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 创意作品单元

宝丰韩

SOLVE FOR TOMORROW 探知未来<br>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br>创意作品单元-智能控制命题(中学组)<br><br>一、命题背景<b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国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次比赛旨在促进青年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并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创意制作,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br>二、命题内容<br>作品创意可以围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设计,尝试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垃圾分类及回收、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问题,并利用参赛作品解决问题。作品须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实现作品既定目标。参赛队伍要大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围绕“智能·安全·环保”主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给来惊奇与创造美好生活带来的喜悦。<br>作品可以围绕以下两个方向:1.作品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和算法进行人类思维的模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创意想法。作品涉及领域可以包含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虚拟个人助理、自然语言处理、情感感知计算、手势姿态识别等多种形式。2.学习与综合运用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激发创新思维潜能,利用综合设计和制作能力完成具备一定判断、分析、反馈功能的智能作品。<br>三、考察目标<br>考察参赛队伍人工智能相关知识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br>考察参赛队伍创新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及多学科交叉学习能力;<br>考察参赛队伍创意及判断性思维、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自主学习、临场应变等能力。<br>四、比赛规则<br>本赛题共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各阶段规则如下:<br>(一)初赛<br>各参赛队伍须寻找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利用人工智能予以解决或优化。各队提交自身作品图文阐述及视频。成品须利用开源软硬件进行制作。<br>1. 初赛为作品评审,各参赛队伍须按照以下要求提交作品文件:<br><b><font color="#ed2308">(1)作品方案</font></b><br>PDF格式,大小100M以内;<br>作品图文阐述,需简单明了,必须包含但不限于:<br>a.设计背景和目标;<br>b.设计思路;<br>c.作品创新点;<br>d.材料清单和相关要求,包括软、硬件名称、类型等;<br>e.制作过程,包括至少5个步骤,每个步骤需配合图片和文字说明;<br>f.作品成果,包括外观图片、功能介绍、演示效果等,并提供必要的使用说明;<br>g.队伍成员介绍和工作分工说明。<br><b><font color="#ed2308">(2)作品视频</font></b><br>5分钟以内, MP4、AVI、MOV或FLV格式,大小100M以内;<br>包括但不限于重要制作过程、作品操作和演示过程等。<br><b><font color="#ed2308">(3)参赛承诺和声明</font></b><br>PDF格式,大小10M以内;<br>参赛队伍填写原创承诺、版权声明和肖像授权声明等,打印签字后扫描上传,模板见附件。<br>特别提醒:a.提交作品不得是参加过其他公开比赛的作品,不得是本大赛往届获奖作品。<br>b.大赛组委会将对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抽样检查,重点对作品查新、原创性等进行审核。如有违规,一经查实,取消参赛资格。<br>2.评审标准:<br>(1)科学性<br>作品主题、创意和应用等,均符合科学原理,没有原理上的错误;<br>作品展示过程能够体现出相关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br>(2)创新性<br>作品设计独特,立意巧妙,体现出创作者的新奇想法;<br>作品使用简单的方法或手段解决了相对复杂的问题;<br>作品能够为实现某种目的提供一种创新的、有意义的改进方法。<br>(3)技术性<br>作品合理、恰当的应用了智能控制相关技术,巧妙的完成既定任务;<br>作品综合运用了各种技术,包括手工制作、数字制造、程序设计、数字建模等。