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非马〈鸟笼〉诗作系列】<br> <br>非马在1973年写了他的头一首〈鸟笼〉诗,之后又陆续写了好几首同鸟笼有关的诗。这里是他的〈鸟笼〉诗的创作足迹:<br>〈鸟笼〉<br> <br>打开<br>鸟笼的<br>门<br>让鸟飞<br> <br>走<br> <br>把自由<br>还给<br>鸟<br>笼<br>(1973)<br> <br>〈鸟笼与森林〉<br> <br>为了使森林沉默<br>他们把声音最响亮的鸟<br>关进鸟笼<br>从小到老到病到死<br>管它什么鸟权<br> <br>鸟们鼓噪<br>他们便把鸟笼<br>越造越大<br>直到有一天<br>鸟笼成了森林<br>但绝不沉默<br>只歌声<br>变成啼声<br>(1982)<br> <br>〈再看鸟笼〉<br> <br>打开<br>鸟笼的<br>门<br>让鸟飞<br> <br>走<br> <br>把自由<br>还给<br>天<br>空<br>(1989)<br> <br> <br>〈鸟·鸟笼·天空〉<br> <br>打开鸟笼的<br>门<br>让鸟自由飞<br>出<br>又飞<br>入<br> <br>鸟笼<br>从此成了<br>天空<br>(1995)<br> <br>〈鸟笼与金丝雀〉<br> <br>没有霉湿的囚墙可刻画<br>金丝雀<br>只好把岁月<br>统统交给<br>随风而散的音符<br>去瞻望<br>(1995)<br> <br>〈笼鸟1〉<br> <br>鸟笼的门大开<br>鸟背着双翅<br>在笼里踱方步<br>然后抬头<br>看了天空<br>一眼<br> <br>飞过了阴晴圆缺<br>春红夏绿秋黄冬白<br>现在它只想<br>用一双虚拟的翅膀<br>飞向<br>那虚拟的<br>天外<br>天<br>(2017)<br> <br>〈笼鸟2〉<br> <br>在这网络时代<br>他知道<br>自由这字眼<br>已没多大意义<br> <br>此刻他正用眼睛<br>打开<br>那虚拟的笼门<br>调整身上<br>那对虚拟的翅膀<br>随时准备一冲上<br>天<br> <br>那无风无雨无霜无雪<br>无边无际<br>虚拟的<br>天<br>(2017)<br><br> <br> <br>【非马〈鸟笼〉诗作评论摘要集锦】<br> <br>1.纪弦:读非马的〈鸟笼〉<br>诗人非马作品〈鸟笼〉一首,使我读了钦佩之至,赞叹不已。像这样一种可一而不可再的“神来之笔”,我越看越喜欢,不只是万分的羡慕,而且还带点儿妒忌,简直恨不得据为己有那才好哩。<br>我认为,此诗之排列法,其本身就是“诗的”而非“散文的”。如果把它排列成:<br> <br>打开鸟笼的门,<br>让鸟飞走,<br>把自由还给<br>鸟,笼。<br> <br>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此一来,就“诗味”全失了。一定要把“鸟”和“笼”二字分开来,各占一行,这才是“诗”。这才是新诗!这才是现代诗!<br>说到诗的主题,非马不但把“自由”还给“鸟”和“笼”,而且还有个第三者—我—在这里哩。让飞走的鸟自由,让空了的笼自由,也让读者自由—所谓“留几分给读者去想想”,言有尽,意无穷,这多高明!多么了不起的艺术的手段啊!<br>朋友们:请用你们的想像去创作一幅画吧—站在旧金山最高一座山的山顶上,纪弦举杯,遥向远在芝加哥的非马道贺与祝福的那种神情。<br> <br>2.朱二:论非马的诗<br>可以看到,有意识地反逆人们平常的观物丶思维习惯,是诗人“求新”的独特方式。用非马的话说,即“从平凡的日常事物中找出不平凡的意义,从明明不可能的情况里推出可能”。创新虽为艺术的普遍法则,但通向“新”的道路却因人而异,从这里往往显示出作家的独特风貌。<br>择取别人不曾用过的意象,自然能“新”,但如果择取的是一般诗人常用的意象,这时“反逆思考”就更重要,其作用更为突出,诗人的独特性也表现得更为充分。最典型的例子是〈鸟笼〉:“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打开鸟笼,放鸟返归大自然,这是多少文人墨客咏叹过的主题,它几乎成为人类向往自由的公共象征了。而非马却硬是将它拉向相反的方向,呼喊“把自由还给鸟笼”。这种前所未有的呼声,无疑给读者一个巨大的“不意的惊奇”;而惊讶之余,必然更深刻地体会到”束缚他人实自缚”的哲理内涵。在这里,反逆思考成为翻旧为新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在非马诗中运用广泛且效果奇佳。<br> <br>3.喻大翔 :现代诗神的独舞<br> <br>笼鸟还把 走 让门鸟打 <br> 给自 鸟 笼开<br> 由 飞 的 <br> <br>(直排的〈鸟笼〉诗,《笠诗刊》55期,1973.6.15)<br>无论就符号的能指义,所指义,还是整体排列形态,它一直是叫我“惊异”不置的诗。