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火第一人——高又明的传奇人生

laozhe

<p>&nbsp; &nbsp; 他是陕西辛亥革命先驱,陕西早期同盟会核心人物,近现代名人。三原宏道高等学堂肄业,同盟会会员,青年时积极从事反清活动。</p><p>&nbsp; &nbsp;他早年从戎,声名赫赫。西安辛亥起义,他任军政府军械官,西安辛亥起义的武器炸弹,就是他造的,西安东西战场均资其力,他制造的“麻辫子”炸弹威镇战场。他多次秘密潜入上海,学习制造炸药火炮,孙中山对他委以制造军火的重任,亲书“博爱”横幅相赠。他国民二军时任兵工局、火药局、铸造局三局局长,统筹军火军需。</p><p>&nbsp; &nbsp; 他被誉为西北军火第一人。</p><p>&nbsp; &nbsp; 中年的他定居西安。发展民族工、商、文化事业,实业救国,成绩蜚然。西安人熟知的阿房宫电影院、西京国货公司、西北饭店,都是他参与创办的。</p><p>&nbsp; &nbsp; 他被誉为西北工商文化界范蠡式的人物</p><p>&nbsp; &nbsp; 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精于鉴赏的收藏家,任“長安青門齋”顾问13年。他收藏的珍贵文物字画16件被陕西省博物馆收藏。</p><p>&nbsp; &nbsp; 他晚年写的回忆录《如是我见我知录》以及收集保留的辛亥文物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他与众多先贤及其后人的情谊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并写下了高季维、柏筱余传略等留世。</p><p>&nbsp; &nbsp; 他有着丰富卓绝的传奇一生。</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又明先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nbsp; 参加同盟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p><p> 高明德(1886一1951),字又明,晚年号师佛子,以字行。陕西省泾阳县人。</p><p><br></p><p>&nbsp; &nbsp; 1886年,出生陕西省泾阳县高家堡村,其父高一龙因打抱不平得罪土豪劣绅,离乡出走,当时高又明只有12岁,担当起了生活的重担,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正值清政不纲,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接触到民间秘密反清结社组织,刀客、慕亲会、三合会等,逐渐产生反清复国思想,因无力延师,经高人指点和引荐,遂到本县桥底镇柏家村给柏森当书僮,为柏森器重,视为子侄并为其子柏筱余(10岁)伴读,他们就读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更进一步接触到当时的进步思想,受到当时陕西关学的熏陶,和关中三李的民族气节的感染,读史明志,接受新思想、新潮流,所以有了更强烈的反清意识,多方结交志同道合的进步人士和民间组织,加入民间秘密反清组织。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高又明因柏家商务事赴四川,在重庆结识陕籍进步学生井勿幕(时高17岁,井15岁)、熊克武等,极其相近的少年求学经历和志同道合的志向,让他们二人相互敬慕,常相约小酌于酒肆、茶楼,谈论义愤亡国灭种之险,寻求富国强民之道,后约定井去日本留学,求救国之道。高返陕联系志士同仁,以伺机而动。</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又明收藏的井勿幕先生遗照</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1905(光绪三十一年)冬,井勿幕奉孙中山之命,带着同盟会救国主张“</font>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返陕创建同盟会组织,领导反清革命。当时的陕西在清王朝的残暴统治之下,风气闭塞,交通阻梗。革命党人言械则接济为艰,筹饷更呼吁无门,真可谓困难重重。但是,井勿幕不畏艰险,知难而进,足迹遍涉西安及渭北多县,点燃反清革命火种,发展同盟会员。当时年仅19岁的高又明经井勿幕介绍首批加入同盟会,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潮流并且为之奋斗实践终身。成为陕西同盟会中的骨干人物,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1906年春,井勿幕和高又明等筹划在三原北极宫柏筱余家的宅院召开了同盟会陕西分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当时陕西同盟会人仅三十余人,书生造反,力量单薄,井提出联合会党、刀客力量组织联盟共同反清,但由于陕西党人成员大部分人是知识分子,不屑与会党为伍,不愿意联合社会上的工农和结社组织,使井勿幕的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纳。