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同济病理学事业前辈学者

吴人亮

<h1>本文写于2017年院庆110周年,近年来又收集相关资料,增添了一些老相片、图片和文字纪载,整理后将标题修改再次发表。</h1> <h1>在庆祝同济医学院建院110周年日子里,根据有关资料和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回忆同济病理和同济病理老前辈学者,纪念我们同济病理的历史。祝福同济病理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同舟共济,追求卓越!</h1> <h1>1907年由宝隆医师组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就已在附属宝隆医院内建立了病理学馆。这就是目前同济病理学系/同济病理研究所的前身。由徳籍教授费舍尔(W.Fischer)、冯海克(von Hayek)奥本海默(H.Oppenheim)及梁伯强(1925一1932年期间)。</h1> <h3>同济德国藉病理学专家费舍尔教授(Fischer)左边第一人</h3> <h1>梁伯强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22年毕业同济医工学校后留学德国,1925年回国,任聘母校同济病理学馆副教授,至1932年后赴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任病理主任后兼医学院院长。是国内著名的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解放后举办多期病理师资培训班,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培养了许多病理精英骨干。</h1> <h3>1928年学生进行病理学实习课</h3> <h1>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内迁四川宜宾,德籍教授离去。由谷镜汧教授(同济校友,上海医学院病理主任)每年来宜宾担任教学工作。后来又经他推荐吴在东教授(上海医学院)来宜宾担任病理学馆主任,其夫人朱既生及我院毕业生武忠弼任助教。</h1> <h1>吴在东 (1905年一1983年)著名病理学家,中国军事病理学奠基人,中国放射病理学的创始人,也是防原医学病理研究的奠基人。1945年至1946年曾仼宜宾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学馆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重建的同济病理,随后吴在东夫妇调往南京任中央医院病理科主任,解放后到北京建立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任第一任主任。</h1> <h1>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徳国医学院"病理学馆,由新派来的德国病理学教授R.脑艾曼任主任,至抗战胜利。</h1> <h3>同济医学院中美医院</h3> <h3>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馆病理解剖记录簿(1922年起)</h3> <h3>上海德国病理研究院1942年7月2日发的一例病理报告</h3> <h3>早期国立同济大学病理学馆教学挂图</h3> <h1>1946年春派武忠弼赴上海,接管了上海德国医学院病理学馆,学校迁回上海后将收回的附属同济医院和德国病理学馆整体并入同济医院。由杨述祖教授任病理学馆主任。并相继聘任陈其三、陈学诗、庆太平、吴旻等本院毕业生担任助教。</h1> <h1>百年同济病理,群星灿烂,其中有一颗明亮的星,他就是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同济病理的奠基人之一杨述祖教授,杨述祖教授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病理学先驱者之一, 我国寄生虫病理学的开拓者, 国家高教一级教授,他早年留学日本,并获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从1946年起一直应聘担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学馆教授兼主任, 历时37个春秋,他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方法以及丰富的临床病理经验, 为我国病理事业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 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中国病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杨述祖藏书,一本1951年的大众医学,有同济杨述祖、武忠弼、杨超前、魏徳祥、杨宜娣等写的文章,其中还有杨述祖教授亲自修改的笔迹。《大众医学》是一本有悠久历史的医学科普杂志,1948年由著名的外科专家裘法祖教授和内科专家过晋源教授创刋于上海。</h3> <h1>解放后1951年底我院奉命西迁武汉,病理学馆从上海乘船整体迁汉,于1952年初与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合并成立中南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原武大病理李志尚教授,沈琼、祝庆蕃老师并入,充实了教研室的师资力量。杨述祖教授任病理主任兼基础医学部主任。</h1> <h3>中南同济医学院病理学馆同事们合影(1953年)</h3><h3>左起:杨述祖、朱水志、金明珠、赵叔言、陈学诗、沈琼、陈其五、祝庆蕃、吴旻、武忠弼、李志尚。</h3> <h1>吴旻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仼职于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5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留校任教,1952年至1954年6月在中南同济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助教,1954年7月调北京中央流行病学研究所病理室助理研究员。跟随著名病理学家杨简从事研究工作,1957年留苏1961年回国,调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h1> <h1>李志尚教授 ,早期留学美国,解放后从香港返回国,任聘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教授,1951年并入中南同济医学院病理,1954年经中南局调入广西桂林,后并入南宁广西医学院任病理主任。李志尚教授已经100岁了,今年才病故,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龄著名病理学家。