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淘淘健康苑】漫话食品(三)酒逢知己千杯少 喝酒脸红揭分晓

金秋原野乐淘淘

<h3>一杯情,二杯意,三杯才是好兄弟。</h3><h3>河水源源千年在,祝你青春永常在。朋友熟悉不说话,喝酒肯定不害怕;</h3><h3>朝花夕拾杯中酒,愿你好事天天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相思美酒敬亲人。</h3><h3>万水千山总是情,平安美酒伴你行(少喝一杯行不行)。</h3><h3>做事要在理,煮饭要有米,不喝酒没道理。</h3><h3>做人必须脚踏实地,喝酒必须一干到底。</h3><h3>愿你烦恼不见,笑声不断,好事连连,幸福万年,酒杯滿滿,干了又干。</h3><h3>鱼怕水浅,酒怕不满。</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无酒不成席’,所以,无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生日宴、祝寿宴,还是商贸洽谈,各种饭局都离不了酒。</h3><div>祖国传统医学认为 ;“酒乃水谷之气,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有活血化瘀, 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消积冷健胃之功效。”所以,适量饮酒有助于健康。</div><div>饮酒后,酒精会迅速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入血,并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大脑等脏器。其分解代谢主要在肝脏。</div><div><br></div><div>肝脏对酒精的转化能力,决定了人对酒精的耐受力大小,即酒量大小。</div><div><br></div><div><br></div><div>因人而异,酒精在肝脏,会以不同速度被氧化成乙醛、乙酸、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如上反应式所示。</div><div>酒精生成乙醛、乙醛再氧化生成乙酸属于酶促反应。所以,酒精在肝脏氧化分解能力的大小,就取决于一个人胃肠道的吸收能力,和肝脏乙醇氧化酶、乙醛氧化酶的含量及活性。</div> <h3><br></h3><div>肝脏对酒精的转化能力,决定了人对酒精的耐受力大小,即酒量大小。</div><div>CH₃CH₂OH→CH₃CHO → CH3COOH→CO₂+H₂O + 能量</div><div>CH₃CH₂OH即酒精(乙醇)</div><div><br></div><div>CH₃CHO即乙醛</div><div>CH3COOH即乙酸、醋酸</div><div>CO₂即二氧化碳</div> <h3><br></h3><div>在相同饮酒量前提下,胃肠道对乙醇吸收快,则瞬间进入血液的速度也快,对躯体产生的作用也快。</div><div>由于遗传素质和接触酒精的机会(酒场)多寡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酒量。即进入体内的酒精会被迅速转化成乙醛,进一步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而不会出现‘酒后’反应。即没有脸红、脸青、头晕等表征。这类酒友的酒量就大。</div><div>喝酒脸红者,就是由于胃肠道吸收能力超长、或肝脏乙醇氧化酶和乙醛氧化含量低或活性低。不能及时将血液乙醇转化成乙醛,或转化成的乙醛不能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div><div>这样,不仅酒精会对躯体产生‘酒后’反应,过量的乙醛进入血液循环,就会累及全身,出现‘酒后’反应。体表血管扩张,尤其是脸部血管的扩张,血液充盈,脸面就变红。</div> <h3><br></h3><div>不过,‘酒后’反应是全身性效应,只是由于人的面部皮肤较薄而且血管丰富,裸露,而給酒友们的第一印象罢了。</div><div>‘酒后’反应包括脸红、头晕、呕吐、乃至意识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反应是乙醇和乙醛共同作用的结果(饮酒量过大或乙醇氧化酶和乙醛氧化酶不足/相对不足时),也可以是乙醛作用的结果(乙醛氧化酶不足/相对不足时)。</div><div>如果肝脏乙醛氧化酶活性相对较强,乙醛被迅速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就不会有乙醛的积累。此时的‘酒后’反应就是因酒精而生了。