系怎样,她说了一大堆公婆小姑子的问题,孩子也被影响的不跟她亲。最后一个问题,孩子和先生有什么爱好没有,她的眼神茫然了,话停顿了。大概两分钟后,她摇头。根据以上的问题,大家发现了问题没有?这位阿姨在家庭里的位置是不是一个爱唠叨、爱抱怨的保姆?她贡献着保姆的力量,却释放着怨妇的能量。换了我们所有人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保姆,我们就无权要求她的家人喜欢她。不喜欢的情绪一旦暴露,就是一场家庭危机。
这位阿姨两天后又来找我,她说在年青时她也是这样做的,怎么就没有被嫌弃呢?那时很甜蜜的。的确,她的家庭在那个时期,很需要她这样的付出,可随着时代变化,能力提升,家庭里其他成员需求的变化,她一成不变的方式就不被需要了。换言之,每个人的需求会发生变化的,不与时俱进就要被淘汰。 其实明白彼此有需求并不难,观察对方的需要也有努力的方向,最难的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有哪些。我们周围会有很多生活不舒适,却找不到原因的人。他们在生活中就会成为家庭其他成员的压力,而且自己也不痛快。这个就需要帮助他建立人格,逐渐寻找到自我需求,然后建立沟通渠道,让家人了解。这个过程是一定需要借助专业手段和步骤的。不要再消极的维持婚姻了,我们努力营造好我们的家庭吧。
所谓家庭,一定不仅仅是夫妻关系建立在需求平衡上,我们与父母、子女的关系平衡也立足于此。我们总会烦躁于爹妈的唠叨,其实爹妈的唠叨就是源于自己对子女越来越没用的惊恐。他们习惯付出,不懂索求,就是一种需求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在父母方看来是无私,在子女方看来是憋屈,因为给予是种能力,怎么自己最期望给予并得到认可的父母总是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