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还是“官”味十足——这一页快翻过去了

余杰

<h1><b>四、还是“官”味十足</b><br>180人与1800万。<br>参加那次被誉为“全国”的知青会议只有180人。假设全国知青是1800万,这个比例小的又小。代表了什么呢?其实,绝大多数曾经有过知青经历的人是不会关心这样的活动的。绝大多数的知青活动应该称之为自娱自乐!<br>一些与会的朋友说,大丰没有来过,看看也好的。权当一次旅游。说的不错。</h1> <h1>每次知青的一些活动,都会有一些“知名人士”参与。组织者好这一口——头衔。<br>一种是当年上山下乡时的“职务”,或者是当年曾经的典型的称号。<br>另一种是返城以后的“职务”。注明这些曾经的职务无可厚非。可笑的是一些人热衷于特意加上一些括号,注明是正厅级、局级、处级等。<br>主办方会依据如今的“官文化”的标准,绞尽脑汁地安排好这些“职务”的座次。按照现行的排位费神费力地安排主席台就座的位置,很累啊!</h1> <h1>讲究这些无非是想显示本次活动的“档次”。已经谢幕的人还在传承“官文化”,依旧逃不脱“官本位”的束缚,有点滑稽可笑。<br>活动期间,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与会者们的议论:那几个“官员”,每次知青活动准到。估计闲在家里也没事。<br>这些“大人物”来捧场,更多留下的则是一个“道具”的形象。<br>对于大多数知青来讲:与我有何相干?<br>就像我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听到的,不少人很热衷于争论现在的常委里到底是5个常委是知青,还是4个。有人还讲现在是到了“知青时代”。仿佛如今已经是知青的天下了。</h1> <h1>就算知青是2000万,(官方认定是1600万。见《中国共产党大事记》)在13亿人中间占了多少?就算常委都是知青,掌握了中国命运的核心是考虑13亿人呢还是2千万人的利益呢?<br>常识啊!忘记了就会胡言乱语,发出痴人痴语了。<br>静下心来想想,曾经有知青经历的人如今都到了谢幕的一刻(除省部级领导除外)。大家都是平民百姓了。去掉那些曾经的“光环”,平等相待,也许是绝大多数知青朋友乐意看见的。否者就像一些朋友所说,我们去参加知青活动,不是去看知青当中谁当了官。还在讲究这些,难道要带着“官帽”见上帝?</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