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照片~见证时代变迁

laozhe

<h1 style="text-align:center;">百年历史照片,见证时代变迁</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几张照片,是高又明先生的家庭照片及全家福。几张照片背后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众后裔口述照片情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清末历经民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又明与陈景美及女儿芝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启纶口述:第一张是我父亲与二妈陈景美及大姐芝英(紫花),照片背面父亲书:“中华民国十有二年二月之望与余妻陈氏,女儿紫花摄影于西安,时余年三十八岁矣,以誌之。又明识”。</p><p class="ql-block"> 另一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殷实、幸福、和谐美满的的大家庭,后排依次从左向右是我大哥高启绩、五姐高蔚英、大姐高芝英、四姐高蕙英。中排是八姐高蓂英、大妈王贵珍、九姐高葆英、父亲高又明、七姐高萱英、我妈张彩珍。前排外甥女陈嘉琪、本人高启纶、外甥女祝晓雯、大弟高启维。这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后拍摄的。那时民国照像业初兴,是在西安有名的《西京庐真摄影社》拍摄,历经苍桑照片得以完好保存,其中曲直不予细述,十分珍贵。这也是我家唯一一张人数最多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又明先生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加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实业振兴陕西</p> <p class="ql-block">  高启维口述: 我的父亲高明德,字又明,以字行世。他是陕西辛亥革命先贤,早期同盟会核心人物,近现代名人。1886年3月13日(农历二月初八) 生于陕西泾阳县寨里高家堡村(有时这一区域归入礼泉)。1944年出版的《西北革命史征》人物纪传中写到“高明德,字又明,泾阳人。性沉静,有巧思。因井勿幕入同盟会,并介绍柏筱余、吴希真诸人加入革命团体。以西北军火无来源,函商沪总会派技士温自强来陕,从温学制炸弹,又随熊克武至沪,专习制造无烟火药及炸药等。辛亥西安反正,任军府军械官,就地取材,制造地雷炸弹,东西战场,均资其力。陕党人以制造军火名者,又明实首倡之。”</p><p class="ql-block"> 1925年,孙中山、胡景翼相继逝世,时局骤变,国民二军失败,父亲在北京旅居一段时间,观察形势并无大的转机,1931年遂携家眷返回陕西,定居西安东木头市52号。从此脱离军政,发挥他长期掌管军械,对化工机械都很熟悉的特长。和他的军工属下,开办西安第一个化工企业—集成三酸有限公司,并与友人创办阿房宫电影院、西京国货公司等实业,发展民族工、商、文化事业,实业救国。又为开拓西北招商引资,合资开办西北饭店。这些企业在当时都采用先进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运作。他被誉为西北工商文化界范蠡式的人物。这些企业奠定了陕西工商文化业的基础,有些至今还发挥着它的作用。他收集保存的辛亥文物,以及著书立说所撰写的遗著《如是我见我知录》等,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精于鉴赏的收藏家,任“長安青門齋”顾问13年。他收藏的珍贵文物字画有16件被陕西省博物馆收藏。因此在不少人物传纪中,把他放在科技文化栏目当中。</p><p class="ql-block"> 父亲历经三朝(清朝、民国、共和国),多年积劳成疾,因病逝世于1951年,时年65岁。</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上的故事</h3> <p class="ql-block">  高启纶口述:照片上的王贵珍是父亲的发妻贤内助,邻村社树东门外人,他父亲是有名的厨师,大妈善烙托托馍,她秘制酱笋肉丁、香菜羊肝可久贮存于瓦盆,夹镆食用。本人终生喜吃包谷面搅团、佐以醋水水调料和辣子炒咸菜。晚清末娶她时,父亲在泾阳巨富“大簸箕村柏家”伴读司事已有年了。成亲时新娘子的新衣服是借来用了三天的印花蓝粗布衫。婚后住高家堡与婆婆及我的两个叔叔在一起生活。父亲在外面秘密从事反清活动,二爸主家务庄稼,我那二爸比张飞还张飞,视民党为土匪,主张起早贪黑干农活,后来也不让他的孩子们上学,教育他们放勤快。当时泾阳有个风俗,兴的是小叔子可以打嫂子,叫做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我二爸一进门就用杈子打大妈,猛的很。有一次用斗甩到大妈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大妈哀求说,二叔、你打我不要紧,不要把孩子吓着了。后来孩子叫有有确因受惊吓染病而亡。旁人劝二爸说,你大哥年岁大了,你嫂有孩子也不容易。二爸听后就给大哥买了个小孩叫同同,父亲哭笑不得,没有要。