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国立西南联大旧址

无求

<b>  11月14日,我和老伴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乘地铁、转公交,专程拜谒了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并拟将全过程分三个美篇做一纪实。</b><div><b> 值此临近纪念“12·1”运动79周年之际,陆续编篇有关西南联大的珍贵历史,便于读者近乎于实地进行一次参观学习,添著了发表本系列美篇的历史和现实意义。</b></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走 进 校 园</b></h1> <b>   沿红烛路步入云南师大校园,但见花木葱茏,秀如园林。</b> <b>   在红烛路与联大路交叉路口右侧,是民主草坪。</b> <b>   交叉路口的旧址区位指示牌。</b> <b>  这里,是当年联大师生交流活动的中心,也是“一二.一”运动的开启之地。一块刻有“民主草坪记”的石碣,安放在草坪之上,记述着草坪所承载的那段史实。</b> <b>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悍然撕毁《双十协定》,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烽烟又起,联大师生踊跃投身反内战洪流之中。1945年12月1日,大批特务和军警闯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多所学校,对赤手空拳的师生们进行袭击和殴打,致4名师生死亡,50余人受伤,酿成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随即,一场声援昆明学生,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席卷全国。这是继“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之后,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第3个里程碑。</b><div><b> 草坪中央,耸立着闻一多先生的雕像。</b></div> <b>   如今,草坪茵茵依然,“一二·一”惨案4烈士和惨遭特务暗杀的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教授的英灵,就安葬在联大旧址内。仰望着闻一多的雕像,先生那深邃的目光,仿佛正殷切地注视着他的学生,向他们发出冲破黑暗,争取民主、自由与光明的呐喊。 </b><br> <b>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近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长诗《园内》写定,并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逝世,时年47岁。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b><br> <b>   走进西南联大旧址,仿佛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在80多年前仅存在八年多的大学,却在国人的记忆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那个民族危难、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以它独特的方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学子。</b><br><div><b> 图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仿制门,其中“南”字少一横。“南”,本为打击类乐器,少一横寓意乐器已损坏,敲击不响了,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危亡。</b></div> <b>   这所曾经的中国顶级学府,虽然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它的魅力却让人无法忘怀。徜徉校园,好似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那段辉煌的故事,追忆联大在昆明弦歌不辍的坎坷岁月,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的氛围,感受着那一代人的热血与激情,令人百感交集。</b>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雕 像 与 校 魂</b></h1> <b>   走进西南联大旧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时任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的半身石雕像。西南联大成立后,由他们共同执掌西南联大。</b> <b>   为了使三校融为一体,保证西南联大正常运营,张伯苓委托蒋梦麟做他的代表,自己去重庆开办了南开中学。不久,蒋梦麟也去重庆另兼他职,将联大权力全部交给了梅贻琦。梅贻琦身负重托后,心中就只有联大,没有清华了。清华有“庚子赔款”做后盾,设备经费远胜于北大和南开,梅贻琦用清华这笔“私房钱”补贴两校,维持了联大的生存。</b> <b>   有当事人评价,联大能够成功坚持下来,既得益于蒋梦麟、张伯苓的“让”,也得益于梅贻琦的“公”。3位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先贤,以自己的学识和高风亮节,共同成就了西南联大,他们也因此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雕像,成为令人敬仰的风景。</b> <b>   在三尊雕像旁,还矗立着6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承载校魂的核心办学理念。</b> <b>   紧挨校魂碑林的,就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资助、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及云南师范大学建设的“一二、一”运动标志广场。</b><br><div><b> 广场中间用青铜铸成的雕塑,由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组成了“12·1”的字样,表现了学子们争取自由、反抗黑暗、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b></div> <b>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为镇压联大师生反对内战,追求和平民主的要求,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一名教师和三名学生英勇牺牲。图为广场上“12·1”运动标志雕塑景观正面局部。</b> <b>   以潘琰为代表的莘莘学子,在颠沛流离和内忧外患中,依然敢于斗争,勇于献身,回望这段历史,怎不难抑热泪?</b> <b>   背面局部。</b> <b>   站在雕塑前,仿佛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那一股长存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刚毅不息,薪火相传!</b> <b>   背部群雕。</b> <b>   群雕录像。</b> <b>   一抹斜阳,特别突出地渐进影射在“12·1”运动群雕中张华昌、李鲁连、潘琰(女)、于再四烈士的头部。</b> <b>   群雕背后是由闻一多亲撰的《12.9运动始末记》。具体内容,在续观中将有直接彰示,这里暂不赘述。</b> <b>   簇拥着人物雕像与校魂碑林,铁树开花果实正艳。</b>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旧 址 现 貌 </b></h1> <b>   进入联大旧址,迎面就是地表上的联大旧址浮雕。</b> <b>   联大原教室。当日此教室谢绝入内。</b> <b>   本图为门口弓身探拍。</b> <b>   这座教室可以入内观瞻。</b> <b>   在原教室附近的另一面墙上,集中挂有29块单位活动标识牌。</b> <b>   毗邻单位活动标识牌的另侧墙面,所挂有的6块标识牌则庄严肃穆,通过这里,即可陆续拜谒西南联大重大历史纪念区域。</b> <b>   步向“12·1”运动四烈士墓。</b> <b>   1、“12·1”运动四烈士墓。</b> <b>   1946年3月17日,“12.1”运动张华昌、李鲁连、潘琰(女)、于再四烈士遗体被安葬在此。</b><br> <b>   1946年7月15日,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先生遇害,其衣冠冢葬于“12.1”运动四烈士墓前。