</div><div>酒精(乙醇)的药理效应虽比乙醛小,过度饮酒时,也会引起血压下降。此时,机体会通过收缩毛细血管的方法,代偿性的使血压回升,以保证大脑、肝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给和功能正常。这种整体调节的结果,必然引起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减慢。尤其当人的面部因血管收缩而血流不畅时,面部因暂时性缺血脸色发青、血管怒张。</div> <h3>酒精对所有人都会产生‘酒后’反应的,只是由于遗传素质、后天接触酒精(酒场)几率、当时个人的生理和精神状态,以及酒场的气氛不同而反应的程度不同。</h3><div>酒友中,因先天不足、或饮酒过量,会表现为脸红、脸青、呕吐、头晕等表观征象。</div><div>这类‘酒后’反应实为人体自我保护的表现。</div><div>试想想,有了上述‘酒后’表现,饮酒者自己就知道酒量不中而量力而行;劝酒者也会因此而有所收敛。起到对酒场‘弱者’的保护。</div> <h3>酒量,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然而,显而易见的是酒量与如下因素有关:</h3><h3>1、先天素质:个体天然获得的,肝脏能应时产生多量的乙醇氧化酶、乙醛氧化酶。</h3><h3>这类个体,一旦接触到乙醇信息(听到,闻到、看到),其肝脏就作好了应付酒水的准备。酒水一进入肝脏即刻被氧化水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酒量。</h3><h3>这类个体的组织器官对酒精的敏感性很低,变应性强,耐受性强而大脑及肝脏及全身产生酒后反应的时限延长。酒精敏感者一杯两杯就头晕,脸红。而这种人七杯八杯面不改色。</h3><h3>其次,这类海量酒君子胃肠道对乙醇的吸收作用相对滞后,这就使得‘酒肉穿肠过’时,不是一下子被收入血,降低了瞬间血液酒精浓度,缓解了肝脏负担,降低了酒精对大脑的不良刺激,进一步提升了酒精耐受力。</h3><h3>这类人多为心格开朗,热情好客之流。心情好,吃嘛嘛香,逢酒精神爽。</h3><h3><br></h3> <h3>2、接触酒精的机会与时间</h3><div>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在这里不无道理。即在一定程度上,酒量是炼出来的。</div><div>当一个人的社会应酬活动较多,那么他(她)们无可选择的要直面于酒(场)精。如果原本对酒的先天素质较好,就能顺理成章的杯杯相随,人气旺旺。反之,就会有一段时间,面对酒场,丢人现眼的经历。此时若心理素质好,能耐受,就有机会驰骋于酒场节节攀升。反之,则因此而一蹶不振,道路曲折。</div><div>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酒的耐受能力的提高,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呈强,循序渐进。</div> <h3>3、酒场的氛围</h3><h3>人逢喜事精神爽,</h3><h3>杯杯醇酒沁心香。</h3><h3>亲朋好友举杯畅,</h3><h3>百业兴旺美名扬。</h3><h3>一个说说笑笑、畅所欲言场景,一个和谐、欢快的酒场氛围,使人精神换发,应对酒的内在潜力也因之大幅提高。原本滴酒不沾,面对朋友们的情怀,说不准会在酒场脱颖而出。小有酒量者也会在欢快场景的驱使下酒量见长。</h3><h3><br></h3> <h3>4、酒肉穿肠过</h3><div>当人的胃肠空空荡荡时,入口酒精就会直接作用于胃肠道表面,对胃肠道粘膜产生伤害性刺激。所以,进酒前一定要进食一些美味佳肴‘垫底’。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酒精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粘膜的不良刺激,缓解饮酒后的胃肠道不适感。也会对酒精有所稀释、减慢胃肠道对酒精的吸收速率,降低酒精在单位时间内的峰值(瞬间浓度),减轻肝脏负担,提高乙醇的氧化分解能力,酒(久)而不醉。</div> <h3>5、谈笑风生,趣味饮酒</h3><h3>只有当饮酒的速度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吸收入肝的乙醇过量,就会造成乙醇不能及时被分解而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引发一系列‘酒后’反应,甚至很快就醉倒。所以,酒桌上相互寒喧、畅所欲言,不仅增进友谊,还会放慢酒精入口速度,使酒精摄入速度等于或低于肝脏氧化分解代谢速度,‘酒后’反应就会进一步减慢,最大限度地避免醉酒现象,减轻酒精给身体带来的伤害。</h3> <h3>乐淘淘影坊</h3>