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上被低估的古镇 塘栖

上海旭日东升

<p class="ql-block">说起西塘古镇,估计很多人都知道或去过;但提起塘栖古镇,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塘栖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名气的,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即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著名文学大师丰子恺先生曾对她作出如此评价:“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重镇,塘栖古镇虽然不大,但名胜古迹遍布,这些独特的古迹遗址赋予了塘栖这座江南古镇无限的魅力,是个有时间可以去看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步入塘栖古镇,著名的广济桥便映入眼帘。广济桥是塘栖的地标建筑,南北向横跨大运河,历经500余年,成为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p> <p class="ql-block">“塘栖”之名,意谓“沿塘而栖”。最繁盛时,塘栖被视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生意兴隆,名流荟萃,高贤栖托。广济桥两岸茶馆酒肆、大小商号、货栈、米仓、油坊等鳞次栉比,千百面幌子在运河水波上迎风招展。店铺门面均向水而开,门前一道宽阔的街面,至水边就是密集的河埠头。</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又名碧天桥,通济桥),是古运河上唯一大跨度的七孔石拱桥,桥长78.7米,面宽6.12米,顶宽5.2米,端设石阶八十,石栏素面,桥栏饰有卷云抱鼓石,又有望柱六十四,上刻覆莲,中孔跨径15.69米,顶拱镌有“弘治二年”字样。广济桥始建年代不祥,已无从考证,据说桥建成于唐代宝历年间。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桥塌,百姓来往均靠摆渡,每逢风高浪急,总有人落水遇难。此时,宁波义士陈守清挺身而出,筹资建桥。因所需资金甚巨,故陈守清便搭乘便船至京城,以铁链束缚自身向来往官民募捐。此事惊动了官府,太后、太子纷纷助金赐银,朝廷命官也纷纷解囊,使陈守清募得巨款,历时九年,终于建成了这座七拱长桥,时为元年1498年。</p> <p class="ql-block">1995年,广济桥又大祸临头,但这次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由于水路运输的频繁,来往船只过广济桥时常常受阻或屡屡碰撞桥身,使桥多处受损,局部桥身出现断裂和松塌,使广济桥成了水上交通的瓶颈。为此,交通部门力主拆桥。热心的市民和文物部门反对拆桥的呼吁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于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市三级政府拨款,对该桥进行了抢修,对所有的桥墩都作了水下加固,并分别在桥的两边建了护桥墩,避免船只碰撞,并立碑记与保护标志牌,以示保护。</p> <p class="ql-block">塘栖古镇其实不大,过了广济桥,左边是北圣堂街(又名水北西街),右边是水北街,两边都不过几百米。这条步行街就是从广济桥过河以后的那条街,街面也不算宽,小吃琳琅满目,有传统特色小吃粢毛肉圆,椒桃片、麻酥糖、麻糕、年糕、干菜饼等,都是塘栖当地的土特产,还有豆沙的、枣泥的、香肠的、咸肉的等各种馅料的甜的或咸的粽子,惹得同游的吃货们不时被勾引得驻足品尝,或干脆解囊购买。</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店朱一堂和发根糕饼店都在这条街上,糕饼品种齐全,最受老年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塘栖传统糕点深受杭州人民欢迎,其融合老作坊的传统手工艺,重麻酥糖、绿豆糕、桂花糖年糕、桔红糕、干菜饼、椒桃片、花生酥、椒桃片等几十多种传统茶食糕点。塘栖传统糕点的几家老商号均在水北街上设有专卖店。如果来到塘栖,绝对要挑一些买回去。</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老街北端的永财糕点也很有地方色彩,规模也不小,店面也有些特色。这里的食品业历史悠久,各有特色,也各有回头客。</p> <p class="ql-block">北圣堂街(又名水北西街)——在广济桥北堍往西,与水北连壤,亦称水北。</p> <p class="ql-block">水北街134号还有一家“塘栖书场”。</p> <p class="ql-block">塘栖说书也是旧日市镇的象征。南来北往的人,停靠在塘栖,听书是当时很好的娱乐方式。