</b> <b>   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石柱,顶端是鲜红的火炬;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b> <b>   墓后石屏为自由神浮雕:无数青年跟随自由女神,奔向自由,呼唤光明。 </b><div><b> 浮雕下,刻有感情深挚的悼诗:<br>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br> 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br> 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br> 哪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br> 哪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没有我们?<br> 哪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 </b></div> <b> 读来催人泪下。</b> <b>   烈士墓四周围有铁链栅栏,整个墓地庄严肃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来这里瞻仰、凭吊;广大青少年常到这里扫墓、悼念。图为烈士陵园侧影。</b> <b>   2、国立西南联大昆明师范学院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b> <b>   人群有序观瞻国立西南联大昆明师范学院革命烈士纪念碑。</b> <b>   3、1946年8月,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建成,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亲自为纪念柱题名。</b> <b>   纪念柱背面</b>。 <b>   4、毗邻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b>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冯友兰</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h1><b>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br>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该校。<br>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br>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br>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br>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br>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br>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br>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曰:<br> 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b> <b>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对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b> <b>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立于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撤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前夕的1946年5月4日。纪念碑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罗庸书丹,因而被称为现代的“三绝碑”。</b> <b>   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千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从1938年西迁入滇,历经八年烽火,西南联大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纪念碑碑体雄壮,书法遒劲,文采飞扬,意蕴深广,气势恢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学价值。</b> <b>   碑周,古木盈天,绿竹葱翠,和所有前来缅怀先烈、寄托哀思、拜谒旧址的人们一起,呵护着这块庄严、神圣的土地。</b>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一二·一”运动纪念馆</b></h1> <b>   1982年11月27日,经云南省委批准,昆明师范学院筹集资金10万元,正式建成“一二·一”运动陈列室,占地275平方米,陈列展出大量西南联大及“一二·一”运动的史料;1985年,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云南师范大学扩建“一二·一”运动陈列室,占地324平方米;同年9月,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一二·一”运动陈列室更名为“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邓颖超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自此,纪念馆正式作为西南联大旧址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扩建后的纪念馆分两个展室展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及“一二·一”运动历史全貌。</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二·一运动历史展</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h1><h3><b><br></b></h3><h3><b> 抗战胜利后,饱受灾难的中国人民渴望休养生息、和平建国,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违背人民意愿,拒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内战阴霾挥之不去。为争取和平,反对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西南联大字生为首的昆明大中学校师生联合起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内战,争民主”斗争。<br></b><b>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反动当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中共云南省工委領导全市大中学校师生英勇抗争,全国各地奋起声援,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br></b><b> “一二·一”运动吹响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战斗号角,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序幕,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继“五四”、“ 一二·九”运动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b></h3> <b>   正厅中央雕塑。雕塑背面是闻一多《一二·一运动始末记》。</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闻一多《“一二·一”运动始末记》节选</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一二·一”是中华民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但也就在这一天,死难四烈土的血给中华民族打开了一条生路。从这天起,在整整一个月中,作为四烈士灵堂的联大图书馆,几乎每日都挤满了成千成万、扶老携幼的致敬的市民,有的甚至从近郊几十里外赶来朝拜烈土们的遗骸。