高又明积极支持井勿幕的正确主张,当勿幕初次回陕运动时,高又明介绍会党首领-僧人吴虚白与井勿幕结识。一日,井勿幕、郭希仁、高又明、吴虚白四人在西安会晤,井君曰:“欲作一事,人才缺乏,钱难,欲罢之,又不肯,责任如此,奈何?”吴即应曰,“那只有通而变,否则兵无粮自散,况无兵乎?古之设教,精神专一,动静合用,纯以文士,终属空谈,无能济世”。井君深以为然,遂与高合议,仿孙文、黄兴之风格,付之实践,使陕西形势得以较大发展。陕西辛亥革命秘密运动时期常效仿慕亲会之作风,盖以此为始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柏氏花园水榭亭复原情景</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nbsp;</font>高又明在此期间负责管理“柏氏花园”的革命工作。泾阳柏氏花园,是同盟会员柏筱余家的花园。里面草木茂盛,四季花香,环境幽雅。这里是西安去渭北必经之地,交通方便。因是私人园宅,管理严密,外人是不能随便入内的,高又明以同盟会员的身份秘密在此活动,经过他的努力工作和多方联络,柏氏花园成为同盟会在渭北秘密聚集的一个重要场所,同盟会秘密活动时期许多重要会议都在此召开,许多秘密活动都在此进行。因西北军火无来源,实在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也着重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1907年,井君赴四川转东南各省,与黃克强、秋瑾、朱贵全诸人联络。年底回到陕西便到泾阳柏氏花园找到高又明,讲述全国之革命形势和各地之革命经略,谈及陕西革命之现状,谋求发展的策略。1908年,井勿幕、高又明等在大雁塔召开会议,讨论贯彻同盟会纲领,为加强反清联盟表示反满决心,筹划议定重阳节祭扫黄帝陵,商议仿慕亲会的形式祭拜黄帝陵,以表示复兴民族之决心。随即开始秘密筹划,组织秘祭黄帝陵并决议废除清朝纪年,改用黄帝纪年。一日,郭希仁、张赞元在三原北极宫高又明旧宅中相见,谈及祭黄帝陵事,二君欣然承诺并草拟誓墓文稿。高又明以此草稿为本,分别和同盟会中人焦子敬等商议,并经井勿幕修改定稿后由高又明抄录留存。重阳节井勿幕、高又明、柏筱馀、吴虚白、郭希仁、焦子静、吴希真等二十余人抵达黄陵,大家齐集在黄帝陵前,举行了庄重、有声有色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秘密祭黄帝陵活动。以会党的庄严形势,注入民主革命内容,史称之为“反清誓师大会”。祭典仪式是仿“慕亲会”供奉佛祖“达摩”的仪式进行的,既隆重又朴素,向黄帝行祭奠跪拜大礼,然后恭读祭文,祭文读到慷慨激昂时,竟有一些人情难自持,有呜咽流涕者,有顿足捶胸,号啕大哭者,若丧考妣,井勿幕看到这样的情景,深切的感到这种庄重、有声有色的活动仪式,远比单一的文字宣传更加深刻有效。所以与同志们商量研究,仿照“慕亲会”的活动方式,并且加以改良,作为以后在反清联盟组织中开展工作进行活动的基本形式。重阳节秘密祭黄陵是陕西的同盟会与各会党初步综合统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重要联合行动,这次活动在政治主张上明确提出“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政体”,体现了同盟会的宗旨。这次活动激发了大家的革命意志,加强了感情交流,加强巩固了反清联盟的基础。</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又明1908年手书《祭黄帝陵文》一页</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高又明支持井勿幕联合会党、刀客,共同反清的正确主张,经多次讨论和实践,使井越发坚定了信念,毅然决然与会党联络,逐渐说服党内各同志,在1908冬召开的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大会上,终于通过了联合会党、刀客共同反清的决议,扩大了同盟会力量,使陕西的反清斗争取得了重大进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1909年(宣统元年),高又介绍柏惠民、吴希真等人加入同盟会,还与柏惠民在三原创办勤公社,由上海购进宣传新思想的书报分发各县,联络同盟会会员与学校师生,使之成为同盟会在三原的一个秘密据点。柏筱余一生为革命捐款捐物不遗余力毁家革命,可歌可泣。在西安起义时,革命军缺少武器弹药,高又明、于右任联系做保,柏筱余以家产做抵押,从德国进口大炮弹药,在当时革命前程未卜的情况下,能如此以家产抵押,对保卫了新生革命政权,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难能可贵。</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柏筱余先生模拟画象</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1910春(宣统二年),革命党人鉴于在沿海城市多次起义均遭到失败,损失惨重,同盟会改变方针,决定由西北发难,全国响应。