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 “全国山河一片红”,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到1968年9月时,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一事所使用的褒语。</b></h3><h3><b>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社会活动的民间艺术。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中国剪纸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br></h3><h3><b> 五十年前,中国的民间艺术家们满怀激情,用手中的剪(刻)刀,创作了“全国山河一片红”剪纸系列,记录了那一个个历史时刻,留下了珍贵的民间艺术瑰宝。</b></h3> <h3><b><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67年,“文化大革命”发展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的阶段。3月30</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日,《红旗》杂志1967年第5期发表《论革命的“三结合”》一文,披露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权力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span></b><br></h3><h3><b> 此前已“夺权”省、市的临时权力机构均改称为“革命委员会”;此后,再建立的各省、市、自治区的临时权力机构都以“革命委员会”为名。</b><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h3><b> 1967年4月20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挂牌成立。</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line-height: 1.8;">“文革”时期街头宣传画《革命委员会好》</b></h3><h3><br></h3> <h3><b> 现以各省、市、自治区成立“革命委员会”的时间顺序,将该剪纸系列展示如下:</b></h3><h3><b> (一)黑龙江省,1967年1月31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潘复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东北的新曙光》。</b><br></h3> <h3><b> (二)山东省,1967年2月3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效禹。《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革命的“三结合”是夺权斗争胜利的保证》。</b><br></h3> <h3><b> (三)上海市,1967年2月5日成立“上海人民公社”(该临时权力机构为中央承认,并允许该名称“过一段时间”改为革命委员会)。主任张春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名义发了贺电。</b><br></h3> <h3><b> (四)贵州省,1967年2月14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再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西南的春雷》。</b><br></h3> <h3><b> (五)山西省,1967年3月18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刘格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山西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b><br></h3> <h3><b> (六)北京市,1967年4月20日成立市革命委员会。主任谢富治。《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热烈欢呼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b><br></h3> <h3><b> (七)青海省,1967年8月12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刘贤权。《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青海高原的凯歌》。</b><br></h3> <h3><b> (八)内蒙古自治区,1967年11月1日成立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滕海清。《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红太阳照亮了内蒙古草原》。</b><br></h3> <h3><b> (九)天津市,1967年12月6日成立市革命委员会。主任解学恭。《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海河两岸尽朝晖》。</b><br></h3> <h3><b> (十)江西省,1968年1月5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程世清。《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井冈山红旗飘万代》。</b><br></h3> <h3><b> (十一)甘肃省,1968年1月24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冼恒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春风已到玉门关》。</b><br></h3> <h3><b> (十二)河南省,1968年1月27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刘建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辽阔中原唱凯歌)。</b><br></h3> <h3><b> (十三)河北省,1968年2月3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雪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华北山河一片红》。</b><br></h3> <h3><b> (十四)湖北省,1968年2月5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曾思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长江万里起宏图》。</b><br></h3> <h3><b> (十五)广东省,1968年2月21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黄永胜。《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b><br></h3> <h3><b> (十六)吉林省,1968年3月6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淮湘。《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红日高照长白山》。</b><br></h3> <h3><b> (十七)江苏省,1968年3月23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许世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天翻地覆慨而慷》。</b><br></h3> <h3><b> (十八)浙江省,1968年3月24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南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紧跟毛主席就是胜利》。</b><br></h3> <h3><b> (十九)湖南省,1968年4月8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黎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芙蓉国里尽朝晖》。</b><br></h3> <h3><b> (二十)宁夏自治区,1968年4月10日成立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康健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不到长城非好汉》。</b><br></h3> <h3><b> (二十一)安徽省,1968年4月18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胜利)。</b><br></h3> <h3><b> (二十二)陕西省,1968年5月1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瑞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延安精神永放光芒》。</b><br></h3> <h3><b> (二十三)辽宁省,1968年5月10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陈锡联。《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东北大地红烂漫》。</b><br></h3> <h3><b> (二十四)四川省,1968年5月31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张国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七千万四川人民在前进》。</b><br></h3> <h3><b> (二十五)云南省,1968年8月13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谭甫仁。《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热烈欢呼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b><br></h3> <h3><b> (二十六)福建省,1968年8月19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韩先楚。《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团结起来,共同对敌》。</b><br></h3> <h3><b> (二十七)广西自治区,1968年8月26日成立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韦国清。《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前进》。</b><br></h3> <h3><b> (二十八)西藏自治区,1968年9月5日成立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曾雍雅。
(二十九)新疆自治区,与西藏自治区同日成立革命委员会。主任龙书金。</b><br></h3><h3><b> 1968年9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祝贺西藏、新彊两个自治区成立革命委员会。</b></h3> <h3><b> 至此,除台湾省外的全国29个省级地方都先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其中,有26个省、市、自治区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贺文,下同)(内有2个自治区为同一篇社论);有2个省、市由《人民日报》单独发表社论;有1个市未由中央党报或军报发表社论,而由中央党、政、军领导机构联合发表贺电。</b></h3><h3><b> 《人民曰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的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和新华社的通讯中,都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全部成立誉为“全国山河一片红”。自此,“全国山河一片红”便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代名词和赞美语。</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定要解放台湾!</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紧跟毛主席 世界一片红</b></h3> <h3><b> 1979年7月1日,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决定的决议》,决定取消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名称。八十年代初起,各省、市、自治区及其以下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相继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b><br></h3> <h3><b style="line-height: 1.8;"> 今天,“全国山河一片红”虽已成为历史陈词,但那个火红的年代,那些经典的剪纸作品,必将长留在人们心间。</b></h3> <h3><b>注: 图文素材均源自网络。谨向原作者和发布者致谢!</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