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篇(05)

钧乐汇

<p class="ql-block">东周是周朝的第二个时期,它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当时周平王宜臼由于镐京残破和处于犬戎威胁之下,东迁至洛邑。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奴隶制度瓦解,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春秋以争霸为主<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战国以兼并为主。</p><p class="ql-block">最终秦始皇统一中国。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标志,这两个事件打破了宗法制,导致了宗族制度的瓦解和法家思想的兴起。‌</p> 平王东迁 <p class="ql-block">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废黜了姬宜臼和他的母亲申后,转而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姬宜臼因此逃往母舅家申国。随后,申侯联合‌犬戎进攻周,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在此背景下,申侯、‌鲁侯、‌许文公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了避犬戎之难,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邑,开启了东周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平王因为被申侯拥立为王,间接涉嫌弑父罪,导致他得不到诸侯的尊重。平王东迁后,周朝的中央王权开始衰落,无法有效统治诸侯国,导致诸侯势力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群雄争霸局面。</p><p class="ql-block">平王东迁,其实就是诸侯等国对周王室发起的绑架行为,是赤裸裸的挟天子。此后,周天子似乎成了玩物,被诸侯推来挡去,一个“礼崩乐坏”的春秋开启了。</p> 繻葛之战 <p class="ql-block">东周初期,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周天子之命。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郑庄公也不再朝见周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 。</p> 春秋五霸 <p class="ql-block"><b>齐桓公‌</b>: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姜姓,名小白,是齐国的杰出君主。他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积极对外活动,扩充疆界,赢得了诸侯的认可和支持;在鄄地召集诸侯会盟,并通过葵丘会盟进一步巩固了其霸主地位。</p><p class="ql-block">“老马识途‌”:齐桓公在出征孤竹国时,由于地形复杂,队伍迷失了方向。管仲提出让几匹老马在前引路,最终成功找到归途。</p><p class="ql-block">“一箭之仇‌”:齐桓公在逃亡过程中曾被管仲射中一箭,但他后来成为齐国国君后,不仅没有报复,反而重用了管仲。</p><p class="ql-block">“庭燎招士‌”:齐桓公为了招揽人才,在宫门外燃起火炬,表示对贤才的渴望。</p><p class="ql-block"><b>晋文公</b>:姬姓,名重耳。重耳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于养士。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即位为晋君。重耳在位期间,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创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襄王赏赐。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为了信守与楚王的约定,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退避三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战后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被周襄王策命为诸侯之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p><p class="ql-block"><b>秦穆公‌</b>:嬴姓,名任好,前660年继位。之后从楚国人手中赎得百里奚,将国家政事交给百里奚,并在其建议下迎蹇叔为上大夫,还暗中重用自晋国逃到秦国的丕豹。秦穆公仁爱,“亡马得民心‌”。一次,秦穆公走失的一匹良马被农民宰杀吃肉,牧官欲治罪,秦穆公却赐酒救人,三年后‌晋惠公攻秦,农民拼死相救。前648年,为救济晋国旱灾,兴起“泛舟之役”。两年后,秦国发生饥荒,秦穆公向晋国借粮,不料晋惠公以怨报德,不仅不给秦国供粮,还发兵攻秦,引发韩原之战。秦穆公在此次战役中生擒晋惠公,而后送其回晋国,与晋国相盟。之后,还扶持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归国继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穆公与晋国联姻,迎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夫人,结成“秦晋之好”,加强了两国的联盟关系。</span>前624年,秦国发动王官之战,大败晋军,次年又用由余之计生擒戎王,但后来在“崤之战”中败于晋国,引发了秦晋之间的长期对抗。秦穆公去世时要求“三贤臣陪葬”,导致秦国朝堂混乱,引发民间不满,影响了秦国的后续发展。总之,秦穆公在位期间,审时度势,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加强国内的发展。对外采取以和为主的方针,与晋国保持相对友好,同时向西发展,使十二个戎国服于秦国,拓地千里,得以称霸西戎,并被周襄王赐予金鼓,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p><p class="ql-block"><b>宋襄公‌</b>:子姓,名兹甫,宋国君主。宋襄公即位前,曾主动将太子之位让给其庶兄‌公子目夷,即“让国与兄”,并参加葵丘会盟。即位后,任用公子目夷为相,平定齐国内乱,拥公子昭为齐孝公。之后,宋襄公“图谋称霸”,并胁迫其东方诸小国臣服于他。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宋襄公讲究“仁义”,没有听从公子目夷的建议,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兵败而受伤。前637年,宋襄公“伤病复发而死”。</p><p class="ql-block"><b>楚庄王‌</b>:芈姓,熊氏,名侣,是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年即位。即位三年,不理朝政,不出号令,日夜为乐。