井勿幕由外地回陕,召集同盟会骨干在泾阳柏氏花园开会,历时20余天,讨论陕西反清斗争方略,拟订计划和章程。在陕西辛亥革命史秘密运动时期,这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议程最多的一次著名会议,这就是陕西辛亥革命史极其重要的“柏氏花园”会议。井勿幕在柏氏花园水榭亭前感慨地说:“他日国事克定而吾人尚在者,复置商会于此,斯不朽之盛事,媲美兰亭矣。”高又明曰:“陕西革命事业实于此胚胎焉。”“柏氏花园”会议决定: 1)推井勿幕、宋向臣、邹子良、柏筱余四人为会长,总揽渭北会务;2)西北军火无源,实为革命之首要,由高又明专司炸弹制造及炸药之研制配备;3)会后与西安郭希仁、张赞元、李桐轩、钱定三等联络,完善一切,取得一致行动,联络新军、哥老会、刀客会反清力量,为陕西发动起义做好必要准备;4)督导渭北各县成立同盟分会,订立会章,开展基层工作。同年七月,同盟会人井勿幕新军中人钱定三(亦同盟会人),哥老会张云山、万炳南等在大雁塔结盟,后人称三十六兄弟,以合“天罡”之意。同年秋,三原勤公社得张警吾、谢墉等诸人为之佐,富平有焦子静,蒲城有王敢陈、寇胜孚,礼泉则有罗少鸿、晁式之,乾县则有吴希真户县则有崔宝航,兴平则有张复堂、史可轩,武功则有张仲良,泾阳县则有王善僧、周伯敏、高季维、李春堂,耀县则有成柏仁、于鹤九、胡定伯,白水则有曹俊夫,纷纷成立分会扩张势力,会员已逾千人,为后来九月一日(农历)起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不久,上海同盟会组织派技师温自强来陕西传授炸药制造技术。高向其学习,他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在淳化县通润沟设厂制造炸弹,使陕党人拥有了自己的兵工厂,得以制造枪械弹药,为筹备起义创造条件。其后,熊克武(化名刘一峰)来陕视察,仍认为革命党人军火不足。由于交通不便,在外购买运输困难,军火问题还是得靠本省自己解决。于是高随熊到上海,继续学习无烟炸药的制造技术以便制造军火。在沪期间,他与于右任、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同盟会重要人物多有交往。“要革命、惟不怕死、正义、毅力而不趋富与贵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故他学成后迅速返回陕西,继续制造枪械弹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1911(宣统三年)二月,他同柏筱余、王吾尘及王麟编等经洛阳、武汉到上海,将一些武器运陕以备起义之用,西安起义时,这批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西安起义军功卓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11年10月22日(宣统三年九月初一)西安起义,高又明任陕西省军政府军械官。九月初二(10月23)西安光复,九月初六(10月27日)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高任军政府军械官,负责筹备军械,制造地雷、炸药、抢械,组建炸弹队,东西战场的战事尤为壮烈,他奔走于东、西战场,保证了民军的武器供给,清军未能越雷池一步。他还发明制造了一种“麻辫子”炸弹,象链球一样扔的很远,威镇清军。在乾州保卫战中,我军神袍手王克明,竟把一发炮弹直接打入清军炮膛,炸毁之。敌军大惊,谓我军大有人在,急移余炮去。我军大胜。至今该炮弹壳保存在胡景翼家人中。高又明为保卫新生政权,贡献颇多,被誉为“陕西革命军中制造军火的首倡者和先行者”。为嘉勉其功绩,孙中山亲书“博爱”二字相赠。</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中山先生书赠高又明《博爱》横幅</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同盟会人反袁二次革命时,宋元恺奉孙中山命由日返陕活动,在西安组织乐群学社,系中华革命党秘密机关,高又明积极参与其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1918年,陕西靖国军兴,于右任为总司令,高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军械处处长兼胡景翼第四路军军械处处长等职,历尽艰辛,为靖国军筹备军火、药品等,同北洋军阀作战数年。1922年秋,陕西靖国军总指挥胡景翼接受冯玉样改编后随冯部离陕赴豫。1924年他又在胡景翼的国民二军任军械处处长,担任兵工局、火药局、铸造局三局局长,总理统筹军火军需。并参与1924年胡景翼、冯玉祥等发动的北京政变,是胡景翼的得力助手。1925年初熊克武派旦懋辛与胡景翼会商进攻武汉,响应南方革命军,高均参与其事。