<br>(4)实用性<br>作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能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br>作品可以为某一领域中常见的问题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方案;<br>作品设计合理,成本控制合理。<br>(5)完整度<br>作品设计能够很好的诠释主题,内容健康、积极向上;<br>作品方案、视频等内容完整,能够展示创作过程;<br>作品成果演示顺利。<br>(二)复赛<br>复赛规则由各赛区参考初赛和决赛赛规制定,各参赛选手关注所在赛区通知并按照分赛区规则执行。<br>(三)决赛<br>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组织,在复赛考察基础上,采用现场演示、作品展示和提问方式进行,考察参赛队伍的作品操作能力、现场表达能力以及表演展示能力(演示形式不限)。初步规则如下:<br>1. 各决赛队伍提交的内容包括:<br>(1)作品方案(同初赛要求)<br>(2)作品视频(同初赛要求)<br>(3)展示PPT,大小100M以内 。<br>(4)海报材料<br>JPG格式,大小100M以内。<br>图文并茂的展板设计稿,组委会将统一喷绘并在决赛现场布展进行交流展示。<br>(5)参赛承诺和声明<br>PDF格式,大小10M以内;<br>参赛队伍填写原创承诺、版权声明和肖像授权声明等,打印签字后扫描上传,模板见附件。<br>(6)作品成果<br>现场提交,可为实物、模型或其他形式成果。<br>特别提醒:a.提交作品不得是参加过其他公开比赛的作品。<br>b.大赛组委会将对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抽样检查,重点对作品查新、原创性等进行审核。如有违规,一经查实,取消参赛资格。<br>2. 限制条件<br>(1)比赛现场提供led屏(或投影设备)、电源、水,其它需要的比赛用品需由参赛选手自行解决。<br>(2)组委会对已提交文件和作品不予修改机会,对逾期提交文件和作品的组委会按照弃赛处理。<br>(3)陈述形式说明:<br>a.鼓励参赛队伍围绕参赛作品主题及内容选择恰当的演示形式,鼓励选手在答辩过程中重点展示作品创新点、技术点等专业水平。<br>b.作品陈述不设人数限制,凡报名参赛选手均可参加。(不允许指导老师参与)<br>c.陈述过程可辅以视频、PPT等配合说明。<br>d.作品演示说明:要求参赛作品(实物、模型或其他形式)能够体现其设计原理及主要功能。<br>e.每组选手设置7分钟作品介绍时间,专家提问回答时间为8分钟,共计15分钟。<br>3. 评审标准<br>参赛队伍陈述完毕后,评委打分确定排名。如遇涉及获奖等次的同分情况,由专家现场对同分作品投票或打分决定。<br>专家遵循回避原则,如遇本单位参赛队伍作品不打分。评分遵循去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统计平均分。<br>评审标准主要从完整度、创新性、技术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及现场表现等几个方面考虑,重点考察作品创作的专业水平。<br>4. 场馆彩排说明<br>(1)相关事项<br>a.赛事、赛规、流程等介绍;<br>b.比赛顺序抽签,选手签字确认,正式比赛按抽签顺序进行;<br>c.参赛承诺和声明现场签字;<br>d.抽签过程将全程录像;<br>e.彩排确认结束后,不再接受展示材料修改。<br>(2)彩排时间<br>比赛前1天,每组彩排时间为10分钟,包括调试PPT和作品。<br>(3)彩排携带物<br>比赛用作品、PPT、视频、电脑、U盘等。<br>(特别说明:选手彩排必须按时签到,否则自动视为弃权比赛。)<br>5. 决赛最终规则将于比赛前约一个月公布,具体见大赛官网。<br>五、其他要求<br>1.答辩过程中,仅该参赛队伍的学生成员入场答辩,其他人员(包括分赛区领队、参赛队伍指导教师等)不得进入场内。<br>2.各参赛队伍作品须为原创作品,不得是参加过其他公开比赛的作品,不得是本大赛往届获奖作品,不得剽窃他人已有作品参赛。大赛组委会将对参赛作品原创性查新进行抽查。如有违规,一经查实,取消参赛资格。<br>3.各参赛队伍须提前将答辩内容按要求提交组委会,答辩过程中不得对作品结构功能进行调整。参赛期间,参赛队伍自行保管参赛作品。<br>4.如对比赛有异议,可向大赛监审委员会反映。比赛现场服从大赛监审委员会的决定和指令。<br>5.入围作品队伍有义务参加大赛举办的相关展示和交流活动。<br><br><b><font color="#ed2308">作品可以围绕以下两个方向</font></b>:<br>1.作品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和算法进行人类思维的模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创意想法。作品涉及领域可以包含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虚拟个人助理、自然语言处理、情感感知计算、手势姿态识别等多种形式。<br>2.学习与综合运用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激发创新思维潜能,利用综合设计和制作能力完成具备一定判断、分析、反馈功能的智能作品。<br><br><br><br>

作品

参赛

队伍

人工智能

大赛

比赛

提交

初赛

组委会

彩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