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桥那歌那电影

时空踏歌

<p class="ql-block">[美篇名: 时空踏歌]</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934948]</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去巴尔干旅行,似乎是为了实现一种夙愿,完成一种情结。如去波黑,就是为了到心念与神秘的萨拉热窝,想在光影斑驳的铜匠街邂逅瓦尔特;而去黑山,则是为了一睹塔拉大峡谷中的那座桥,重温那首记忆中的经典《啊朋友再见》……</p> <p class="ql-block">47年后的一个秋季早晨,我从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前往塔拉大峡谷。沿途高山草甸青碧丰茂,林木葱郁明艳,黑湖清亮含翠,不愧被称为“巴尔干小瑞士”。</p> <p class="ql-block">接近中午,我们到达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峡谷边的一家餐厅用午餐,阳台正对着当年电影镜头中的塔拉大桥,一边品尝着黑山美食“青蛙皮”,一边一览无余地欣赏桥景,真乃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塔拉大桥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桥,全长366米,主桥拱114米,桥到谷底的深度为149米。大桥建于 1937 年至 1940 年间 ,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1946年重建并保留至今,现在大桥还在正常使用中。</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塔拉大桥凌空雄峙、气势恢宏。整个桥身呈一字形平坦延伸,显得简洁坚挺而神态轩昂。</p> <p class="ql-block">而桥下圆弧形的5个桥拱互为连接,一圈一圈地在空间营造了优美灵动的曲线,呈现了婉约多姿的风韵,从而使整座桥的造型在雄伟壮观中可见绮丽峻峭,犹如一件巨大的艺术雕塑坐落在天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眺望,青山巍巍,翠谷幽深,村庄星星点点,红色屋顶引人注目,弥散出一派安谧祥和的气氛,令人遐思无限。</p> <p class="ql-block">从上往下看,塔拉河在峡谷之中蜿蜒曲折,而170米的高差使人有点恐高。</p> <p class="ql-block">谷底宁静的塔拉河平缓地流淌,似一幅长卷倒映着峡谷如画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岁月,它被誉为巴尔干“最美老桥”,1980年,大桥所在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漫步桥上,仿佛时光倒流,回到当年的炸桥场景,大桥正中的那道缝隙,大概就是桥梁的最薄弱之处吧。</p> <p class="ql-block">在峡谷不远处,有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斯特罗格修道院</span>坐落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它是黑山国内东正教徒最重要的朝圣地。据说电影《桥》中游击队取炸药的秘密据点就在此。</p> <p class="ql-block">桥头指示牌上贴满了游客留下的五颜六色、内容各异的贴纸,是作为一种纪念还是到此一游的标志?我只感到好奇。</p> <p class="ql-block">在塔拉大桥的桥头,矗立着一座古铜色战士雕像,英俊的面容带着微笑,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远方。这就是电影《桥》中游击队长老虎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碑文上镌刻着:“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中尉,生于1915年,1942年牺牲。”英雄牺牲在这座桥上时,年仅27岁。</p> <p class="ql-block">1942年,德国法西斯第三次进攻南斯拉夫,游击队长老虎奉命和战友们经过惊险曲折和严酷惨烈的战斗,终于在桥梁设计师的帮助下完成了炸桥任务,给纳粹以沉重的打击。</p> <p class="ql-block">1942年8月,恼羞成怒的党卫军将设计师拉扎莱·乌克维奇杀害在桥头。人们在桥头立了一块石碑,以纪念这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p> <p class="ql-block">电影《桥》以其扣人的情节和深刻的历史背景,成为二战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影片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其角色的真实性和情感的深度。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个角色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层次。</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塔拉大桥时,已是落日时分,瑰丽的晚霞为整座大桥抹上了一层璀璨的玫瑰色,也更彰显了这座大桥的英雄气派。</p> <p class="ql-block">留在历史里的《桥》,就像不朽的《啊朋友再见》一样,那份情怀,那个时代,通过电影,永远镌刻进了历史之中,任时光流逝,任岁月锈蚀,都不会有半分的褪色。</p> <p class="ql-block">“它,真是一座好桥!”让我们再次重温: 那座桥、那首歌、那部电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 万贻平,江西南昌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新时代摄影》杂志签约摄影师,《人民摄影报》特约摄影师。从事业余摄影7年多来,致力于人文与风光摄影原创,截止目前,有300余幅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发表、入展、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