</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于右任先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实业救国经世致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逝世,4月10日胡景翼将军病逝,情况突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民二军失败,时局混乱。高又明由河南旅居北京,考察全国革命形势,以图后举。期间收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古迹。后辗转回陕。</font></h3> &nbsp; &nbsp; 1930年,高又明回到西安,秉承孙中山先生旨意“自辛亥革命以来,各地商务凋敝,民不聊生,唯一挽救的方法是开办实业”。潜心发展民族工业、商业、文化事业,致力实业救国,经世致用,振兴中华。他投资房地产,创办“广济大药房”。 与友人窦荫三、寇遐、南汉宸、杜斌丞、韩望尘等人集资创办西安集成三酸厂、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国货公司等。与友人发起创办“西北饭店”,并在经营最困难时出任总经理,使经营走上正轨。<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景翼书赠高又明</h3> &nbsp; &nbsp; 杨虎城主陕时,高被聘为省政府参议,由于长期制造、管理军火,对化工很有研究,“九一八”事变前后,高与友人窦荫三、寇遐、南汉宸、杜斌丞、韩望尘等人集资创办西安集成三酸厂,西安集成三酸厂成立于1932(民国二十二年),当时以窦萌三、张希仲、高又明、叶禹旬(又作玉田)为董事,主持日常业务。同时又选出了李霞若、孙善初为监察人,任命张希仲为经理,叶禹旬为副理。厂址则设在西安城内西部的香米园55号院内,面积约2400平方米。起初资金仅三千五百元,几年后既增至十二万余元。集成三酸厂是西北地区第一个现代化的股份制化工厂,不仅解决了十七路军修造军械所需要的三酸(硫酸、硝酸、盐酸),还以七折的优惠价格,供应陕甘宁边区政府,并根据杨虎城将军授意,以钟楼门市部作铺保,营救过中共地下党员。对西北地区的轻工业和民用品做到了及时的供应和支持,如对火柴、制革、印染、造纸等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高又明长期制造、管理军火,对化工很有研究,所以对集成三酸厂的生产管理是很内行的。<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章太炎书赠高又明</h3> &nbsp; &nbsp;高又明同友人刘文伯、阎瑞庭、韩敦厚堂、张德枢、郭叔藩、续范亭、刘梧岗等发起组建了西北饭店。在组建西北饭店的文件中他们写道:“西北宝藏丰富,地广人稀,赤俄为邻,时启窥伺。关心国是者,无不以开发西北为当务之急,而开发西北,必自开发陕西始,开发陕西尤必自开发西安始。”20世纪30年代,他们就喊出了开发西北、开发西安的口号。西北饭店也是当时西北地区首个实行股份制管理的中西结合的庭院式现代一流酒店。为助杨虎城主陕需设招待所联络各方起了很大作用。<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景为“西北饭店”</h3> &nbsp; &nbsp; 西京国货公司成立于1931年。当时为抵制日货,使用入股、募股的方法,成立了西京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京国货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西安最知名的商场之一。阿房宫电影院也是当时西北首个现代化的股份制电影院,是西安电影院的鼻祖,创立于1932年,开创了西安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高又明还独资开办了广济药房等。<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京百货公司</h3> &nbsp; &nbsp; 1932年,高又明与于右任,张伯英、张寒杉诸君创建青门书画社,他们精于经史考据,书法绘画,擅长鉴别古物,故以收藏交流为主兼办展览,以普及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秦人的文化素养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36年大不列颠万国博览会因故宫文物南迁在民间征集展品,高又明先生有六幅唐人佛像画入展,弘杨了中国文化。1937年初,田亚民、张广居携张伯英之书函,在西安东木头市22号拜见高又明先生,欲在西安发展,几经交谈遂接受高又明的建议在南院门l8号办長安青门斋,以田亚民为社长,张广居为付社长,原青门书画社之先贤:于右任,张伯英,高又明,张寒杉等均为顾问,以助青门斋。当时抗战初期,西安是大后方,全国书画家多聚于此,高又明先生久居西安,承上启下,组织资源,田亚民等具体实施为书画家们办会展,义卖,以维持画家之生计有创作的条件,如关山月当时居住柏树林,吴作人等亦活跃其中。1945年抗战胜利,为了适应全国之形势青门斋又增聘王子云、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为顾问改青门斋为青门美术供应社。