后经樊姬苦谏,采纳伍参、苏从建议,任用孙叔敖等良臣,兴修水利,平定叛乱,征服群蛮,国势大盛,正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06年,楚伐陆浑之戎,陈兵周疆,“问鼎中原”,有取周之意。公元前597年,楚与晋战于邲,楚国大获全胜,饮马黄河,威震华夏,代晋而为盟主。当时,楚大夫潘党建议将晋人的尸首堆起来筑成景观,以炫耀武力。楚庄王不同意,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止戈为武”,武字由止和戈组成,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p> <p class="ql-block">此外,另一种说法中的春秋五霸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他们在位期间分别通过军事手段扩张势力,成为春秋末期的两位重要霸主。</p><p class="ql-block"><b>吴王阖闾</b>: 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阖闾为公子期间,多次参与吴楚之间的战争。前525年,奉命率舟师溯江攻楚,与楚军战于长岸,夺回所丧王舟“余皇”。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执政时期,以楚旧臣伍子胥为相,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斩趾,随后病伤而死。</p><p class="ql-block">阖闾在位期间广罗人才,任贤使能,施恩行惠,发展农业生产,整治军队,数年间使吴国成为称霸一方的强国,还奉行“称霸兴王”的基本国策,把吴国的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史籍上称赞阖闾:“口不贪嘉味,耳不乐逸声,目不淫于色,身不怀于安”。</p><p class="ql-block"><b>越王勾践: </b>姒姓,本名勾践。前497年,越王勾践即位。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舍身入吴。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计然等人,“卧薪尝胆”,实行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平粜通商等政策,扩充水师、步兵,交好齐、晋、楚三国,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484年,助吴伐齐,败齐于艾陵,使吴国放松警惕。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趁机突袭吴都姑苏,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不得已与越议和。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中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前473年,攻破吴都,灭亡吴国,迫使夫差自尽。次年带兵渡淮,会盟齐、晋等诸侯于徐州,被周天子命为“伯”,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此外,他还留下了“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等典故。</p><p class="ql-block">“范蠡”:著名谋士、道家、名贾。被尊为商圣。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激流勇退泛舟五湖。他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p> 战国七雄 <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前473年,吴被越所灭,前306年越被楚所灭。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国七雄格局形成:齐国、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span></p><p class="ql-block">“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氏、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魏、韩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韩、赵、魏三国又合称“三晋”。</p> 商鞅变法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p><p class="ql-block">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上,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1.废除井田制。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p><p class="ql-block"><b>都江堰:</b>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二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p> 百家争鸣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p><p class="ql-block"><b>老子:</b>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孔子:</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鬼谷子》:</b>谋略学巨著。集中心理揣摩、演说技巧、政治谋略、军事外交、经商谈判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p><p class="ql-block"><b>百家争鸣:</b>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p><p class="ql-block">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p><p class="ql-block">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p><p class="ql-block">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p><p class="ql-block">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p><p class="ql-block">当时,各家学派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兵家也是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派别。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研究军事的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有兵法著作。孙膑不仅继承了其前辈孙武的军事理论,而且有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