2-4行俨然是一架呈几何图形稳固的鸟笼,鸟在里面受困,它自己也时刻在警惕着自己的职责。由於位置和“开”字本身的构形,第一行的二字又像一把被打开的锁。它的突兀有力,则使鸟笼的几何图形破开一个缺口,鸟就从这个门拍翅而飞了。“走”的符号象征着鸟,她两旁空白的隐符号就是她自由的旷野,四五六三行的距离及其组合,失去了封闭状态。最後两行,把“鸟”与“笼”两字单列作为单个存在的形象,很寓深意,鸟与笼在一起必是一块禁地,一座监狱,一个悲剧,这都是人为的制约,而拆散了才能各得自由。再与题目一关照,二字仍是一个词,又加强了侧重於鸟笼的象徵。短短九行十七字,字句章的系统构形富於变化,且有抽象的形式美;对於禁锢自由且自我失去自由的社会丶组织与个人丶家庭与儿女等,无疑是一篇催人警醒的神话。<br> <br>4.武治纯: 他站在文学多元化的交汇点上<br>采用笼中鸟以喻失去自由是一个相当古老而平常的意象,但非马的惊人之笔在於:不仅把自由还给鸟,尤其是在最后两个字的两行排列,强调了把自由还给笼。这就把锐利的诗剑刺向了矛盾对立的世事万物中剥夺自由一方的心脏。<br> <br>5.孙基林:论非马的意象诗<br>这首名为〈鸟笼〉的诗,是“反逆思考”或“多向思考”的经典性作品。把鸟笼打开,让鸟飞走,诗人不说把自由还给鸟,却说还给鸟笼,这就开拓了审美与思考的另一空间。鸟被关在鸟笼,鸟失去了闲散的自由,鸟笼失去了自在的自由,不自由是双方的。事物是相辅相成丶相互链接又制约的生态系统;它不是单一的存在物。诗人后来又写了〈再看鸟笼〉和〈鸟·鸟笼·天空〉,前者是:“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天/空”;后者是: “ 打开鸟笼的/门/让鸟自由飞/出/又飞/入//鸟笼/从此成了/天/空。”诗人刘荒田在解读这三首诗时说,他不禁想起了禅的三个境界,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诗人的境界层层递进,每层都有独特的风光,实在是叠生惊奇,令人把玩不止” 。<br> <br>6.孟祥生:冷峻深邃的知性透视<br>人们的顺向思维通常认为,一只鸟儿一旦被关禁在笼内,它也就失去了遨游山林丶飞翔碧天的自由,因此打开了鸟笼,获得自由的自然是囚居於笼内的小鸟。但是诗人的透视却并不止於此,他的视觉同时触及到了鸟与笼的两端,他以一种反逆的丶全新的思路向人们揭示出,一旦鸟笼被专门用来关拘小鸟时,失去自由的不仅仅是笼内的生命,鸟笼本身也被扼杀了自由。这是一种双向的冷静的审视。我们以此哲理来返视人生现象,便会由诗人新奇的想像的触发而引起多重的联想。当社会中的某一层次丶某一部门丶某一领域的人自觉或非自觉地担负起监视丶限制丶管教另一层次丶另一领域内的人时,实际上他也走上了自身的异化,他同时也失去了本身应得的自由,只是这种自由的失去,平常人不易察觉,不易体悟,但诗人却以其深刻新奇的想像,尖锐而又冷静地将它揭示了出来,在读者的心灵上造成了一种震撼,然后启人细细地咀嚼和回味。<br> <br>7.古继堂:平地喷泉<br>这首九行十七个字的诗,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鸟笼本来是关鸟的,它是限制别人自由的。但当它剥夺了鸟的自由的同时,也就给自己设置了笼牢,也就把自己置於不自由的地位。所以诗人说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这十七个字,字字都是构成一个深刻的,巨大的哲理思想不可缺少的元素。这种哲理思考导出了这首诗明确但含蓄的主题。<br> <br>8.刘强:出实入虚 大实大虚<br>非马的诗〈鸟笼〉,在台湾曾引起过轰动,不久前入选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编注的《国文选》。<br>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出实入虚,大实大虚”之境。<br>台湾有好几位诗评家,曾经都说它是非马艺术思维中“反逆思考”的一个典型诗例。我的理解则是,非马的观物方式同一般人相反:超越“物观”,进入“虚观”。一般人以为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当然是把自由还给鸟。这叫“以实观物”,物我两“实”,只见“实”,不见“虚”。非马的观物方式不同,所谓“把自由 / 还给 / 鸟 / 笼”,便是一种“虚观”的超越。<br>鸟笼关鸟,鸟笼本身也受到拘缚,失去了自由。一般人的观物方式,只见鸟被鸟笼关的不自由,不见关鸟的鸟笼自身的不自由。这就是一种“物观”,停留於“实”。非马跳脱“物观”,升华而为“虚观”,眼界大开阔了。他进入了一种高层次的自由之境:宇宙自由。<br> <br>9.