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三十九天,9月16、17日,乌鲁木齐市(晴,11℃-23℃)。游天山天池、吐鲁番,行程658公里。</h3><h3> 昨日从机场接来家妹,心中便有了份安稳,以后一段行程里不在孤单,驾车也有了替手。</h3><h3> 1.天山天池</h3><h3> 新疆天山天池,历经几亿年的地壳巅覆,风雪侵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见证了历史的苍海桑田,在中国西域苍茫的原野上,造就了一处壮美异常的人间天堂!天池,古称瑶池。雪峰倒映,云杉环拥,碧水似镜,风光如画。</h3><h3> 天山天池与长白山天池的区别在于其海拔相对较低,因此湖水周围生长有茂密的冷杉,绿草如茵,背后有终年积雪的博格达峰作陪,景色秀美有佳。而长白山天池则自己坐落的山峰就是周围的最高点,其海拔也相对较高,周围没有植被,仅有的两处人文建筑一是气象观测台,一是边防哨所。天池更显得冷峻、雄魂。</h3><h3> 天山天池的池水主要来自天山融雪,少量来自降雪。天池是天然的冰碛湖,冰川运动时带动了大量的巨大的砾石,冰川运动停止后,砾石刨蚀出了大的洼地,冰雪融水汇聚于此形成池水,很多砾石堆积在一起,形成了天池的池岸。</h3><h3> 长白山天池的池水来源有两个:一是天然降水。长白山天池所在地域是辽东地区气温最低,并且水面蒸发量最小,降水量最大的地方之一;二是地下泉水涌补。天池是火山喷发自然形成的我国最大的火山口湖,也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便积水成湖,成了现在的天池,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则堆积在火山口周围,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h3> <h3>西王母娘娘庙</h3> <h3>硕果</h3> <h3>一汪湛蓝池水</h3> <h3>盘根</h3> <h3>空中栈道</h3> <h3>天池瀑布,也是天池池水出口。</h3> <h3></h3><h3> 2.坎儿井</h3><h3> 坎儿井、葡萄沟,自小从课本里就知晓,是吐鲁番的代名词。</h3><h3> 接近吐鲁番市区,路旁的景区广告便铺天盖地,各种以坎儿井为“卖点”的景区广告挂满路灯杆,坎儿井博物馆、坎儿井乐园、坎儿井民俗园……任何一个景区都会有一条真实的坎儿井。如果你只对坎儿井感兴趣(如我),那么不必在意那一家景区。</h3><h3> 坎儿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也不是一个人几个人修建的,是几代人、几十代人几百年上千年的伟大工程,体现了西北干燥、高温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性,是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的工程典范。吐鲁番的坎儿井是新疆坎儿井的鼻祖,其他地区的坎儿井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借鉴吐鲁番的经验修建的,且现在都干枯废弃了,只有吐鲁番的坎儿井还在利用。</h3><h3><br></h3><h3>坎儿井民俗园</h3> <h3> 天山融雪潜入地下,从火焰山下方穿过,人们在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每隔一定间距(10——50米)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用于通气、提土、上下人员),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存入涝坝,水温升至常温后灌溉桑田。</h3><h3><br></h3><h3>坎儿井沙盘模型</h3> <h3> 吐鲁番的坎儿井每一条都有名字。坎儿井民俗园里的这条井叫新城西门坎儿井,1200年开挖,总长4500米,竖井180眼,首井深62米,历史上最大流量81升/秒,现在流量47.5升/秒,沿途浇灌七个村庄,日可灌田地20亩。</h3><h3><br></h3><h3>坎儿井明渠</h3> <h3> 坎儿井一家人。坎儿井内冬暖夏凉,坎儿井沿线两侧居民从地面向暗渠开挖通道,在暗渠上用木板搭建休息平台,酷暑时一家人下井纳凉、休闲娱乐。暗渠是沿线居民夏季存放食物的最佳场所。</h3> <h3> 坎儿井的挖掘。挖掘坎儿井需要粘性土质条件,这样开挖后,无论是暗渠还是明渠就不易坍塌,水渠可以保持长时间通畅,清淤间隔也会延长。</h3> <h3> 10米以下的竖井,挖掘与清淤的泥土可以用辘轳绞上来。</h3><h3> 一条坎儿井,依其渠道长短,其竖井数量不一,最少的只有一眼竖井,最多的有533眼竖井。</h3> <h3> 超过10米的竖井,提升泥土就想当费力了,需用蓄力。</h3> <h3> 木棍定向</h3><h3> 坎儿井开挖始于西汉,而指南针明朝才由中原传入西域。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支起三脚架,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h3> <h3>挖掘与清淤</h3> <h3>龙口,暗渠与明渠、竖井交汇口</h3> <h3>暗渠</h3> <h3></h3><h3> 3.葡萄沟</h3><h3> 离开坎儿井民俗园,在市区内前行,路旁不时有葡萄园出现。没有特意去葡萄沟景区,就近拐入路旁葡萄园,看看真实版的、没有任何粉饰的葡萄园。</h3><h3> 吐鲁番长5公里、宽2公里的葡萄沟内,天山丰富的融水借坎儿井通道注入,是全国著名的葡萄与葡萄干产地,由于昼夜温差大、沙土土质、光照充足,其含糖量高,品质上乘。走进今日的萄园,因过了采摘季,架上的葡萄所剩无几,几串遗漏的葡萄干瘪得也不成型了。在葡萄架下游走,猛然间看到一处架下还挂满了甜果,欣喜不已,拿出手机拍特写,摘了几串腹中留念。</h3><h3> 出园子来到居民家里,看了看葡萄晾晒过程。被热情好客的果农让进屋里。交谈间了解了他们的收入、饮食、起居,同时盛情地邀请他们到内地、到东北看看、做客。家里的两个小孩,女孩今年初三,男孩小学四年,他们的课本都是汉语课本,对于维语,他们现今也只会说不会写、也看不懂维文。维语,似乎只是专家、民族工作者的事了,长此以往,经过几代人的时间,维族等少个数民族文字、语言必将从中华民族文明大家庭中消失,这将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损失。虽然现在看,普及汉族教育有利于各民族间交流,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h3><h3><br></h3><h3>葡萄园</h3> <h3>晾房</h3> <h3>传统晾架</h3> <h3> 用细钢筋焊制的新式晾架,但我感觉其通风效果不如传统晾架呢,当然这一点葡萄沟的果农们最有发言权。</h3> <h3>吐鲁番的葡萄熟了</h3> <h3></h3><h3> 4.火焰山</h3><h3> 来到火焰山景区,远远地看见一座“规整”的红色砂岩小山脉立于路旁,山体红赤,寸草不生。</h3><h3> 火焰山因吴承恩的《西游记》而闻名。为了彰显火焰山的地位,在山前立起了几尊雕像:唐僧师徒四人群雕、悟空、铁扇公主,还有一把巨型芭蕉扇立于贵宾停车场。似这种无明显景观特色的景区,如无人文雕塑,还真无法定位图片源头。拍几张打卡照,花费40元着实不值得,除了旅游团,绝大多数人都是隔着铁栅栏拍照就走。因利益关系,无论是路边停车还是隔栏拍照,都惹得景区保安前催后撵,大吼小叫。</h3> <h3> 时至仲秋,天气凉爽,在火焰山没有感觉到烘烤的热度。火焰山,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地表温度最高89℃),横亘在吐鲁番盆地北端,东西走向绵延100多公里的一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寸草不生的干旱绝境,打卡签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