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亦是诗意人生

👦 文 华

<h3>  柴米油盐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指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需品,出自元•兰楚芳《粉蝶儿•恩情》:“若要称了心,则除是要到家,学知些柴米油盐价,恁时节闷减愁消受用杀。”<br></h3><div>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事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清•张灿《七绝》。</div> <h3>  柴,指用来做柴火的木头。《汉书•匈奴传下》:“起塞以来百有馀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巖石,木柴僵落。”</h3><div>  柴,出世深山苦处家,千刀万砍分天涯。燃烧变炭成灰尽,只为人间献火花。</div><div> 人,要像柴一样热情,像柴一样燃烧自己,并且燃烧得越大越好,要让人和你一接触就能够感受到你的能量、你的热情。因此做人热情很重要,一个人没有热情的人将无法影响别人,也不可能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div> <h3>  米,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是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和赖于生存的基础。</h3><div>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忆昔》是大唐开元盛世是经济发展的写照,从这首诗中可见自古以来,米的多少是贫富的标志。也说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人们生活的核心。</div><div> 米,晶莹玉粒白华华,辛苦来之倍惜加。百姓三餐皆是宝,豪人眼里不如砂。</div><div> 人,要像米一样实用。像米一样能填饱肚子,能提供营养给大家,因此做人一定要对别人有用实在,没有实在有用的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与你长期合作。一个人能够有被利用的价值才是你生存的根本,为此我们必须终身保持自己独特的实用价值,这种价值越是无可替代,你就能够赢得更多人缘与机会。</div> <h3>  油。烹调的必备佳品,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东西。</h3><div> 日常生活中,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认为饭菜中所含的脂肪多,就叫油水大,反过来就叫油水少或没油水。由此,人们习惯把意外的物质收获、额外的好处或不正当的收入都叫“油水”,反之,则是没油水或油水不大。在汉语里,形成了一些与油有关的惯用语。如,“万金油”—清凉油的旧称。应用范围很广,但不能治大病。用这种说法来喻指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不擅长的人。“老油子”指十分世故油滑的人。</div><div> 油,千锤百炼出精华,美味清香处处家。任逐厨师煎炒炸,赢来宴上客人夸。</div><div> 人,要像油一样润滑。油能润滑一切,因此做人要少一点磨擦,多一点润滑,这样做人做事你就能够让人喜欢你。但是油绝对不是让我们圆滑,而是要有原则的润滑,圆滑的人是不会讨人喜欢。</div> <h3>  盐,一种咸的物质。</h3><div> 盐的作用是咸,以盐的作用、特性作比,汉语形成了一些俗语。“盐贵咸,事贵全”,比喻事情办得周全才好。“无盐不解淡”,是指没有盐解决不了淡而无味的问题,用以比喻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盐卤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在伤痕上揉一把盐”,比喻故意加剧别人的伤痛。</div><div> 盐,沧海盐田咸水中,风吹热晒变晶莹。人生尝尽千慈味,缺此三餐万不行。</div><div> 人,要像盐一样有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盐,一切食物都无味,人长期没有盐的吸收就会变得有气无力,因此做人要有点味,一个人只要有一点幽默才能够很好的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够让人喜欢,每个人都喜欢和有点味的人交往,那种非常死板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div> <h3>  田文华,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现供职于甘肃省某委员会。业余时间撰写百余篇小说、散文等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报刊发表。作品被收编入《读者》《神州魂》等书籍,先后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篇,出版书籍2部,多次获军地各类新闻、文学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