众多书画家之作品又多由青门书画供应社分销北京、上海等地。青门美术供应社由田亚民,张广居,曹金水等具体负责,至40年代前后青门社发展有袁白涛,马克明,刘自椟等书画師並石鲁(馮亚衡),方济众,徐庶之,梁黄胄等画師,46年聘赵望云任副社长,基本上長安之书画精英齐聚此地也,传承中国书画,继而孕育发展形成长安画派,长久不衰,为书画传播起了历史性作用,青门社是和北京荣宝斋,上海朶云轩齐名的中国书画三大著名传承发展地。故曰: 北京硫璃厂,西安青门社。高又明任顾问13年。<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于右任书赠高又明</h3> <p>&nbsp; &nbsp;&nbsp;高又明为西安、陕西乃至西北的经济文化发展打下了基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办的“广济大药房”; 参与创办的西安集成三酸厂、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国货公司、西北饭店、長安青门斋等,这些企业迄今经过了合营,国企等改造,大多数至今仍发挥着它们的作用,继续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足以告慰先贤,亦说明他们所做的是不朽的事业也。</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于右任书赠高又明</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 &nbsp; 著述立说流芳百世</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高又明晚年,写了一些所亲历,亲见,亲闻的辛亥资料,是非常珍贵的,高又明留著于世的能见到的现在有三篇文章及一些零星资料,他在1944年写的《高季维传略》,1946写的《泾阳柏筱馀先生纪念碑》。1948年左右写的《如是我见我知录》回忆录。这些资料中披露的很多史实是其它回忆录及资料中没有的。</span><br></h3> <p>&nbsp; &nbsp; 高又明撰于1944年的《高季维传略》。《西北革命史征稿》中卷先烈纪传中以“高铭新”辑要採入。文章详写了辛亥先烈高季维的事迹,尤其是靖国军大战陈树藩于乾县的战役等。修改后将手稿郑重地交付给高季维儿子高鸿,于1960年前后在《泾阳文史资料》、《泾阳史话》上又加标题全文发表。</p><p>&nbsp; &nbsp; &nbsp; 《泾阳柏筱馀先生纪念碑》是高又明亲撰并亲书刻碑,立于柏筱馀先生陵墓之侧,是高又明1946年为安葬和纪念柏筱馀先生所写。碑文被收入《西北革命史征稿》(下卷第164页)等史籍。文章详写了辛亥先贤柏筱馀的事迹,情真意切,十分感人,还写到了不少辛亥革命史实,尤其是“柏氏花园会议”的经过。文后并附录有于右任给他的来信及于写的《泾原故旧记》序及柏君之记述。极有史料价值。</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季维夫妇</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这两篇文章使后世人得以详细地了解柏筱余、高季维两位先生的感人革命事迹和西北辛亥革命的一些历史史实,值得指出的是,至今对柏筱余、高季维两位先生的研究,还没有超出这两篇文章的范畴。</font></h3> &nbsp; &nbsp; 《如是我见我知录》,是高又明晚年撰写的辛亥革命回忆录,1948年成稿。在这类资料少之有少的今天,是研究同盟会在陕西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史料,文稿成为《西北革命史征稿》一书的重要篇目。有别于其它回忆录高又明详细介绍了当时的社会形态,西安市文联王民权先生在博客“介然斋”,《“慕亲会”献疑》中写到:“其对晚清秘密会社稔熟之程度,让人惊异不值,其所提供之《祭黄帝陵文》秘本,更是弥足珍贵”。当年祭黄帝陵时的祭黄帝陵文告,是高又明冒着风险亲自抄写保存下来的,是陕西特有的活动和文献,广泛流传于世,但多未注明出处,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2年高又明参加北京郑亲王府拍卖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关资料及题注</h3> &nbsp; &nbsp; 高又明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精于鉴赏的收藏家,由于他的收藏使一些珍贵文物和辛亥革命资料得以保存。<br> &nbsp; &nbsp; 高又明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但一生的脉络是很清晰的,纵观其一生,总是呼应时代站在时代的最前列,青年时期投身革命,中年时期实业救国,晚年著书立说,一生精鉴赏,善收藏。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生三不朽,堪称人生楷模。1947年冬,中国同盟会纪念会成立,给高又明发函说:“又明老同志硕望所孚,功于党国。”