刘荒田:鸟与鸟笼<br>这首短诗;是名诗人非马先生的杰作,自1973年在台湾《笠诗刊》发表以后,一直是海内外论者品评非马作品的重点之一。它好就好在以最精练的口语,导出了一个极其富有个性,形象甚为丰满的哲理。“鸟笼”和“鸟”的形象,是哲学上的代号 ,象征两个互为依存互为对立的实体。读者与论者尽可以见仁见智,将它们解读为灵与肉丶理智与感情丶个体与群体丶自由与奴役丶社会与个人等相反相成的概念。<br> <br>10.何均:从非马诗歌谈新诗的回归与可能<br>非马诗歌大多短小,且几乎把形式排列与诗歌节奏推向极致。如〈鸟笼〉...这就像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很空灵,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间。.....其语言朴实无华,如口语,但张力大,内涵丰盈,富有哲理,值得反复玩味,如〈醉汉〉〈鸟笼〉,语言之干净到无法再删一字的地步。<br> <br>11.陈忠干:诗界的轻骑兵<br>全诗才十七个字,但明确表达了开放门户的主题。鸟和笼均得到自由。使人联想到如果放不开或闭关自守,效果就不好。比如,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就应让他飞向社会丶飞向广阔的天地.可是,有些父母放不下心,要他们守在自己身边,结果,孩子不自由,父母也不自由。只有打开鸟笼放飞鸟儿,鸟和笼才能都得到自由。诗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的容量是如此的博大。<br> <br>12.杨兹举:一只自由飞出飞入的鸟<br>“鸟”是自然之存在物,“笼”是人为的社会之存在物,作者是在表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的对立,还是人的社会──历史性对人的自足的本性的束缚? 是灵与肉的冲突,还是自由与奴役的矛盾? 非马诗歌丰富形象,深广的内涵,决定了人们对它诠释和演绎的多元化。<br> <br>13.查干:独辟蹊径的飞马<br>初读此诗,令我惊奇和感叹,他怎么想到了把自由还给鸟笼,这样寓意不凡的“反逆思考”的句子来?这让人叫绝。他的思维方式,这里就与众不同,高出一格。从“物”入“虚”,扩大诗的空间,哲理的光辉,引读者神游一方妙境。<br>在一般人的眼里,“鸟笼”是自由的丶主动的丶掌握别人命运的。非马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是浅薄的。只有深入思考,变幻地思考,辩证地思考方能得出“鸟笼”也不自由的道理来。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大跳跃。这种大跳跃的实践者,就是非马。这是一个大实大虚的自由之境,非马来去无阻。<br> <br>14.张立科 :知性的触动<br>他的这首仅17字的小诗〈鸟笼〉,可以说将自己诗歌的创作技巧丶艺术风貌丶思想蕴藉等众多方面和谐的熔为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br>鸟笼作为一种客观意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探寻自由的诗歌在创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然而,就是在这普普通通毫不新鲜的两者组合中非马却独具慧眼,以偏执的视角对其进行深掘,带给读者难以言说的陌生感,并让读者在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极具韵味的主观领悟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满足。.......<br>读完全诗只是几秒,走出全诗却忘了时间,我不免为非马冷静的表现手法丶知性的笔触击节叫好。17个汉字机器零件般排列起来,惜字如金,断句独特,在一些看似平常的意象再造中孕育着一股活泛流动的诗魂。<br>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品性和经验介入这首诗,或许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也是非马诗歌空间开掘的无限性的体现。诗人善於运用单纯鲜明的意象,从中切中时代脉搏最强劲的一支,用最简单的形态演绎最严肃的人性主题。技巧上兼容并蓄,诗意上意味隽永,表现技巧独特,贴近现实人生,关注社会生活,并有着自我诗风的执着张扬--这就是非马--一个在现代和写实两种技巧中出出进进的兼具诗人性格魅力和诗歌艺术魅力的个性诗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