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复旦经过五年学习,我们这届学生于1963年7月如期毕业。1963年7月17日,复旦生物系按国家统一分配的計划,公布了首批留校工作的和分配到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名單。余下來的同学要等到下批计划下达后再進行分配,学校称之为“待分配”。</h1><h1> 新学期开学后,留校的生物系新助教们个个都已進入岗位,努力工作。但到九月下旬,有消息说,国务院已下达文件,规定已分配在复旦大学当教师的和待分配的毕业生,都必须下农村劳动锻炼一年。此后事实证明这是真的。复旦毕业生锻炼之地是崇明岛上的国营农场。</h1><h1> 1963年10月18日中午,时任中共復旦大学党委书记陈传纲同志,来到学生宿舍区的中央食堂门前,提前为我们送行。他勉励我们去农村后,认真锻炼,使自己成为国家有用之才。</h1><h1> 1963年10月19日早晨,我们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坐船起航,直到中午12时才到达崇明南门港,乘上农场的卡车,直奔我们将要度过一年的徐汇农场。</h1><h1> 徐汇农场,是由上海徐汇区负责从祟明滩涂中围垦出来的新农场。它分成一大队和二大队,场部设在一大队。到了1964年1月,有关部门又将其改名为《合隆沙农场》了。</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物系和化学系当年留校的新助教和生物系動物生理学専业的待分配同学,一共20人,安置在该农场的二大隊劳动锻炼。</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提供者:叶正祥 * 徐德雋 * 林华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说明,均在照片的上方)</span></p><h1> 这是生物系和化学系留校的新助教在一起合影</h1><h1>后排左起:陈永青 叶汉章(巳去世)叶正祥 祝大昌(巳去世)(化学系)李谐勲 周焕钧(巳去世)(化学系)</h1><h1>前排:陈孝康( 巳去世 )冯德鑫 周润琦 韦景德(化学系) 庄善明(化学系)</h1><h1><br></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br></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是二大队的几位领导成员与我们同学的合影。</h1><h1><br></h1><h1> 照片右上角那座芦苇稻草房是队部办公室。</h1><h1> 从左到右:</h1><h1>前排:1.陆根法 2,韓雪筠 3.林华英 4.周润琦,</h1><h1> 5.陈志芳 6.何毓飞 7.叶盛功 8.陈永青。</h1><h1>中排:4.叶正祥,6.队部领导,8.队部叶付队长。</h1><h1>后排:1.陈孝康,3.周焕军,4.庄善明,6.冯德鑫,</h1><h1> 7.李谐勲, 8.韋景德,9.祝大昌,10.叶汉章。</h1><p class="ql-block"><br></p> <h1> 照片上方那几座稻草房是全大隊人员的“多功能”屋。</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是几个留校小助教的合影:</h1><h1>前四:叶正祥,李谐勲,祝大昌(巳去世),陈永青</h1><h1>后五:陈孝康(已去世),庄善明,冯德鑫,韦景德,周焕钧(巳去世)。</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生物系留校新教师合影。</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边这座草屋就是我们住的“多功能”房。</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叶正祥,周润琦,陈永青。</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排:叶汉章,冯德鑫,陈孝康,李谐勲。</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 在农场劳动的强度,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一到农场,正逢“三秋”之际,天天採棉花、割水稻,特别是割芦葦,对一个女大学生来说,真的太艰苦了!为了赶季节,这种劳动一天也不停,紧张又劳累。农场为照顾我们,在“三秋”的五十天里,每天补助粮票六兩,吃得饱点,力气大点,有利干活。</h1><h1> 非农忙季节的礼拜天,农场放假休息。这一天,大队部请农场工人帮我们修理稻草屋顶(见照片左上方)。我们九人就去小木桥上走走,玩玩!</h1><p class="ql-block"><br></p> <h1> 在大队劳动时,我们这些学生型的人与农场聀工混合编制,这有利于传帮带,有利于完成任务。</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后排:右2 陈永青</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前排:左2 陈志芳 左4 林华英</h1> <h1> 在农场,生活很艰苦,如果那一天能吃上一块肉,那“大块肉,大块肉”,要叫上好几天。