这是民元时的事情。后来大妈有了亲生女莲英。民俗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有了后来商议给父亲再娶妻的事。</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我二妈陈景美,礼泉阡东镇陈家村人,是民元后在髙家堡娶的媳婦,人秀美瘦弱,有文化。陕西靖国军兴,护法倒陈。父亲出任靖国军总司令部军械处处长,兼第四路军胡景翼部军械处处长。总部驻扎在三原,辖区渭北一带。父亲携陈景美居住在三原北极宫。因膝下尚无子,当时风俗,为求得生育顺昌,即领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大姐芝英,芝英姐非常贤淑。二妈后来又生育四姐蕙英。在我的印象当中的,二妈的身体非常虚弱。患有糖尿病,后期双目近失明。她信奉佛教,吃斋念佛。有一个丫鬟专门伺候她。父亲让我过继与她,为他养老送终。二妈病逝由我和大姐芝英披麻戴孝,请得卧龙寺的和尚师傅。为她在家做了隆重地超度法事,这是1948年左右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父亲负责制造筹集军火,既缺少器械,又缺少原材料,完全依赖同志们集资潜购运回,军械枪技之另件也及其缺乏,生活困苦,于右任总司令常多次当面勉励、嘉奖父亲曰:…你劳苦功高…。这张照片是在靖国军倒旗时拍照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居无定所。直到1931年定居西安,这时父亲才把发妻和女儿莲英接到西安团聚一起,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家庭,在这所三进五间宽的深宅大院中,他住在上房的东屋,过着安定无忧的日子。</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的第一个男孩</div> <p class="ql-block">  父亲41岁时有了男孩,是1926年在北京北池子银札胡同出生的,叫启绩,生母为三妈赵舜琴。据堂兄启伟讲,靖国军改编出关以后,父亲回陕公干,很忙碌,不久又要出关到开封,他和莲英站立在门口的石头墩上,眼望着大伯和伯母赵舜琴抱着蔚芝坐上马拉轿车,随后大队人马场鞭出了三原县城。从此三妈陪伴父亲,一直到二军失败,旅居北京相父教子的一段生活。31年携家眷返回陕西,定居西安东木头市52号。三妈的父母早亡,赵家有他一个婶娘。父亲曾对我母亲讲,我的这个三妈有“宜男之相”。回到西安定居以后。生育孪生姊妹萱英和蓂英。三妈不久患肺结核后久病不愈,直到1935年去世。她去世时放心不下孩子。父亲告诉她,四个孩子都由我大妈抚养。大哥启绩在晚年还随笔回忆他们在一起的那些幸福生活情景。当时高家只有大哥一个男孩,父亲已五十岁了,那时的这个年龄就是老人了,想多要几个孩子,就又迎娶了当时只有二十岁的张彩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又明与赵舜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发扬“陶孟遗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张彩珍成功育孤</p> <p class="ql-block">  高菊英口述:我母亲张彩珍是宁陕县关口黄泥堡人,曾上私塾两年,其父为长,兄弟十二人,父早亡,与寡母王定顺相依为命。为逃婚出山投奔西安堂二姐张彩城。母亲在西安当过护士,但见血常常犯晕。经媒人介绍我父亲,嫌年龄大,不允。后又提亲,又是父亲,犹豫再三,请人卜了一卦,言说好亲,以后诸事顺利,且闻我父亲为人好,有学识等。遂允婚。婚后生育二个女儿,姐葆英,我菊英,四个男娃,哥权生3岁夭折,哥启纶、启维,小弟启宏。</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家相夫育儿。51年父亲去世,母亲终生守寡为外祖母养老送终,把子女抚养成人。1952年城市定成分时,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大妈、母亲竟然被不公正的双双戴上地主分子帽子。母亲善良、宽厚,脾气温和,从来不和任何人拌嘴、吵架,然而,在57年的私房改造中,因家中上有外祖母,下有五个未成年的子女,生活无收入来源,要求在政策上生活方面给予照顾,又被极端地扣上抵制社会主义改造罪名,在东木头市原尚友社剧场受到千人大会批判斗争,错误宣布判处人民管制三年,由街道、派出所监督劳动改造,每周到派出所汇报思想,在街巷无偿劳动改造,每天5、6点起床打扫街道卫生,寒冷的冬季,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街道上鲜有人走动,一个孤零零的廋弱老妇人,拿着扫把在扫雪,看到这个画面的同学朋友,无不感到颤动,至今见到我们,回忆起来,无不感触唏嘘,然而,她确处之泰然,酷热的夏天,有时带着小孩子打扫卫生,孩子说渴了,她再艰苦,也给孩子买个冰棍吃。整天在街道食堂,街道办的化工厂无偿干活,外出得请假。为了生计她也给别人看过孩子,给街道沙发组、裁缝铺等做零活,1966年文革浩劫中,惨遭北京串联来的及西安的红卫兵三次抄家,期间被毒打、批斗,游街、险些被扫地出门。然而由于她特有的坚强,过人的智慧,宽广的胸怀,在逆境中努力尊严地活着,含辛茹苦将子女五人抚养成人,各有成就,并抚养了几十个儿孙,关爱了几代人。终于挺了过来。