从这天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通过物质的或精神的种种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寄来了人间最深厚的同情和最崇高的敬礼。在这些日子里,昆明成了全国民主运动的心脏,从这里吸收着也输送着愤怒的热血的狂潮。从此全国的反内战、争民主的运动,更加热烈的展开,终于在南北各地一连串的血案当中,促成了停止内战,协商团结的新局面。</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愿四烈士的血是给新中国的历史写下了最初的一页,愿它已经给民主的中国奠定了永久的基石!</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如果这愿望不能立即实现的话,那么,就让未死的战土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再继续前进,并且不惜汇成更巨大的血流,直至在它面前,每一个糊涂的人都清醒起来,每一个怯懦的人都勇敢起来,每一个疲乏的人都振作起来,而每一个反动者都战栗的倒下去!</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四烈士的血不会是白流的。</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h3> <b>   读来催人泪下。</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部分,运动的历史背景</b></p> <b>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图通过和平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通过发动内战来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使中国社会退回到抗战前一党专政、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中国面临走向光明还是黑暗的历史抉择。</b> <b>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时局。</b> <b>   中国共产党《中国抗战七周年纪念口号》。</b> <b>   昆明民主运动的发展。</b> <b>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体学生对国是的意见。</b> <b>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昆明时局。</b> <b>   西南联大校舍旧影。</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部分,“一二·一”运动</b></p> <b>   为制止内战,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处于全国民主运动中心的昆明青年首先行动起来。11月25日晚,昆明几所大学的字生自治会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继而遭到反动当局的阻扰和诬陷。至12月1日,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军人分途围攻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校,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3万多师生立即掀起更大规模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全国各地学生纷纷也举行集会游行,声援昆明学生的正义斗争,形成了席卷全国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浪潮。</b><br> <b>   1945年8月17日《中国昆明各团体为反对内战致美国政府代电》传单。</b> <b>   “一二·一”惨案。12月1日,大批军人、匪徒、特务先后冲进联大、云大等校,捣毁校具,殴打師生,并在联大新校舍、师范学院两处投掷手榴弹,炸死南箐中学教师于再,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四人,校园师生轻重伤五十多人,是为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b><br> <b>   四烈士浩气长存。</b> <b>   隆重公祭。</b> <b>   1945年11月29日《国立西南联台大学全体教授为十一月二十五日地方军政当局侵書集会自由事件抗议书》传单、1945年《不买中央报》传单。</b><br> <b>   潘琰烈士遗物。</b> <b>   1945年11月28日《民明市大中学生为反对内战告全国同胞书》传、1945年11月28日(昆明市大中学生为反对内战及抗议武装干涉集会告全国同胞书》传单。</b><br> <b>   1945年11月28日《告美国人民书》传单。</b> <b>   1945年12月6日《昆明各大中学为一二·一惨案告全国同胞书》。<br></b><br> <b>   “一二·一”运动四烈士。</b> <b>   揭露与声援。</b> <b>   1945年12月5日《罢联通讯》(第二十六号)。<br></b><br> <b>   1945年12月16日《反内战》报(第1版)(一二·一特刊)(复制品)。</b><br> <b>   停灵复课。</b> <b>   盛大出殡。</b> <b>   1945年“—二、一"运动《杀人的創子手越爬越高,种田的人越来越瘦》漫画(复制品)。</b><br><br> <b>   “一二·一”四烈士殡仪发引路线。</b> <b>   1945年“一二·一”运动《凶犯》漫画(复制品)、1945年“一二•一”运动(挽歌》词谱(复制品)。</b> <b>   “一二•·一”惨案中被炸断左腿的联大师院学生缪祥烈使用过的手搖轮椅车。<br></b><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三部分,深远的影响</b></p> <b>   “—二·一”运动吹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战斗号角,它给予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丰富和发展了青年学生运动的经验。联大结束后,随着三校复员,广大师生把“一二·一”运动的精神带到了北方和全国各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国青年学生继续掀起新的爱国民主运动,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装斗争,加速了革命进程,迎来了全国的解放。</b> <b>   毛泽东《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摘录)、周恩来在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一二·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录)。</b><br><br> <b>   云大医院转赠纪念馆的《救我勇士〉锦旗(复制件)。</b> <p class="ql-block"><b> 李公朴、闻一多生平事迹。</b></p> <b>   李公朴生平。</b><br><b> 李公朴(1902-1946),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淮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社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35年任上海各界救国会执行委员。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11月,在上海与邹韬奋等六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世称救国会“七君子事件”。抗战爆发后获释。1937年任山西民族革命战地动员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1939年率领战地服务团,到华北抗日前线,从事抗战宣传教育工作。1944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云南支部执行委员、19xx年(此处因被展柜遮挡,很难准确判断)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积极从事爱国民主运动。</b> <b>   闻一多生平。</b> <b>   挽联诔章。</b> <b>   未完,请候下篇。</b> <h5><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五指山森林湖摄影视界 无求</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