</p> <p class="ql-block">民间艺人在葫芦上烫画,葫芦代表福禄寿。</p> <p class="ql-block">鳞次栉比开设的商铺、客栈、茶馆,古玩店,还有现代的咖啡馆,奶茶铺。</p> <p class="ql-block">西姚宅塘栖故事馆,为三间二层的清式建筑,占地约540平方米。姚氏祖籍余姚,从事榨油业,早在清朝太平军驻塘栖以前,就已经开设油车,几度兴衰。在人称“六老爷”又谓“姚皇帝”时期,是姚氏鼎盛期,后在民国初,又在此地重新开张“乾泰新”油坊。</p> <p class="ql-block">沿着水北街向西,这里也是一段临水长廊,典型的江南风格。灰白的墙体,斑斓的木柱,红灯,木椅,缺少的是和煦的阳光和透亮的空气。</p> <p class="ql-block">塘栖的廊檐街,在靠河的一边建有“美人靠”与廊檐街相配套,颇具特色。这些“美人靠”,其实是一长溜独特的木制长椅。这长椅塘栖人最早是唤作“米床”的,因为它最初并不是给行人停留歇脚的,而是为塘栖米市服务的。塘栖曾经是方圆百里盛极一时的著名米市,街上处处都是米行,米行进出货都离不开各种船只,这沿河的长椅便成了收米和卖米的经营场地,商家在上面堆放一些笆斗米袋之物,故将它称之为“米床”。</p> <p class="ql-block">旧时塘栖廊檐是街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洋溢着浓郁的水乡风情,称奇江南。清代诗人王拭曾有一首描写塘栖廊檐的诗,诗云:“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廓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笠屐学坡翁。”这首诗形象地向人们展现了塘栖的廊檐,曲曲直直的长廊将全镇连成一片,出门连下雨都用不着戴笠穿屐了。</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塘栖的的街坊廊檐,流水深巷,看着旧时的灰墙白瓦,安静闲适。</p> <p class="ql-block">运河北岸的水北街全长1386米,是塘栖古镇留存的最大明清建筑群,“聚源昌”糖色店等古建筑物已恢复临街旧貌。</p> <p class="ql-block">水北街是塘栖古镇留存的最大明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儿时岁月,模拟了旧时光里的场景,老式自行车后载着雪糕箱,让人一下子穿越回到了小时候,仿佛听到夏天卖雪糕的叫卖声。骑车卖雪糕的已经留在了过去,尽管如此,那些远去的叫卖,给大家童年时代带来的欢乐和梦想,早已深扎在人们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水北街116、117号是“聚源昌”字号,白墙上写着“聚源昌”、“藕粉”、“糖色”7个大黑字最引人注目。门前靠河的石阶貌似以前的码头,可停船装卸货物。据说当年这里是囤积粮食的仓库,为杭州市供应。</p> <p class="ql-block">离聚源昌不远处,一扇门上挂着白底黑字的招牌“塘栖水北粮站”,如今是银铺。水北粮站前身是一家名为“广太丰”的私人米厂,这一座粮站现在早已不用,已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塘栖镇御碑码头。御碑码头牌坊矗立在运河之畔,乾隆皇帝6下江南有三次是在这里登陆。为保护乾隆御碑,兴建了御碑亭、御碑公园和御碑码头,成为塘栖运河的一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位于水北街原杭州水利通判厅(添设府)内。至民国初,府址被毁,而碑尚存,由崇裕丝厂首任厂长卢锦江建卢宅内时,将碑砌入墙内,幸以保存下来。乾隆御碑通高5.45米,其中碑额高1米,宽1.5米,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浮雕;碑高3.35米,宽1.4米,厚0.5米;须弥座出土高1.1米,宽1.8米,厚0.8米。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其内容为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查得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皇粮情况,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江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江省,特免去地丁钱粮30万两,将“圣谕”刻于石碑,晓谕官民。</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塘栖古镇已成为旅游胜地,水北风情特色街、沿河美食街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你也可以在某年某月的每一天来塘栖古镇选一座茶楼坐坐、钻钻弄堂走走市桥,体会一下古镇的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