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为经济建设,81年政府大规模摘掉地富反坏右的帽子,母亲也从此摘掉了地主分子帽子,那一年,她65岁,才成为一位普通的公民,幸福的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八、九十年代,女儿带着她游览南京、广州、中山等地,重温丈夫的革命行踪;1994年外孙女从瑞典回来把她接到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探亲旅游。仁者长寿,母亲也长寿,她活过了几乎所有的同时代人,是全国当时的少数几位辛亥革命第一代遗孀之一,2011年,辛亥革命后裔(陕西)联谊会聘她为名誉会长。</p><p class="ql-block"> 2012年,母亲以96岁的高龄仙逝。</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上的子女们</h3> <p class="ql-block">  高启纶口述:大哥启绩,1926年出生,西安市26中特级教师,授课物理,为人正直谦虚,深受广大师生爱戴,就是在文革期间,也受到师生的保护。他退休以后。每年的生日,都是由他的学生给他举办。2012年87岁逝世。</p><p class="ql-block"> 本人启纶,1941年生,大学学历,民革党员,执业医师,自由撰稿人,辛亥革命后裔(陕西)联谊会副会长。1958年高中毕业因政审辍学。经在工厂当学徒工的锤炼,承先父自学自立和毌親逆境奋行家風,自学成才,考入高校取得职称,论文《少腹茴核汤在男科的应用》经专家推荐收录在《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海峡两岸孙文论坛》中、撰写《水谢亭会议始未》大会交流,他还为《西安晚报,西安地理栏目》撰写多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姐姐葆英,1937年生,高级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享有国务院专家津贴。民革成员,曾任民革甘肃省委副主委。被当选为第六、七、八届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弟弟启维,1944年生,中医师。现为专职国画家,省市书画家协会会员。2003年论文“漫谈齐白石画虾”入编《中国专家論文集》,增补图录后又入编《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获奖精典》2009中文版获特别金奖。为中国书画传承和弘楊做出了贡献。2011年编辑出版《辛亥百年书画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年高又明在西安东木头市故居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启纶、高启维及管家罗世杰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年家规家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父亲亲书遗嘱</p> <p class="ql-block">  高启宏口述:我父亲治家有方,对子女要求严格,在他的倡导和身传力教下,很好的树立了高家的家规家训家风。我父亲对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以及他做人做事严谨的态度,影响了我们高家的几代人,以至于高氏后人在坎坷的道路上从不灰心,勇于攀登,不懈努力。大家比学习、比贡献,从不攀比奢侈的生活。父亲在家风家训方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求家庭每一个人“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好人”。这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最低要求,却是一个最伟大的最高要求。父亲是这样要求的,父亲一生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父亲一生的功绩和成就已说明了这些。</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51年逝世留下的遗嘱中叮嘱道:“余之所希望者,承先启后,勿坠家声及子女之教育有所成就,既不负余之期望也!</p><p class="ql-block">……总说来,余期望各个儿女们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好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热爱祖国,也热爱自己的家乡,虽然他很早投身革命,离开了故土,但对于生他养他的故乡充满了感情,在遗嘱中他嘱咐我们后人:“木本水源不可忘也,吾祖上世居泾阳县之西乡王桥镇南之高家堡。……子女长大成人时,应常回家乡祭扫,予族人中能尽些社会公众事业尤为当然”。</p><p class="ql-block"> 父亲早年戎马革命,年纪大了才有我们,建国不久,1951年早早离开了我们。由于他幼年贫困,没法上学,父亲临终前叮嘱母亲,一定要让我们孩子无论如何不能荒废学业。