也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空闲时,有的同学也会哼上几句音乐。有一次,陈永青哼了几句《克拉玛依之歌》,从此,大家就喊他为“克拉玛依”至今!</h1><h1> 劳动之余,有时同学间也寻寻开心。有一次,有一位上海藉的同学对一位福建藉同学说“侬迪格赤佬”。于是,福建同学就去问另外同学说:“他讲我“一尺六”,这是什么意思?“引起大家哄堂大笑。</h1><h1> 在农场,劳动、生活都很艰苦,但组织纪律却是很严格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有一位同学,应大隊会计之邀,到他的房间里吃块饼干,也要受到严励的批评。</h1><p class="ql-block"><br></p> <h1> 解放初,少年时,总有个梦想,要争取做一个像苏联集体农庄中那样的拖拉机手。但一路走来,未能如愿!现在,有机会,在拖拉机旁拍张照也是好的。</h1> <h1> 崇明海边这些农场,都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上海人民用一把铁锹,一锹一锹从海涂中围垦起来的。眼前这条人工河,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呀!</h1> <h1> 我们睡的是“木搭”双层高低床。我有幸被分配睡在下铺。像祝大昌等同学只能“高高在上”了。这张小型木桌,具有多功能:可当饭桌,书桌,货架及踏板之用。</h1> <h1> 用2,4-D(2,4-二氯苯氧乙酸)植物生长素,塗摸蕃茄花,使其增加结果率。</h1> <h1> 休息天,有人在桥下水中洗涮东西,有人在桥上欣赏风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骑牛休闲倒也不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棉田检查结铃率。</h1> <p class="ql-block">同学,你记好了沒有?</p> <p class="ql-block">好同学,也是好姐妹!</p> <p class="ql-block">日久情更浓,林华英等三位女同学与农场三位女知青合影。遗憾的是:分别57年后的今天,不知三位小妹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周润琦,林华英,韓雪筠和陈志芳,四位女同学,勝似親姐妹!</p> <p class="ql-block">二大隊的文艺小分队,与林华英同学(中排左→4)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復旦的毕业生与农场里的知识青年,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邀请知青的代表,参观访问了复旦大学,並且,林华英,何毓飞,韓雪筠,陆根发,程从根,陈志芳,王金根,叶盛功,龚威明,孫武茂,黄峰胤,鄧正文等同学与他们合影留念!</p> <h1> 1964年上半年,复旦学生科科长黄海泉,生物系党总支的殷玉芬同志,生物系副系主任黄文几教授等老师,曾赴农场场部看望同学们。一大队(场部)距离我们二大队有好几里路,由于他们当天要返回上海,时间紧迫,距离较远,泥路又难走,他们没有到二大队来,我们也就失去了欢迎“慰问团”的机会。</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复旦毕业生与第一大队的农场职工合影。</h1><h1>自左:前排:1.石孝云(巳去世) 2.徐德隽 3.孙湘宁</h1><h1> 4.马宗兰 5.周裕勃</h1><h1> 中排:1.胡克轩 4.袁曉明(已去世) 5.季庆华 6.于华坤</h1><h1> 后排:2.黄应午 (已去世)4.牟荣光</h1><h1> 5.蒋 杰(已去世) 8.陈训夷</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 注:在第一大隊锻炼的复旦毕业生中,我只认识同班同学,也从未到过第一大队。当时听说还有我系951班及物理二系的同学,但均不认识他们,现在也无从考证。所以,写不出他们的大名。</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是 在第一大队锻炼的部分毕业生合影。</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前排:2.徐德雋 3.孙湘宁 5.袁晓鸣(巳去世)</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后排:2.周裕勃 3.马宗兰 4.陈训夷</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德雋(左一)与农场聀工留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复旦同学与合隆沙农场第一大隊的聀工合影。</h1><p class="ql-block"><br></p> <h1> 经过9个月零26天的劳动锻炼,我们于1964年7月27日全部返回学校。经短期的总结和休整,带着劳动锻炼的收获,各自奔赴祖国所需要的地方。</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叶正祥 于2021年2月21日 (星期天)修订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