并为他颁发了陕盟字第002号证书。<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4年出版的《西北革命史征》</h3> &nbsp; &nbsp; 辛亥革命专家学者、史册对于高又明及其遗著都有很高的评价,1944年由王陆一主编的《西北革命史征》人物纪传高明德中对他中肯的评价道:“高明德,……性沉静,有巧思。因井勿幕入同盟会,并介绍柏筱余、吴希真诸人加入革命团体。以西北军火无来源,函商沪总会派技士温自强来陕,从温学制炸弹,又随熊克武至沪,专习制造无烟火药及炸药等。辛亥西安反正,任军府军械官,就地取材,制造地雷炸弹,东西战场,均资其力。陕党人以制造军火名者,又明实首倡之。”<br> &nbsp; &nbsp; 辛亥革命研究专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张应超在2009年出版的《高又明先生纪念集》序言中写到:“辛亥革命时期,又明先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应是为革命党人制造军火。……孙中山先生为又明先生题写“博爱”大字以示嘉勉,章太炎、于右任、胡景翼等著名辛亥革命志士均有墨宝相赠,足以证明先生在辛亥革命史上的功绩”,“古人有言: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三不朽。……人生在世,能做到一个不朽尚且不易,先生三者兼备,怎能不令人敬仰!”<br><br> &nbsp; &nbsp; 西安文联王民权先生在《《如是我见我知录》芻议》中写到:“毋庸赘言,《如是我见我知录》,无疑是研究陕西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献,”“其史料价值是很明显的。……关于这场革命的直接材料又少而又少的今天,更其显得弥足珍贵。......以上几个方面,无论何者都可以看到《如是》的分量所在,而其集合一起,其分量更是自不待言。因此概括地说,其作者本人,有识之人固当尊之敬之,而其著作本身,有识之人亦当宝之爱之也”。<br> &nbsp; &nbsp;1951年5月22日高又明先生病逝,终年六十五岁。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家人将其安葬于西安城南,北里王村之东。<br> <h3>高又明在逝世前留下的遗嘱中叮嘱家人及子女道:“余之所希望者,承先启后,勿坠家声及子女之教育有所成就,既不负余之期望也!……总说来,余期望各个儿女们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好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出版的《西北革命史征稿》</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欲浏览更多详细内容点击下面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gymjnw.com" target="_blank"> 西北辛亥革命纪念网</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3u1wldo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座谈会</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i6cuwyw?share_depth=4&user_id=&sharer_id=&first_share_to=&first_share_uid=ohbsluFT217ATORcXDaAVsZDT2rE&share_source=singlemessage&from=timeline" target="_blank">西安东木头市街景</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3xaii1i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西北辛亥革命纪念集</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u1wldo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座谈会</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v0nrbt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井勿幕遗照~高又明题字收藏~李元鼎题诗~晁暁愚赋辞邮寄~于右任题注~党史馆珍藏</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x5lfsi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百年历史照片~见证时代变迁</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