父亲留有一些房产,其收益专一作为子女们的学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年高家传承家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幸福子孙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高启仁口述:伯父最注重的还是“立志”的教育,要我们立远大的志向,为社会做贡献。记得一个暑假的傍晚,伯父向全家人讲“家史”。堂屋外的院庭和大鱼缸周围坐满了姐姐萱英、蓂英、弟弟启纶、启维、妹妹葆英、大妈王贵珍、大娘张彩珍、我母亲……许多人。在堂屋外那盏明亮的电灯下,伯伯一直站着,时而来回走动,慢慢地讲述苦难的家史,足足有两个小时,我静静地听着…… 原来我爷爷和奶奶住在泾阳县王桥镇高家堡。清朝末年的农村,天灾人祸,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特别在爷爷遭陷躲债走失后,病弱的奶奶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度日维艰,有时不得不去乞讨。伯父去大簸箕村柏家作书童后,勤奋好学,深受柏家的喜爱,有时也给家里一些接济。有一次,伯伯带了一些吃食,急急忙忙赶回家里,疲惫的奶奶说,“儿呀!你再迟回来半天,我们就都饿死了!”伯伯声音低沉了,他流下了泪。此情此景,像一把无形的纲针,插进我的心里。伯伯说,我讲这些是要你们不要忘本,我们祖辈也要过饭!伯伯说穷不可怕,穷可以磨练人,中外多少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出身很穷,关键是要人穷志不穷,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立鸿鹄之志,自强不息,不怕吃苦,立志读书,立志做人,“居处恭、对友忠、执事敬”。多学本事,立志为社会为穷人谋福利。伯伯的这些话,永远记在我心里。成为我不懈努力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又明先生</p> <p class="ql-block">  高葆英口述: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有着高挺的体形,清瘦的面庞,高高的鼻梁,短短的胡须,留着寸头,身着长袍或便衣便裤。目光炯炯有神,总透着和蔼,慈祥,宽厚乐观的光彩。他举止稳健,谈吐从容,风雅。父亲自小对父母非常孝顺,他对奶奶从来是毕恭毕敬。他很小就担起家庭重担,赡养母亲,抚育两个小弟、小妹。</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喜欢小孩,重视孩子教育,无微不至的关切子女后辈的成长进步,他认为:“……缘每一个小孩子,之将来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好人与坏分子,全赖幼时家庭教养习惯及受到学校教育如何”。他要求我们做有志气的人,做诚实的人,刻苦学习,文明礼貌,谦虚和气。甚至从细微处着眼,教我们如何说话,如何坐立,如何走路,如何吃饭,如何接待客人…… 常说,“艺不压身”,鼓励大家多方面学本领,学技术,学乐器,学打球…… 还多次带我和弟妹去明星电影院看电影《出水芙蓉》、《猿人泰山》等,让我们长见识,了解外面世界。</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做事的道理:如:</p><p class="ql-block">1、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人的一生要把精力用在主要事情上;</p><p class="ql-block">2、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理出个头绪来,抓住主要点,判定正确方向,制定出正确的策略;</p><p class="ql-block">3、遇事不要着急,忙中易出错,要冷静,冷静才能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教诲使我终生受益非浅。我感觉自己一生能有些成就,得益于这些教诲非浅。</p><p class="ql-block"> 这些在宋伯鲁先生为我祖母写的《高母王孺人墓誌铭》中有栩栩如生的描写。</p> <p class="ql-block">  高启维口述:人生第一悲事,是幼年丧父之痛。我的回忆却无悲之极,痛之切的情节。这是我想到先父生前之沉静,临终前的安然。这是现在年逾花甲的我的幸运。品味人生,有如斯之品味,方可有一定的品位。我过早的失去了父亲,我的父亲包括父亲的朋友,仍关注着我的一生。由工人到中医师,由国家干部成为国画家,我感恩父亲。是父亲在弥留之际,用最后的心力叮嘱我,“学习,接受教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0年张彩珍女士,怀抱儿子权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权生夭折,有容乃大</p> <p class="ql-block">  高葆英口述:1939年,我的第一个弟弟权生出生,在我的记忆中,大弟弟长得很体面,可爱。但不幸在他三岁时,我的乳母将我和权生领回她们所在的农村,染上了红白痢疾,乳母不敢及时告知父母,从而延误了治疗,权生在农村死亡,此时不得不告知我的父母并将我连夜送回西安。我记得,一进门就蹲着拉开痢疾,这才又是灌肠,又是服药总算救下我的一条小命。