</h1> <h1>沈琼 教授 ,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后聘于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师,1951年合并入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改名武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任讲师。1959年随同祝庆蕃讲师前往河南洛阳分校负责病理教学工作,后并入河南医学院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现郑州大学医学院。沈琼教授在河南一直从事食管癌防治研究,开展食管细胞学拉网普查工作,对早防早治食管癌全国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病故,享年94岁。<br>祝庆蕃,1951年中南同济医学院病理助教,55年讲师,59年调河南洛阳医学院病理,后调郑州,曾任河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h1> <h3>50年代病理学教学楼</h3> <h3>50年代初中南同济医学院病理学馆自编教材</h3> <h1>1953年邓仲端、车东媛、张强华从中山医学院首届病理高师班毕业,1954年彭杰青、吴秀淦从中山医第二届病理高师班毕业,吴明明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同济病理。</h1> <h1>1955年5月上海的附属同济医院也迁汉,我们除教学任务外承担起协和和同济两所附属医院病理诊断工作,1955年8月1日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h1> <h3>武汉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组同事合影( 1956年10月26日)后排:左起陈其五、金明珠、彭杰青、武忠弼、杨述祖、陈学诗、毕可容、邓仲端;前排朱水志、左湘琳、王惠芳、陈口华、吴明明、车东媛、祝庆藩。</h3> <h1>杨述祖教授从1946年开始担任同济病理学館主任,迁汉后(1952至1983)仍担任病理学教研组、室主任兼任(1973年至1981年)基础医学部主任。七十年代初杨述祖历时七载,呕心沥血,组织编写大型外科病理学参考书,1978年、1983年上下册先后出版,该书当时受到全国病理学界广泛好评,该书1996年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h1> <h3>杨述祖(前排右三)、武忠弼(前排右二)与首届病理学高师班学员合影(1980年)</h3> <h3>外科病理学上下册出版(1978、1983年)</h3> <h1>杨述祖教授80年代初主编的国内首部临床病理大型参考书《外科病理学》下册出版时,杨老病故。我写了一短文《杨老病中二三事》发表在1984年1月26日武汉医学院报上,现再读三十多年前写的忆文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激励。</h1> <h1>1983年武教授出任实验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超微病理研究室主任,随后担选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并获德国总统颁授的德国大十字勋章和星级大十字勋章。</h1> <h3>武忠弼教授主编的病理学教材及专著</h3> <h3>80年代武忠弼教授的学生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会,与导师、评委合影。前排左起,武忠弼、裘法祖、田鸿生(湖北医学院病理)、过晋源、冯新为教授,后排左起吴秀凎、邓仲端教授,研究生及担任秘书的我。</h3><h3><br /></h3> <h1>邓仲端教授从德国进修回国不久,1983年任病理主任,建立心血管疾病研究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及八五国家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年90岁的邓老还活跃在病理界,每周来科室培训进修生和年青病理医生。邓仲端教授终身为病理事业作出贡献!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h1> <h3>邓仲端教授获2017年度中国病理事业终身成就奖</h3> <h1>上世纪车东媛教授发现并报道中国首例农民肺,继而组织基础和临床的综合研究取得了突破的成果,1991年获卫生部授予的科技进步一等奖!</h1> <h1>我的恩师彭杰青教授和他的夫人吴秀淦教授毕业于中山医学院,1954年从中山医学院病理高师班毕业分配中南同济医学院病理。一个从事肾脏病理研究;一个从事肝脏病理研究。彭杰青教授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科研成果运用病理教学中,获得高校教学奖,彭老师特别在临床病理诊断水平高,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参编写外科病理学注于了全部心血。八十年代初我进病理,彭老师亲自指导我备课、阅片、写论文,让我成为一个合格的病理学教师,教我做一个虚心求学、严谨奋发的人,使我终生难忘。九十年代初退休回广州后,常有书信来往,2013年在广州病故。杰出恩师,青春永存!图片显示彭杰青老师及带领的肾脏病理科研组成员、研究生合影,写给我的书信、备课笔记及指导我发表的论文。</h1> <h3>上世纪八十年代(1983-1984)病理高师班结业与教研室老师们合影留念</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病理学教研室同仁合影</h3> <h3>李培根校长和冯友梅院长、武忠弼教授与海外病理专业校友访问团合影(2006年)</h3> <h1>已故的著名的病理专家、同济病理老前辈杨述祖教授、武忠弼教授,一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国家高教一级教授,一位是德国科学院院士,他们的成就与贡献已载入同济史册,他们的精神与品格令后人景仰,他们为同济病理留下的宝贵财富已由年轻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2007年建立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已经十周年了,同济病理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临床病理排名全国前十。在同济建校百十年纪念日,感慨万千,留下几句对母校对科室的心里话:人过七旬、大半辈子、留在同济、求学工作,遇见良师、尽心培养、自身努力、略有成就,追忆往事、历历在目、先苦后甜、回味无穷,喜看今朝、学生一代、茁壮成长、名列前茅,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同舟共济、事业腾飞!</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