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文溪彭龙光庆堂

史永坤

<p class="ql-block">  祁门彭龙村始建于宋开宝年间,因村基平旷,一望平畴,谓“平垄”,本地方言“平”与“彭”,“垄”与“龙”谐音,慢慢变成了“彭龙”明朝正式命名“彭龙”延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彭龙四山环护,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来龙山脉”、“照尖”、“古铜尖”、“唐过岭”均由牯牛降历山分脉延伸,由东向西蜿蜒连绵,群峰叠嶂,“朝云暮雾半山云”,是彭龙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样体现了祁门茶乡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村前文溪河与村东龙溪,村西塘溪交汇,最后流入历口大河。</p> <p class="ql-block">  彭龙村汪氏族人自明清时期人口就已达干人,历代先人自强不息,历口曾是彭龙人发展商业的中心,他们在历口开油坊、茶厂、布店、屠店和杂货店,俗有“假历口真彭龙”一说。清末至民国“祁红”鼎盛时期,彭龙茶商代表有十八字号,茶号更是遍布全国,将本地祁门红茶远销海内外,本村的“同和昌”茶号生产的祁门红茶,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村中现在仍保留英国人清朝时期在同和昌茶号门口拍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彭龙村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文物古迹是彭龙这个千年古村最好的物质记录,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虽然彭龙村很大部份的建筑文物已损毁,但是完整保存下来的“光庆堂”、“敬典堂”、“彦兴堂”、“邵政堂”、“起竣堂”、“墩伦堂”六座古祠堂现屹立于大片的古民居之间。村内交通由悠静的青石板小巷相连,村口古树下的各种石碑,验证着彭龙村历代以来的乡风文明,正是这些村规民约成就了一代代彭龙人。</p><p class="ql-block"> 彭龙的祖先给村里留下了他们时期的辉煌。村里的“舞蹈队”、“管乐队”、“十番锣鼓”、“龙灯队”等,随时就能奉献一台几小时的文化大餐,“扑蝶舞”和“十番锣鼓”分别成为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村中自2015年开始,每年大年三十自办“乡村春晚”,所有节目都是本村村民自己编排演出。“2021年民俗闹新春”彭龙村的《十番锣鼓》、《扑蝶舞》及嬉龙灯节目,大年初一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频道播出,并被CCTV多个频道转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世美坊</p><p class="ql-block"> 彭龙村建村于宋代,原名“平垄”,后因村后龙山古木森森,传说有神龙出没,故改名为彭龙。村中有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世美坊。</p> <p class="ql-block">  世美坊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是为了纪念汪宗顺中进士和其历任赣州同知的成就而建。牌坊的设计精美,正面正中刻有“科贡第”三字,下方横书“壬午进士汪宗顺”。牌坊背面刻有“世美坊”字样,并记录了多位汪姓族人的学历和官衔。世美坊不仅是彭龙村的重要历史遗迹,也是研究徽州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光庆堂前“南山毓秀”门洞</p><p class="ql-block"> “南山毓秀”是一个诗句,出自宋代诗人邹应龙的《登谢公楼》。这句诗“沿岸城廓开翠屏,南山毓秀欲腾云”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南山美景的赞美之情。</p> <p class="ql-block">汪氏宗祠——光庆堂</p><p class="ql-block"> 彭龙祖祠“光庆堂”背靠来龙山脉,面向东南朝山“古铜尖”,始建于康熙八年,全祠总柱122根,堂中所有柱子底下用的都是雕花的青石“柱墩”,全祠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徽式砖木结构,全祠分前、中、后三进,分别是前堂,正堂和后堂,整个祠堂梁上架的短柱都有精美的木雕柱托,整体工艺高超,气宇轩昂。</p><p class="ql-block"> 站在老祠堂前,“汪氏宗祠”四个大字即印入眼帘,字的下方是护卫栅栏,栅栏的三个门是与祠堂的“大门”及两“边门”相对应的,通过宽阔笔直的青石板大道,进入栅栏门,就真正来到了宗祠的大门口,地面上的青石板宽大而平整,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对精雕细琢的青石“门墩石鼓”,石鼓与门墩以狮子完美相连,石墩以及与石墩平齐的墙面配以工艺精致的石雕作衬,有“鲤鱼跃龙门”,有“马到成功”,有“喜上眉梢”,有“龙凤呈祥”等等,一副副栩栩如生的画面,饱含着美好的愿望。祠堂的大门门槛很高,只在村里有重大活动时正门才会开启,平时有事进出只开左右边门。</p> <p class="ql-block">  汪氏宗祠“祠基”前低后高,前堂下一级台阶到天井中通行道,而后上两级台阶至正堂,后堂穿过天池中通行道后,上两级台阶至寝堂,寓意步步高升。由此足见汪氏先祖用心深远,对后代子孙寄予厚望。</p> <p class="ql-block">  通过祠堂门即到前堂,在重大节日或庆典时,都会在前堂搭台演戏,前堂与正堂之间是宽大的天井,“中通行道”将天井对称一分为二,前堂下一级台阶通过中通行道,再上两级台阶,就到了正堂;天井两边留有宽敞的走廊,两边走廊尽头的侧边都开着一小门,我们俗称“腰门”通向室外,是两个疏散出口。走廊的尽头上一级台阶也就进入正堂。正堂正前方一对立柱上是一副对联,上联“东鲁华公唐封越国家声远”,下联“赤山倚祖宋肇文溪世泽长”,此联道出了彭龙汪氏的渊源和豪气。</p> <p class="ql-block">  正堂正中大梁上高挂“光庆堂”堂匾,原本正堂左右摆梁上挂“纯嘏天赐”“报本心诚”“达尊有二”“风追卫武”“义洽比闾”等等功名匾、寿匾、贞节匾点缀正堂,可惜文革时期都损坏了。正堂正前方是“照壁”墙,“照壁”墙正上方书“万古流芳”,“照壁”墙的下方开大门通往后堂,正堂两侧各有厢房一间,用于储藏祭器之类物品,正堂是祠堂的主体,是举行祭祀和庆典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穿过“照壁”墙大门,我们来到了后堂,后堂分“天池”“寝堂”和“厢房”三部分,两厢房分别在“寝堂”、左右,后堂面积约占总祠面积的四分之一、一进后堂就是长方形天井,天井下方为天池,天池在风水上有聚财之意,其真正作用是蓄水防火,一条通道将天池对称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天池中通行道,登两级台阶即到寝堂,寝堂高设寝座,供历代祖先神位,神座上高挂红底金字“尊祖敬宗”,字的正下方是始迁祖汪倚公像,整个后堂庄严肃穆,使人有凛然之感整幢建筑中木质梁柱宏伟且精美,地面青石板工整又得完美拼接,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幢建筑中有五口水井,前堂天井两边石板下各一口,后堂天池两边石板下各一口,还有一口就在正堂中央最大的那块青石板下面,这真正是将防火工作做到极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