</p><p class="ql-block"> 后来,管家车振祺领着我去报名上小学时对我说:你真是命大,可惜你大弟弟了。你伯(孩子们都这样叫父亲)真是个了不起的人,遇到了这么大的事,还对我们说:孩子已经没了,大家都很难过,也不必和她们过不去,为难人家,你伯仍然善待你奶妈一家,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和宽容,真是个心地善良,待人宽厚,有修养的好人。</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天,我和父亲谈起此事,父亲郑重地对我说:娃啊!你知道什么叫有容乃大吗!世态纷繁,宽忍解难,处事做人,贵在和谦。宽以待人,多行方便。只有量大才能福大呀!</p><p class="ql-block"> 好一个“量大福大”,就这一件事来说,父亲后来又有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又明先生家族谱简表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殷殷期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妻子后辈承载 </p> <p class="ql-block">  高启纶口述:全家福照于1945年,三妈赵舜琴已逝世,她生育有五姐蔚芝,大哥启绩,七姐萱英,八姐蓂英,萱英和蓂英是双胞胎,建国后双双参军。</p><p class="ql-block"> 大妈的亲生女莲英,上学时,接受共产党的主张,高中毕业,秘密奔赴延安,在医务系统工作,研制球蛋白,防止疾病传播,保证军队战斗力。在延安入党,建国后任兰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父亲还通过她给陕北运送过物资、医药等。一直到1949年西安解放,他穿着八路军的服装和他的爱人,带着警卫员和他的两个小孩荣归故里。和父亲母亲家人在一起,团聚了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相时高菊英、高启宏都没有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菊英(莹),高又明小女,1946年生,高级会计师,曾任西电集团西安电力整流器厂总会计师,中国电力电子行业协会价格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启宏,高又明小儿(巴巴娃)。1948年生,高级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999年创办《西北辛亥革命纪念网》,2009年编辑出版《高又明先生纪念集》,2012年编注《西北革命史征》(第一册)。辛亥革命后裔(陕西)联谊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又明侄子高启仁,大学毕业,在电力系统工作,高级工程师,主编行业技术杂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又明先生家族谱简表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综述</p> <p class="ql-block">  我们高家一门妻子儿女承载着父亲的期望,在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上自强不息,子女全部完成了高等教育,评定上高级职称。其中拿到国家级奖励,担任领导职务,选任全国政协委员者不乏其人。孙子女有从商创办公司,有出国深造并工作,有出国访问学者,都在各自行业,均有建树。高又明先生九泉有知,当足以欣慰,含笑于九泉之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高启宏整理 2021年3月</p> <p class="ql-block">西北辛亥革命纪念网<a href="http://www.gymjnw.com/"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西北辛亥革命纪念网</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3xaii1i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西北辛亥革命纪念集</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43hr9x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西北军火第一人——高又明的传奇人生</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v0nrbt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井勿幕遗照~高又明题字收藏~李元鼎题诗~晁暁愚赋辞邮寄~于右任题注~党史馆珍藏</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u1wldo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座谈会</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